第四十二章《生存本领》(3)
放低姿态:无往而不利的做人艺术
地低为海,人低为王。历史经验证明,高调者易招祸,低调者易致福。低调行事,可让人有效保护自身,有效赢取他人信任,可轻易化解他人忌妒,可轻易赢取人心,受到别人的欢迎,可让自己拥有好心情。大智若愚者把低调谦虚作为自己为人之良策,是做事之良方,处处避免高调自大,保持谦虚谨慎,通过放低姿态来避免他人的妒忌,做到无往而不利,无路而不顺,无事而不成。
高调自大容易招致祸端
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张扬从来都是他们的禁忌,而低调才是他们坚守的做人原则。他们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相反,那些骄傲自大的人却常常招致祸端。
“出头的椽子先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尤其是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忍耐住这种自我显示的心情,一则能使自己谦虚向学,二则可以保护自身不受损害,有利于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很多知识分子,常常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清高与孤傲。三国时候的祢衡,具有很高的才学,要是生逢其时,也许能发挥他的才干,然而他生逢乱世,又恃才傲物,结果被杀。
汉献帝建安初年,曹操考虑派一个使者到荆州劝说荆州牧刘表投降。谋士贾诩建议说:“刘表喜欢与有名的人士交往,最好能物色一位著名的人物前去,才有希望达到目的。”曹操觉得有道理,就问另一个谋士荀攸说:“你认为谁可以去?”荀攸回答:“当然以孔融去最好!”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担任过北海侯国的相,以能写文章与慷慨好客闻名,是当时文学界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人选。曹操点头答应,并嘱咐荀攸去给孔融打招呼。孔融听到荀攸的话,立即接口说:“我有一位好友叫祢衡,字正平,他的才学比我高十倍。这个人足以在天子身边工作,做一个使者,更不成问题。”后来孔融并没有把祢衡直接推荐给曹操,而是向汉献帝上了一个表,大大夸耀了祢衡的才能。献帝把表章交给曹操,曹操心中老大不高兴,就随便叫人去把祢衡喊了来。祢衡来后,按例行了礼,曹操却一反以往尊重人才的常态,不给祢衡安排座位。平时颇为自负的祢衡见到这个场面,不觉仰头向天,一声长叹说:“天地虽然这样宽阔,为什么跟前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没有呢?”
曹操自傲地说:“我手下有几十位能人,都是当代英雄,凭什么说没有人呢?”
祢衡又笑了一声:“那就说给我听听吧!”
曹操不无得意地说:“荀攸、郭嘉、程昱见识高远,前朝的萧何、陈平,都不如他们。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猛无敌,过去的岑彭、马武,也不是对手。吕虔和满宠替我说管文书,于禁和徐晃担任我的先锋官。夏侯悼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奇是世上的福将。这怎能说没有人呢?”
祢衡哈哈笑了起来:“阁下全讲错了,这些人我都认识,荀攸只是个看坟墓的料子;程昱仅能开开门;郭嘉倒还可以读几句辞赋;张辽在战场上只配打打鼓,敲敲锣;许褚也许能放放牛,牧牧马;乐进和李典当当传令兵勉强凑合;吕虔不过能给人家磨磨刀,铸几支剑;满宠是喝酒的能手;于禁是打砖的泥水匠;徐晃只有杀猪、扒狗的本事,夏侯悼是一个仅能保全性命的将军;曹子奇被人称为只知道要钱的太守。其余都是饭袋、酒桶而已!”
祢衡这一顿讽刺、挖苦,激怒了曹操,曹操呵叱起来:“你又有什么能耐?”
祢衡毫不客气:“我?天文地理门门都能;三教九流样样都知道:辅助天子,可以使他们成为尧、舜;个人道德,可以与孔子、颜渊相比,怎能与这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这时,张辽在旁边,听到祢衡这样狂妄,公开侮辱大家,气得抽出宝剑要砍,曹操止住他说:“我目前正缺少一个敲鼓的人,早晚朝贺和宴会,都要有人敲鼓,就让祢衡去做吧!”老奸巨猾的曹操,企图用这个办法狠狠羞辱一下祢衡,谁知祢衡一点也不拒绝,很快答应这个办法,告辞去了。张辽恨恨地问曹操:“这个家伙讲话这般放肆,为什么不让我杀他?”
