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汉化开端

第二百五十八章 汉化开端

辽事的彻底平定,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折腾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个完美的结果,虽然东宁公张宁确实功勋卓著,起到定鼎乾坤的巨大作用,但对于大明朝的朝野而言,就算是没有张宁,也肯定有会李宁、王宁之类的能臣出现。

毕竟大明朝幅员广阔生民亿万,更有三百万控弦之军,而那金国只不过是边陲蛮夷,就算是能逞一时之强,肯定也不得长久。

大明朝的国力胜过金国百倍,何时平定辽事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而张宁则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是个幸运儿罢了……

在降旨意表彰张宁极其一众有功人员之时,朝廷还下了一道严旨,命令关宁军限期退守到自己的防区。

自从辽阳的多尔衮向张宁投降以后,辽事已算是基本平定,但却还有诸多零星的金国残余势力没有彻底剿灭,正应该趁势扫平肃清。这个时候朝廷命令关宁军退守防区,用意已经非常明显了……

没过多久,朝廷颁布了一道看似平平无奇的诏令:削赋令。

削减赋税本就是历朝历代休养生息的基本手段,在结束了大的战事之后,为了发展民生必然要有一段“轻徭薄赋”的时期,一来是为了彰显朝廷的制度开明,再者也是给天下百姓一口喘息之机。

既然辽时已经平定,停止征收“辽饷”也就成了一个必然。但是,这对关宁军而言,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朝廷每年都要调拨四百多万两的银钱专门功绩两辽,还有七省的税赋,占据了朝廷总收入的四成,不仅搞的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却始终不能平定辽事,反而催生出一个日渐壮大的大金国,同时也养肥了两辽的将门集团。

停止征收辽饷,分明就是釜底抽薪,等于是断了两辽将门集团的经济命脉。虽然还有户部的那点“军费”支应着,却不过是杯水车薪……

虽然广宁军依旧存在,而且两辽的将门集团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规模,但是,就算朝廷不进行刻意的清洗,这个集团的没落迹象也表现的非常明显了。

大金国的覆灭,两辽的平定,与其说是一场巨大的军事胜利,还不如说是政治上的胜利,而政治上的新局面一定会最先反映到经济层面上。

现在的崇祯皇帝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解决西北的流民问题了。

“流民之乱根本在于一个流字。”内阁首辅大臣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西北乱局的关键之处:“只要限制其飘忽流蹿,必然可以彻底平定!”

五花八门的造反队伍,之所以能够把西北搅的天翻地覆,并不是因为那些农民军的战斗力到底有多么强悍,而是因为他们的机动性。

飘忽不定四下流窜,让官军疲于奔命,又因为数量众多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只要将他们死死的局限在某个区域,逐渐收缩包围,一定可以彻底消灭之。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但却不大容易做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字:没钱!

西北的乱局本就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经济问题:正是因为朝廷没钱,才一再增加赋税。而各级官员趁机上下其手大肆贪墨,横征暴敛之下愈发激起更多的民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造反大军。

现如今辽事已经平定,沉重的辽饷已经取消,各地百姓的负担终于可以减轻一些,想来百姓应该不会再被逼到“不造反就活不下去”的程度。只要不再增添造反的流民,消灭现在的那些个反贼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臣意,调部分关宁之兵回师山陕平定贼乱。”

周延儒的这个方略,确实狠辣,甚至可以说的狠毒。

众所周知,两辽是关宁军的基本盘和“根据地”,趁着这个机会把他们调到山陕,一来可以平定流民之乱,更主要还是为了“调虎离山”。

只要把关宁军调离两辽之地,就等于是失去了最根本的地盘,切断了关宁军和两辽将门集团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有机会将关宁军各部打散。

如果说停止征收辽饷是慢慢收紧的绞索,那么,周延儒的这个方略则是直接在关宁军的心窝子上捅了一刀。

崇祯皇帝做事素来操切,最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子,但是在听到周延儒的这个方略之后,还是颇为忌惮。

关宁军毕竟是关宁军,经营了二十多年,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劈头盖脸就这么狠狠的一棒子下去,那些个军头们会乖乖的服软吗?若是激起兵变,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由不得他们不低头。”周延儒很有把握的说道:“有宣慰军镇守广宁一线,更占据了盛京、辽阳膏腴之地,还有洪承畴、满桂等部,就算关宁军有些三心二意,也不敢公然违抗朝廷旨意。到时候朝廷只需瓦解分化,广宁军又怎么敢对抗朝廷?”

