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吴起的见闻

第235章 吴起的见闻

第235章吴起的见闻

大周,京都城。

这是大周最为繁华的城市,虽然过去的几年里,这里遭受了不少的战争,可在大周建立之后,仍旧将这里定位了国都。

因此,无数的商队和人员又慢慢聚集到了这里,尤其是南北商路重新打通之后,那些商队们都需要在这里中转,无意中也大大增强了这里的经济。

不过,这座建立了几百年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的竞争对手,作为北方中心的琅琊城发展迅速,加上整个北方都驻扎着大量的部队,让它的地位更金一步。

到现在为止,琅琊城的人口和数量都在极速增长。

但吴起还是先来到了京都城,相比于陈心石的起家之地,他更想看看在这位大周皇帝治下的前朝旧都。

江南三府的地位虽然重要,可这里也是陈心石最后征服的土地,从这里,他可以了解到很多消息。

从武阳府乘坐船只来到京都城后,吴起先去了城中的酒馆。

这位大夏的顶级名将虽然已经不再拥有官职,但是,其身上还是有一定的盘缠的。

“听说临安府的窦建德已经死了。”

“毕竟只是草莽英雄,难以成事,不过,听说他的儿子倒是直接被陛下封为了宣平侯,一辈子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是啊,夏王窦建德听信谗言,赶走了吴起,这才落得一个身死明灭的下场,要不是遇到了一个好部下,他的家人也活不了多久。”

……

酒馆之中,众人议论纷纷。

吴起刚刚坐下,就听到了这些消息,这让他大为震惊。

现在各地战乱频繁,朝廷对于海防的重视性自然也就降低了许多,直接导致了海盗大规模兴起,吴起他们的海船在航行到中途的时候,听说前方有海盗,于是只能在最近的港口歇息,直到大周的巡逻舰队在港口补给的时候,那些商船们才敢跟着他们一起来到大周。

所以,在这途中他花费了不少时间,在海上又不知道大部分的消息,而内陆的消息传递途径就要便捷许多了。

于是,他主动向那些酒客问道,“各位兄台,不知临安府发生了啥事?”

吴起的态度比较恳切,那些酒客见他也是一副外地人的打扮,便将事情的原委都说了出来。

从窦建德赶走吴起,到最后颜良投降,陈心石封窦建德独子为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完全颠覆了吴起的认知。

他知道窦建德在中了反间计后,肯定坚持不了多久的。

可是武卒们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有他们在守卫江州府的话,怎么也不应该这么快陷落啊。

但当他听完事情的经过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因为窦建德的清洗行动,直接导致了平原君赵胜降而复叛,最后才被大唐抓住了时机,直接轻易覆灭了这个劲敌。

不过,窦建德的死去还是让吴起伤心不已,这位将领回想起自己曾经和窦建德推心置腹,实行变法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但现在呢,两人已经是天人永隔了。

“阁下为何流泪啊?”

见吴起哭泣,那些酒客十分奇怪,怎么听着听着就开始哭起来了?

“各位有所不知,我曾在临安府受过夏王恩情,现在得知故人已逝,自然伤心流泪。”

吴起将自己的眼泪擦去,悲痛地说道。

虽然他已经和大夏断掉了联系,可窦建德前期确实不错,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如果没有他,他吴起或许没有现在的这名声。

“真是忠义之士啊。”

其他的酒客听了后,纷纷感叹。

世界上的人有很多,可是像吴起这样的,可就没有多少了。

大周的战将张辽就是因为这种忠义,才会受到皇帝陛下的重视,有几人见吴起的样子也不像是大富大贵之辈,于是主动劝道,“前不久皇帝刚刚发布了一道政令,说是打算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有志之士,外地人也可以参与,你若有才能,可以去那里试试。”

全国范围内的招募,这是陈心石和王猛商量后做出的决定。

也是他为科举真正所做的尝试,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帝国的人才网选拔制度还是各地的举荐,从地方开始举荐之后,然后逐级进行选拔。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选拔出来的,都是那些世家子弟,虽然陈心石和王猛有心想要提拔寒门子弟,可在地方,那些世家门阀们的影响力很大,所以举荐上来的人才大多都是世家子弟。

哪怕到最后,经过了层层筛选之后,能够被任命为官员的,也大多是那些世家子弟。

所以王猛就建议,在各地大规模建造官方学府,然后再进行科举,从全国范围内开始选拔人才。

只不过,科举的实行,肯定会直接损害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虽然在大周的中央朝廷之上,那些世家门阀的力量并不太强,可在地方上,那些世家的力量还是很强。

所以,这一次的选拔,是为后面的事情做铺垫的。

不过,这些普通的酒客可并不知道太多,在他们看来,皇帝下达的这道诏令,和京都城的举贤馆一样,都是为了招募人才的。

几年前,举贤馆还是能够招募到一些人才的,可到了现在,举贤馆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有时候,几个月都招募不到一个有用的人才。

现在皇帝大张旗鼓地宣传,显然也是想招募到人才的。

吴起能够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流泪,显然也是忠义之士,所以让他去那里试一下。

“招募贤才?”