曹操笑笑说:“这个人在外面有点虚名,我今天杀了他,人家就会议论我容不得人。他不是自以为很行吗,那就叫他打打鼓,丢丢他的人吧!”
第二天中午,曹操在丞相府大厅上邀请了很多客人赴宴,命令祢衡打鼓助兴。原先打鼓的人叮嘱祢衡打鼓时必须换上新衣,但祢衡却穿着旧衣服进入大厅。祢衡精于音乐,打了一通“渔阳三挝”,音节响亮,格调深沉,发出金石般的声音,座上的客人都被激动得情绪热烈,流下泪来。曹操的侍从们突然挑剔地叫道:“打鼓的为什么不换衣服?”谁知祢衡竟当众脱下身上的破旧衣服,赤裸裸地站在那里,客人们惊得一齐掩起面孔。祢衡又慢慢地脱下裤子,一直不动声色。曹操看见这个情景,呵叱起来:“在朝廷的厅堂上,为什么这样不懂礼仪?”
祢衡严峻地回答说:“目中没有君主,才是不懂礼仪。我不过是暴露一下父母给我的身体,以显示我的清白罢了!”
曹操抓着祢衡的话,逼问说:“你说你清白,那么谁又是污浊的?”
祢衡直指曹操说:“你不识人才,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听忠言,是耳浊;不通晓古今的知识,是头脑污浊;不能容纳诸侯,是胸襟污浊;经常打着篡夺皇位的念头,是心地污浊。我是社会上知名的人,你强迫我打鼓,这不过如同当年奸臣阳虎轻视孔子,小人臧仓毁谤孟子一样。你要想成就称王称霸的事,这样侮辱人行吗?”
祢衡这样犀利地当面抨击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惊。当时孔融也在座,生怕曹操一气之下会杀害祢衡,便巧妙地为祢衡开脱说:“大臣像服劳役的囚徒一样,他的话不足以让英明的王公计较。”曹操听出孔融在帮祢衡讲话,事实上他也不想在这宾客满座的场合承担残害人才的恶名。只见他装作肚量极大的样子,用手指着祢衡说:“我现在派你到荆州出使。如果说得刘表来归降,我就重用你担任高官。”祢衡知道刘表是不会归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会凶多吉少,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杀人的伎俩,不肯答应。曹操立即传令侍从,要他们备下三匹马,由两人挟持祢衡去荆州,一面还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到东门外摆酒送行,真是既毒辣又狡猾!
祢衡大胆地痛斥曹操,在当时有一定的正义性。但由于他恃才傲物,往往出语伤人,也不讨刘表喜欢。刘表察觉到曹操有心把祢衡送来,好让自己杀他,既解了曹操的恨,又把杀害贤人的罪责推到自己头上,便也便了一个与曹操同样的圈套,把祢衡转派到生性残暴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果然,祢衡在宴席上讽刺黄祖,说黄祖好像是庙里的菩萨,只受香火,可惜并不灵验,最后被黄祖所杀。
虽有一定的才智,但过于自傲,会树敌过多,于己不利。这是祢衡给我们的教训。事实上,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如此。太过张扬,不懂得谦虚之礼,是为人大忌;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谦谨低调才是做人的真学问。
低调是保护自身的有效策略
行事低调一点,态度谦卑一点,是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的有效策略。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地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啊。”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权奸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飞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等到已经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说,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使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逊让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循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还有一个例子:唐朝元和年间,大将李恕平定了蔡州叛乱,将叛将李元济活捉,为国家立了一件大功。他的上司、招讨使裴度来淮西检查工作,李恕让军队列队整齐,十分庄严地出城迎接,他还跪拜于道路边。裴度正想谦恭避让,李恕阻止说:“蔡州人野蛮强横,不知道尊卑之节、上下之礼已经有几十年了。请裴公借此机会让他们看一看,让他们了解朝廷的尊严。”裴度这才接受了李怨的大礼。
李怒立了大功以后,态度谦虚,心里装着领导,这样的人怎能不被人喜欢,怎能不被赏识?