按照周延儒的说法,宣慰军战斗力强悍,有携新胜之余威,更有洪承畴、满桂等部,还有作为附庸的蒙古军,总体实力并不比关宁军逊色多少。最主要是有朝廷的大义压着,关宁军不敢造次。

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局面。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关宁军早已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肯定不会成为一只唯命是从的老绵羊。就算东宁公张宁可以对关宁军形成强大的牵制,甚至可以算做是一种无力威慑,但关宁军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瓦解的。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关宁军对朝廷百依百顺,真的服从朝廷的调令离开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巢去往陌生的西北,局面就真的很好了吗?

关宁军一走,整个东北就成了张宁的天下,到了那个时候,宣慰军岂不是要成为第二个关宁军?

虽然崇祯皇帝真的很想削弱关宁军,但却不想直接一棒子打死,更不想将之彻底瓦解,因为那未必就是好事。

东宁公张宁和内阁首辅周延儒本就是相互依靠互为奥援的关系,就算不在同一个阵营之内,至少也可以算是半个政治盟友了。周延儒自然希望张宁可以看总揽两辽事物,张宁的崛起就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崇祯皇帝不是不明白这一点。

周延儒极力主张彻底瓦解关宁军,看似是在为朝廷分忧,其实是在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

“此事容后再议。”

很显然,崇祯皇帝对周延儒的这个建议并不怎么认同。

没过多久,怀顺侯皇太极借着朝觐的机会,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建议:调女真各部人马入关平贼。

虽然大金国已经不存在了,往日的金国军队早已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终究还有些残存,收拢起来的话,也能凑出将近两万人马。

调女真兵入关消灭乱贼,一来可以减少官军的伤亡,再者还能趁机彰显女真各部对大明朝的忠诚之心。

这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马上就得到了很多人附和,甚至连崇祯皇帝的都动心了。

于是乎,朝廷就下了一道行文,询问女真各部的状况,其实就是想摸摸底细,看能抽调出多少人马用来平定西北民乱。

调金军残部入关平定西北民乱?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张宁顿时火冒三丈,马上给朝廷做出了回复:

“……此举断不可行,倡着为国贼,当斩之。”

“……东虏之乱虽平,然女真各部尤存,并未完全归化。若是调入关内,恐永嘉之祸已在不远……”

“西北民乱,终究为国朝子民,当由国朝平定之。贸然调外族之兵入关,国体何存?”

“此为取乱之道,万不可行,皇太极倡此事实为包藏祸心,朝廷当严斥之……”

调女真各部入关平定西北民乱,真不知朝廷到底有没有脑子,竟然会生出这样的想法。五胡乱华之祸都已经忘记了吗?汉末、唐末的事情都已经忘记了吗?

皇太极提出这个建议,分明就是不怀好意,朝廷就应该狠狠的训斥,而不是听从。

“女真各部归化之事,臣已有成算……”

关于如何让女真各部真正归化,张宁早就想好了,无非就是两点:一曰经济,二曰宣教。

所谓的经济,就是清查人口丈量土地,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如此一来,就可以彻底打破金国的旧有经济基础,将原有的女真权贵特权取消,让原有的女真子民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成为税源。

这个制度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是对八旗制度的一种彻底颠覆,等于是重新塑造了大金国原本的社会基础。

第二个宣教,则就更简单了:在各地建立学校,派遣学官和大量儒生,对女真各部当中的年轻一代进行正统的儒家教育,把军功制度逐渐转变到科举制度上来。

这是对意识形态的改造。

至于说释放奴隶改籍为民,设置各级衙门,反而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了。

现在,最重要的是将两辽之地彻底汉化,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而张宁在两辽推行的这些举措,仅仅只是汉化的一个开端,要想见到真正的成效,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八章 汉化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