吴起听了这话,心中也有了些疑惑。

虽然他之前在窦建德麾下,可是对于大周的传闻也有不少,在当时,让他注意的是那些武将,无论是身为皇亲国戚的卫青和霍去病,还是韩世忠和徐晃等,他都进行过了解。

在当时,他甚至还预料到,等大唐覆灭之后,他们和大周之间,迟早会爆发战争的。

可世事无常,没想到大唐没有覆灭,反而是窦建德最先灭亡。

不过,招贤纳士,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政策,可他们所面对的,大多是那些外地出名的人才,可大周这一次的行动,怎么看上去招募的反而是自己国内的人才呢?

大周建立都好几年了,那些真正出名的,要么已经出仕,要么是决心一辈子隐居,他们并不像是会被这道诏令给吸引的样子。

想到这里,吴起的好奇心也起来了,于是,他主动去了解大周的情况。

而在京都城,也慢慢汇聚了更多的士子。

这些学识有限的士子们并没有王猛那样经天纬地的才华,也没有霍去病那样灵敏的战争嗅觉。

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官员,还是能够胜任的。

一个新生的王朝和帝国,他所需要的官吏数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就拿最近投向大周的临安府来说,这个窦建德的起家之地很多法律法规和大周完全不同,要想治理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程不识就能够解决得了的。

除了程不识这样的高级官员之外,还需要无数的普通官吏去各地,这样才能够彻底掌控整个临安府。

而且,对于临安府旧有官吏的处理,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那些普通的低级官吏,大多都是需要让他们学习新的律法规定的,这也需要不少人。

所以,科举的实行,是大周不可避免的一件事。

同时,在京都城,吴起也见识到了这个新生王朝的勃勃生机,相比于挣扎之中的临安府,已经统一的大周显然要更加富庶和繁华。

长年战乱造成的损伤或许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恢复的,但已经统一的大周却能够调动更多的力量去恢复自己的实力,这是之前窦建德和李世民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

在有着强敌的时候,他们发展领地的第一任务,就是为了能够拥有更强的军队和力量。

只有消灭了那些强敌之后,他们才有机会慢慢发展,李世民和窦建德都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们的发展重心就是军事,不过,因为李世民有着那些世家门阀的帮助,所以比起白手起家的窦建德来说,要好很多。

但即使是这样的大唐,也完全无法和现在的大周相比,在击败了匈奴人之后,已经有商队开始尝试着去西域三十六国进行贸易了。

随着之前的惨败,匈奴人明显收缩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即使这样,大草原对于这些农耕王朝的商队来说,依旧十分危险。

不过,这一切在利益面前,可就不值一提了。

资本论中有段话说得非常在理,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这些古代的商人虽然并不知道这话,可是那些利益,可是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的,他们从西域三十六国运来的商品,在西宁府可以以十倍的价格卖出,甚至在京都城可以卖得更多。

在这样庞大的利润面前,什么危险,都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

就算到了现在,大海之中的海盗势力已经达到了巅峰,可仍旧有不怕死的在带领着船队。

所以在这里,吴起看到了许多商人和新奇的货物,和处在战乱之中的大唐相比,大周的局势稳定,而且这里更为富庶,换句话说,这里的人有钱,能够消费得起,所以其他国家的商队都喜欢到这里来。

他们在将自己的货物销售出去之后,又会将西域三十六国和那些新奇的特产买回去销售到自己国家。

这一来一回,他们赚到的金银可能就够他们一辈子使用的了。

吴起看得很细,对于他来说,大周就像是一个新奇的国度,当大乾还在的时候,这里明明是中原几国中最为落后和贫穷的地方,但是到了现在,他们的实力却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完全将大唐远远甩在了后面。

而当他来到京都城的太学馆时,见到了更为奇怪的一幕。

太学馆是大周的官方学府,这在大乾之时就已经存在了,陈心石占领京都城后,太学馆也迎来了一次大建,无论是学员规模还是那些教师的水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官方学府的名声不小,所以在陈心石的重金聘请之下,还是有不少人才在这里教学的。

在以前,太学馆相当于入仕的一个捷径,如果能够从这里出去,那么他们便能够直接进入到大乾的官场之中。

虽然一开始的职位不是很高,可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不过在大乾王朝后期,太学馆也开始变成了那些世家子弟的游乐场所,他们只需要在这里随意生活几年,就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官场之中。

陈心石建立大周后,对此进行了重新规定,太学馆的招生并不限定人员身份,但是要想成为太学馆的一员,必须要经过考验。

而且为了吸引人才,陈心石并没有将太学馆的大门紧闭,只需要其他人同样能够通过考验,那同样可以进去参观。

考验分很多,有治国理政之类的,也有兵法谋略之类的,吴起虽然是兵家大师,可他同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这种简单的问题自然难不住他。

因此,在进入太学馆后,他就了解到了更多的消息。

太学馆在京都城,江南三府的学子来还容易一点,那西宁府的学子来一趟,不但花费巨大,而且路途遥远,好多人都没有这条件。

于是,陈心石为了照顾西宁府和清宁府,又在琅琊城也设立了一座太学馆。

而且,为了让这里的学生能够真正派上用场,陈心石还专门增加了学习的内容。

除了那些治国理政之术外,这些学子们还必须学习战阵杀伐之术。

换句话说,就是这里面的学子,不但可以做官,而且也有可能要上战场的。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NPC造反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NPC造反了
上一章下一章

第235章 吴起的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