谦而不争可赢得他人器重
谋而有功是聪明,不居功自傲则是大智慧。
丙吉是西汉鲁国人。他自幼学习律令,曾任鲁国狱吏,因有功绩,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监,后来调到长安任狱吏。宣帝即位后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
汉武帝末年,发生了“巫蛊之祸”,祸及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人受到株连。当时,后来成了汉宣帝的病已刚生下来几个月,也因卫太子的事被牵连入狱。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丙吉知道卫太子被害并无事实根据,因此,对于皇曾孙的遭遇很是同情。丙吉就暗中让两个比较宽厚谨慎,又有奶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若是没有丙吉的关怀爱护,可怜的皇曾孙或许早就死在狱中了。
后元二年,汉武帝生病,有一个会看天象的人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之气。”汉武帝便下令将监狱里的囚犯统统杀掉,并派郭穰连夜来到监狱。丙吉得知后立即关闭监狱门,不准郭穰进去,还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又可怜的皇曾孙,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的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啊!”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双方一直僵持到天明。郭穰进不了监狱,便回去向汉武帝告丙吉的状。汉武帝听了禀报后,有所醒悟并说:“这大概也是天命吧!”于是下令把监狱里关的死囚一律免去死罪,皇曾孙得以保全下来,但是皇曾孙体弱多病,在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给皇曾孙起名叫“病已”意思是病已全好了,再也不会得病了。
丙吉知道把皇曾孙长期放在长安监狱中总不是办法,他听说有个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驾车把皇曾孙送到她家抚养。汉昭帝继位后不久就死了。由于昭帝无子,造成了无继承王位之人的局面。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便商议如何立新帝。丙吉此时任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等职务。他对霍光说:“如今国家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将军手中了。皇曾孙病已寄养在民间,现年已十八九岁了。他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平日行为谨慎,举止谦和,是理想的继承人。希望将军明大义,参考占卜的结果,先让他人宫侍奉太后,待天下人明白真相后,再决定大策,辅立即位,这是天下人的大幸啊!”霍光采纳了丙吉的奏议,辅佐皇曾孙登基,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即位后,封丙吉为关内侯。
丙吉为人深沉忠厚,处世低调谨慎,从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丙吉对病已在危难之中有养育呵护的大恩大德,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护驾之功,因此,汉宣帝根本就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朝中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大恩大德,丙吉依然毫无怨言地为国事尽心尽力。等到霍氏被诛灭,宣帝亲政,并亲自过问尚书省的事情。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一位名叫则的宫婢说她曾经有保护养育皇帝的功劳。汉宣帝诏令官员查问此事,宫婢就说:“此事的详情丙吉都知道。”丙吉还认识这个宫婢,她根本就不是喂养过皇帝的乳母。丙吉指着宫婢说:“是曾经让你照顾这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你还有什么功劳好讲的。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征卿才是对皇帝有恩的人。”这样汉宣帝才恍然大悟,知道丙吉是自己在大难之际的救命恩人。汉宣帝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他有如此大的功德,平日却只字不提,真是难得的贤臣。于是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临到受封时,丙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皇帝就让人把封印纽佩带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丙吉依然是那样的谦恭礼让,一再辞谢。当他病好后,正式上书辞谢对他的赏赐,谦虚地说:“我不能无功受禄,虚名受赏。”汉宣帝感动地说:“我对你进行封赏,是因为你对朝廷确实立有大功,而不是虚名。可是你却上书辞谢,我要是同意了你的辞谢,就显得我是一个知恩不报的人了。现在天下太平,没有太多的事,你尽管安心养病,少操劳,只要你把身体保养好了,其他一切事你就放心好了。”就这样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赏,从此,为朝廷更加尽忠尽职。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腥风血雨中,丙吉冒着生命危险,不但救了皇曾孙的命,将他抚养长大,而且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此恩可谓深似海,此德可谓比天高。但是丙吉却绝口不提。这既说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现出了他深沉的处世智谋。
