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欧洲篇
欧洲文化发源于地中海地区,早期文化中心与中国距离遥远。但欧洲东部与亚洲大陆接壤,南部又有水道相连。随着贯通东西方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欧洲作为“丝路”的另一端,早在公元前后与中国就有了经济和文化上的间接交往。中国的许多产品,特别是丝绸备受欧洲人的喜爱,成了欧洲国家宫廷和上流社会青睐的珍品。中国由此以盛产丝绸的东方大国而闻名欧洲。西方文化也通过丝路古道浸润到中华文化之中。在我国新疆出土的表现希腊、罗马题材或艺术风格的丝织品,便是例证。
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和蒙古帝国的建立、中西交通的畅开,中国和欧洲各国开始了直接的交往。13世纪,西方人到达东亚,东西方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其中,欧洲传教士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们一方面把欧洲各国的文化带到古老的中国,其中包括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许多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中文,得以在中国流传,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同时,也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传入欧洲。由于这些人长期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感染,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为了一个富裕、文明和令人向往的国度。中国文化的西传,使得在18世纪前后,在欧洲国家掀起了一股以崇尚中国文化为特征的“中国风”。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对近代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西传欧洲,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世界的到来,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新航路开通之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贸交往进一步发展。然而,随着近代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的兴起,中西文化交流脱离了传统的轨道。鸦片战争后,大批传教士、商人和殖民军人接踵而至,欧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尤其是基督教信仰也以更大的规模输入到中国。
此后,中国与欧洲各国在交往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特别是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其文化交往,主要表现为中国一方更多地吸收、学习和融合欧洲文明的过程。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及与国内腐朽没落势力的长期斗争中,来自欧洲各国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科学技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欧之间的交往进入了一个交流更为全面、互动更为积极、互惠更为明显的新阶段。
本篇共由五章组成。其中第十五、十六和十八章,主要介绍了从17世纪以来中法、中德和中俄之间文化交往的历程,第十七和十九章分别着重阐述了18世纪中英之间的文化与政治交往以及20世纪中西文学交流的状况。所有这些内容,都从一些重要的方面清晰地勾勒出了中欧文化交往对双方的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产生的影响。
(高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