因为,从处世的智谋说,大德不言谢,低调而为之,是一种避祸自保的韬晦之计。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是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丙吉对此是不会不知道的。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谦而不争,低调行事,既可以赢得他人的敬佩,又可以因你的稳妥而受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
用低调来化解他人嫉妒
当你事业有成或取得令人艳羡的职位和荣誉时,千万不要忘乎所以飘飘然。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否则就会招致他人的嫉妒,带来一睦不好的后果。
李小姐被调到市人事局,可在人事局工作了几个月,同事中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她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
原来,她认为自己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每天都向同事们炫耀她在工作中的成绩,炫耀每天有多少人找她帮忙。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她的“得意”,而且还非常不高兴。
后来,还是她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她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从此她很少在同事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自己的成就说出来,这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她与同事闲聊的时候,她总是让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得意炫耀出来,与其分享,久而久之,她的同事们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嫉妒是基本人性之一,只不过有的人会把嫉妒表现出来,有的人则把嫉妒深埋在心底。
嫉妒是无所不在的,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有嫉妒的存在。而这些嫉妒一旦处理失当,就会形成足以毁灭一个人的烈火,在这里我们简单谈一下朋友、同事之间的嫉妒。
朋友、同事之间嫉妒的产生都是因为以下的情况:例如,“他的条件又不见得比我好,可是却爬到我上面去了!”“他和我是同班同学,在校成绩又不比我好,可是竟然比我发达,比我有钱!”……换句话说,如果你升官了、受到上司的肯定或奖赏、获得某种荣誉时,那么:你就有可能被同事中的某一位(或多位)—嫉妒。女人的嫉妒会表现在行为上,说些“哼,有什么了不起”或是“还不是靠拍马屁爬上去”之类的话;但男人的嫉妒通常摆在心里,有的摆在心里也就算了,有的则开始跟你作对,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
因此,当你一朝得意时,你应该注意几件事:——同单位之中有没有比我资历深、条件比我好的人落在我后面的?因为这些人最有可能对你产生嫉妒。
——观察同事们对你的“得意”在情绪上产生的变化,以便得知谁有可能嫉妒。一般来说,心里有了嫉妒的人,在言行上都会有些异常,不可能掩饰得毫无痕迹,只要稍微用心,这种“异常”很容易发现。
而在注意这两件事的同时,你也要做这些事情:——不要凸显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升高他的嫉妒,或是激起本来不嫉妒的人的嫉妒。你若为你的得意而洋洋自得,那么你的欢欣必然换来苦果!
——把姿态放低,对人更有礼,更客气,千万不可有倨傲的态度。这样就可降低别人对你的嫉妒,因为你的低姿态使某些人在自尊方面获得了满足。
——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显露你无伤大雅的短处。例如不善于唱歌、外文很烂等等,好让嫉妒的人心中有“毕竟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幸灾乐祸的满足。
——和心有嫉妒的人沟通,诚恳地请求他的配合。当然,也要提示、赞扬对方有而你没有的长处,这样或多或少可消减他的嫉妒。
遭人嫉妒绝对不是好事,因此必须以低姿态来化解。而话说回来,嫉妒别人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有了嫉妒之心,又无法加以消除,那么千万不要让它转变成破坏的力量。因为这种力量会伤人也会伤己,而且嫉妒也会阻碍你的进步。因此,与其嫉妒,不如想办法追上对方,甚至超越对方!
永远保持谦卑的姿态
行为与内心的平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谦虚谨慎的人才能保持行为与心灵的平衡。而那些失去了平衡的人,对社会所要求的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因而招致灾祸,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失败。
也许早在中国文明肇始之初,中国人就把谦虚谨慎视为人类的最为可贵与美好的道德之一,尽管谦谨退让可能会让人觉得某种程度上的吃亏,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的吃亏亦不过是自己的谦卑美德的一种表现而已。
所谓的谦卑,即虚心而不自满,不自满,便能经常保持一种似乎不足的状态,因而能获得更大与更多地益处。“满招损,谦受益”,自满将招来祸患,而谦卑则能得到好处。谦卑是一种低姿态,不仅对一般的人有用,对处于高位的人更为有用。《易经·谦卦》中说:“谦尊而光”,即尊者有谦卑的美德,更能使人光明盛大。在此卦中还有一句话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有作为的人,常用谦卑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与指导人生的方向。
祸患在人谦卑时往往会消失,这是《易经》中所说的。考虑得周到,谨慎小心就没错。唐朝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被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陷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由此可见,正因为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和德性修养,才能善于忍受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必要时牺牲掉局部利益,用谦谨的作风,确保全家安乐。人们若能像郭子仪那样时刻保持谦卑谨慎的状态,祸患自然不会产生。所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过于坚硬的,容易折断,过于洁白的,则容易被污染。骄兵必败,骄将必失,同样一个人在自己的事业达到顶峰时,更需要牢记忌盈之理,以警惕自己的失败。凡想做一些大事情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了以下四条忠告,而争取改掉这四种缺点:其一,盛气凌人;其二,妄自尊大;其三,趾高气扬;其四,好大喜功。
这四点不过是人类的劣根性中的几种表现而已,它们都越出了谦卑,而走向人类之美德的反面。如果人们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
当一个人走在傲慢与谦卑之间的那条窄窄的小道上时,宁取谦卑,而勿取傲慢。
富而不奢可免遭记恨
富可敌国让人羡慕,富而不奢却可以让人敬佩。
众所熟知,全世界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是洛克菲勒,不用说,他的家庭生活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王室家族。虽然如此之富有,但洛克菲勒自始至终对儿女的零用钱都管得很紧。
他规定,儿女的零用钱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七八岁时每周三十美分;十一二岁时每周一美元;十二岁以上时二美元。并给每人发一个小账本,让他们详细地记录每笔支出的用途,在发放零用钱时他要审查。钱和账都清楚,且用途正当的,下周递增五美分,如果账目不清楚且用途不当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递减。儿女们还可做家务活来赚得报酬,补贴自己的零用。就像逮一百只苍蝇十美分,逮一只耗子五美分,背柴、剁柴、拔草等等都有报酬。儿女们都抢着干。当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兴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曾主动要求合伙承包替全家人擦鞋的零活儿:皮鞋五美分每双,长筒靴十美分每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全家人都各自吃配给的份额,在烤蛋糕时要儿女们交出等量的食糖。在此期间男孩子们合办“胜利”菜园,种瓜菜卖给家里和附近的食品杂货店。纳尔逊和劳伦斯还一起养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在外出上大学时,儿女们的零用钱和一般同学的也大致相同,要是有额外花消就必须申请,四儿子温斯格普喜欢吃喝玩乐、交女朋友,有次欠账还不出,只能向大姐巴搏借钱救急。
在读大学时,小儿子“胖娃娃”戴维(大通国民银行总裁)同样恪遵家教。有次从学校放假返回纽约,他记账时被同行的一个同学看到:饮料、菜各花费多少,真是难以理解。洛克菲勒视唯一的女儿为掌上明珠,但他仍毫不放松地培养她在生活上要俭朴的作风。他自己出于对宗教的信仰从不抽烟,也不允许儿女们抽烟,规定如果儿女们在20岁以前不抽烟可得奖金二千五百美元。在他发现巴博抽烟后,极力劝她戒掉,要不然就不给她奖金式津贴。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洛克菲勒知道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有这种倾向,走最容易的路,走阻力最小的路”,在这方面他要儿女们得到磨炼。
百年来,洛克菲勒家族繁衍至今,世世平安,代代兴盛,几乎没有什么人对他们心存记恨,口出恶言,这是因为他们拥有世代俭朴、为人低调的家风。
由于受历史习惯的影响,人们常将一些伟人、名人和有深远影响的人称为圣贤之人。这是相对于凡人、常人来说的,是因为圣贤之人有高于凡人、常人之上的品性、功德及才智。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今圣贤之人不仅有上述特征,最主要的他们还具有隐炫之智。农家出身的曾国藩,念念不忘勤俭之家风,虽身居高官,但从不奢侈。他曾经说道: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并深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其中的道理。所以,在他为官的几十年中,“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他自己对衣食住行的态度是“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在吃的方面很清苦,穿戴方面也从不讲究。当时一些人的一件衣服就价值千金,而他作为这样的高官,“所有的衣服还不值三百金”。在衣服多时,便让家人把存放在家中已经多年不穿的旧衣服送到军营。他很爱喝茶,但却很节省,便经常请人带钱回家,让家人帮他在家乡买既便宜又好的茶叶捎到军营中。
曾国藩以身作则地影响着他的家人,并“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在他率军驻扎安庆之时,其夫人也在蜀中。要求夫人每日纺绵纱“以四两为率,二鼓后即止”。夫人十分自觉,经常纺纱至深夜。
一次,夫人纺纱,没有觉察到已是三更,长子曾纪泽已经躺下。害怕纺车声影响儿子休息,夫人就对儿子说:“今为尔说一笑话,以醒睡魔可乎?有率其子妇纺至深夜者,子怒置,谓纺车声聒耳不得眠,欲击碎之。父在房应声曰:吾儿可将尔母纺车一并击之为妙。”曾纪泽听后,不但毫无怨母之意,反而更加敬重母亲。翌日早饭时,突然,曾国藩故做生气地问,为什么说让孩子击纺车?遂之,哄堂大笑,坐中无不喷饭。
为保持这种勤俭的家风,曾国藩对子女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曾国藩可谓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子女要勤俭治家。为此他曾多次强调: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还反反复复讲述这其中的道理: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多有贤智风味。勤俭自恃,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以祖辈们这种勤俭治家的事迹来勉励子女们一定要保持俭朴之风,强调: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但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他这样言传身教地给子女们讲勤俭治家的道理,同时更注重在行动上培养出他们良好的习惯。在儿子入学读书时,不允许多带银两;在过年过节之际,不允许奢华铺张;在儿女们大婚之时,规定每人购妆奁不得超过二百银,也不可多请宾客。由于他长年统兵在外,不在儿女们身边,但是他经常写信给他的弟弟,请他帮助管教子女。
在信中他给弟弟曾国荃这样写道:“闻林文忠(指林则徐)三子分家,各得钱六千串,督抚20年家产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闻儿子纪泽订婚,他马上写信回家,告诉家人诸事都要节省,新婚当日,不必过多请客。并强调:新儿媳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儿媳入门后,又提醒儿子:虽衣食丰适,宽然无虑,但也不能忘记勤俭。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做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而不事操作。在纪泽主家后,曾国藩又告诫他: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在纪泽主持其妹出嫁时,曾国藩吩咐纪泽:余向定妆奁之资二百金,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曾国藩在子女们成长过程中,丝毫没有松懈地教育他们要勤俭治家。
在居家长久之计方面,曾国藩曾强调: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一定要牢记此二语。在他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还指出:家道的长久,并非凭借一时的官爵,而是依靠长远的家规;也非依靠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凭借众人的全力支持。如果我有福,将来罢官回家,定与弟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一视同仁地对待贫穷之人和富贵之人。兴盛时,预做衰时之想。这样,我们的家庭自然会有坚固的基础。
历来,人们都敬佩曾国藩是为人处世善于为官的高手,从他严格要求家人勤俭生活方面便可窥见一斑。
不要告诉别人你更聪明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做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守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经常在敌对斗争中使用。如邓小平在抗日战争中就做了这样的指示:“要使敌人看不起我们,要善于采取一切手段麻痹敌人。”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策略仍经常被低调者所使用。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种韬略还可用来维持与改善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当你发现了他人的错误而又不能不指出时,使用这一策略尤其重要。因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因为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所有的铁定事实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也应该做得低调一些,“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例如,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许是你自己错了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或者提醒他错了好像是他没说清楚的。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著名科学家玻尔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尊重他人但又非常坚持真理的人。当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常常预先声明:“这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学习。”这句话后来成为一句名言被人印在一期物理杂志的封面上,作为献给玻尔的生日礼物。
一次,有人发表学术演讲,效果非常糟糕,玻尔也认为这个演讲“完全是瞎扯”,但他仍然热情地对演讲者说:“我们同意你的观点的程度,也许比你所想象的还要大!”
玻尔同爱因斯坦展开过一场为期近30年的学术大争论,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对立,但爱因斯坦认为,在反对他的观点的阵营中,玻尔是最接近于公正地处理他所代表的学术观点的人。玻尔这种低调的态度及他在为人方面的其他杰出表现,不但有助于他取得巨大的学术与教育成就,而且使他深受人们爱戴,使他的为人往往比他的科学教育成就更为人们所仰慕和歌颂。有人把他称为“从天而降的佛祖”,有人颂扬他“与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同辉”!
可见,低调一点,尤其是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你将会更平易近人、更受人尊敬。
放下“身架”才能提高“身价”
“身架”并不等于“身价”,有时候放下“身架”反而能获得更大的“身价”。
对于每一个刚走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一定一开始就得从事“高人一等”的职业。纵观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经历,更多的人都是经历了别人眼中所谓“低人一等”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阅历,才取得最后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谓“低人一等”的职业上干出了成绩。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那时他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架,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架,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这里并不是说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实在也应有这样的勇气。
人的“身架”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架”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架,那么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好单位没人要,坏的单位又放不下面子,结果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不在乎面子,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士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不在乎博土的面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许多年轻人初人社会时,往往把自己的一堆头衔、底牌全部亮出来,夸耀自己,结果或者让别人反感难以与人合作,或者招来很高的期望值而让人失望,稍有失误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态走入社会,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架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架的顾虑。
所以,即便你的水平再高,即便你的能力再强,即便你的头衔再多,即便你的人际再广,只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价”。
聪明人不去自招妒忌
虽然出类拔萃的人难免有人妒嫉,但是能不招人妒忌还是不要自招妒忌的好。
自古以来“同行相妒”,而妒忌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人行走商场,最怕非议,最怕树敌,因此还是谨小慎微比较可靠。胡雪岩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他说:“不招人妒是庸才,可以不招妒而自己做得招妒,那就太、傻了。”无论在他的中兴时期还是末路时期,他都非常注意自身的举动,行事低调,避免锋芒太露,因别人的嫉妒而招敌。
胡雪岩的不自招妒忌,是为了不在同行中处于孤立的地位,是一种深远的眼光。在创业之初,他的这种眼光就表现出来了。
胡雪岩因资助王有龄而被钱庄扫地出门,王有龄当官后,自然要感恩图报,给胡雪岩创业的机会。
不为赚钱而结怨,不抢别人的好处,这是调适人际关系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为了不在同行中处于孤立地位,还有一条重要原则,即不自招妒忌。
胡雪岩要筹办自己的钱庄,实际上还身五分文。不过他已经筹划好了资金的来源,即以王有龄为官场靠山,凭他们的交情承办代理打点道库、县库的过往银两。代理道库、县库,可以用公库的银子来做钱庄的流动资本,而且公家银子不需付利息,这等于是白借本钱。当然,这样做有一项条件,那就是王有龄必须得一个署理州、县的实缺。当时王有龄刚刚仕途起步,还只是浙江海运局“坐办”,一来他还不具备真正给胡雪岩提供代理公款的条件,二来他自己也确实需要胡雪岩的全力相助,因此,他不同意胡雪岩立即着手开办钱庄。依王有龄的想法,等他在官场真正立足之后再着手胡雪岩的钱庄也不迟,反正他们的交情本来就不必瞒人。按当时官场通例,他把官库银子给胡雪岩钱庄“代理”,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不怕别人说什么。不过,胡雪岩不这样看。胡雪岩认为正因为已经有了代理道库、县库的筹划,所以更应该先立起一个门户来。王有龄此时刚刚得意,外面还不大有人知道,因而也正是一个机会。这时把钱庄办起来,即使内里只是一个空架子,外面也要弄得热热闹闹的,这样一旦王有龄放了州县,由自己的钱庄代理公库,公款源源而来,空的自然变成实的。倘若一定要等到王有龄放了州县得了实缺再来搭架子,那时浙江官、商两界都知道有个王有龄,也都知道王、胡之间的交情,虽然自己的钱庄能够得到代理官库的好处是一样的,或许钱庄生意的运作还会方便些,但外人的看法和说法却会大不相同,人们会说胡雪岩办钱庄是借了王有龄的官场靠山,也会说王有龄是动用公款交胡雪岩办钱庄,营商自肥,如果有人开个“玩笑”,告上一状,那也就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胡雪岩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做事要不落痕迹,不自招妒忌。商场上确实应该注意尽量不要招嫉。被人嫉妒,会在自己与同行之间造成一种无形的隔阂,生意上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自我招摇,凡事把调门都拔得特别高,这样纯粹是自招妒忌,不但会容易使自己在同行同业中处于孤立地位,甚至还有可能使同行联起手来与你作对,果真如此的话,你也就会感到处处掣肘,四面支绌,要想获得成功,也就难上加难了。
从这一角度看,自招妒忌其实也就是在为自己树敌。而且,应该知道,由自招妒忌而树敌,这“敌”比通常意义上的“敌”还可怕,因为他常常隐在暗处,难以对付,表面上嫉妒你的人和你一团和气,暗地里却因为嫉妒你而给你下“绊子”,让你知道有对手却不知道对手在哪里,等你找到对手之后,也许你精心筹划开创的事业已经付之东流了。
所以,一个精明的商人,虽然知道遭人妒忌常常是免不了的,但决不自招妒忌。而他们不自招妒忌的方法,也不外乎与胡雪岩一样,第一,不在同行中锋芒太露,第二,不能总想着自己好事占全,第三,时刻注意得饶人处且饶人以化解可能产生的敌意。总之一句话,做事得不落痕迹。
清朝末叶,西化运动逐渐生根,朝廷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处理涉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等于是现在的外交部。不过,总理衙门不管拿主意,算是第二线事务机构,真正与外国官商打交道的第一线衙门有两个,一个是设于天津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另一个则是设于南京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朝廷派左宗棠到南京,当南洋大臣。左宗棠目空一切,到了南京就和李鸿章于上了,极力铲除李鸿章在江南地区的势力。李鸿章也不好惹,当然也出计谋打倒左宗棠。两雄相争,先斩对方羽翼。毫无疑问,胡雪岩是左宗棠最大的羽翼,也成了整个北洋系最显著的靶子。各种麻烦不打一处来,胡雪岩十分机警,见招拆招,一一应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胡家正赶上办喜事,他家三小姐要出嫁了。
胡雪岩派他亲信姨太太,带着大笔现银赶到上海,采购钻石珠宝,作为女儿嫁妆。这姨太太很能干,在租界里一家德国洋行,买到极为珍贵的一批钻石首饰。
这德国洋行的经理久仰胡雪岩“财神”之名,成交之后,提出不情之请,希望姨太太能同意,把这批钻石首饰在店里陈列一个星期,让店里大做广告,说是本店做成财神胡雪岩女儿出阁嫁妆的生意,以收广告之效。
德国经理这份请求,却让胡雪岩姨太太颇伤脑筋,她和胡雪岩在上海的死党兄弟古应春商量此事。一方面,现在外面整个北洋系人马都在等机会,等着找胡雪岩麻烦,胡雪岩好歹是朝廷红顶子宫,在上海滩这样招摇,很容易落人话柄,说胡雪岩铺张招摇,有碍官箴。所以公开展览首饰并不妥当。可是,要是拒绝要求,自然有话传出去,说是胡雪岩现在不比从前了,财力大为缩水了,连嫁女儿都拿不出像样的首饰,否则为什么不敢拿出来展示?要是真有这种传言,对胡雪岩的信用是一大打击,以后做起生意来,场面就要打折扣。
经过几方面思考,最后姨太太与古应春决定,展览还是展览,不过,既是在德国洋行里,那么,首饰旁的说明,就以英文、德文表示,不准写中文。这种做法,其实满鸵鸟的,但也不失为折中之道。
胡雪岩虽然是富敌王室的东南巨富,有财神之誉,但是,毕竟还是知道忧谗畏讥,尽管有部分实力,还是知道收敛,适时地放低调门。所,以,作为一个商人,一定要懂得不自招妒忌的道理,像胡雪岩一样,反躬自省,收敛锋芒。
做人做事放低一点调门
做人做事要放低一点调门,不但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让他人敬佩的一种内在气质。
欧洲有一著名格言说:“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一个有本事的人,没必要张扬着让别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
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举行的那场世纪拳王大赛一样,虽然这场比赛被判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刘易斯获胜的,真正的拳王当是刘易斯,霍利菲尔德再怎样吹嘘也是没用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晰的大人物,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在人们听来,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也许你以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些示之骄傲吧?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做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也可以说是不失为一位伟大军人的风度。他之所以与格兰特持相反的态度,并非不肯谦虚,实在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是综合因素所造成的。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弗吉尼亚,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淖中作战。相反的,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大的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作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知道我们90%的成功,其实有不少机遇的成分夹杂在里边,我们应该看清这些机遇所在。即使是有点本事的人,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只不过是他比别人更幸运一点而已。所以,无论做什么事,调门还是放低一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