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第152章 说出你的理由
第152章说出你的理由
虽然施凤来极尽所能熬战群儒,但到底是双拳难敌四手,两片嘴皮子难敌七嘴八舌,虽然气势不落下风,但声音却渐渐被百官的潮染声盖了下去。
眼见施凤来即将不敌,崇祯朝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看了一眼。
昨晚施凤来与众人谈心之时,也已经隐晦的表示,以众人目前的政治立场,不说官运亨通,只是不惹祸上身就已经很难。
想要全身而退甚至更进一步,也只有死心塌地的跟紧皇帝。
众人也知这是事实,此时眼见崇祯面色不善的朝他们看了过来,当即咬紧牙关冲入战团声援施凤来。
众人好歹都是内阁大学士,眼下倾巢出动为崇祯的政令而辩驳,甚至不惜为此对抗满朝文武,这让百官全都震惊不已。
而且怎么说人家也是内阁学士,放在洪武以前那可都是“丞相”。
一时之间,百官的气势渐渐弱了下去。
一来是内阁诸臣地位压制,厄来只是震惊于内阁诸臣居然一边倒地支持皇帝的意思。
有明一朝,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渐渐的,一些低级官员受到内阁群臣的压制开始退出战群,又过了一会儿,就连六部的侍郎级别官员也开始口干舌燥。
当然内阁这边,杨景辰和张瑞图因为年纪大了也不善于吵架,这会精力不济也随之“阵亡”了。
不过百官当中,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侍郎钱谦益,以及少量东林党人仍在攻讦内阁群臣德不配位、尸位素餐云云。
忽然,高坐龙椅子上的崇祯忽然发出几声咳嗽,施凤来、毕自严等人也有些疲乏,闻声立刻住嘴,看向皇帝。
崇祯此时面色已然不大好看,对于百官的反对他早有所料,只是没有料到几乎所有人都因为摊丁入亩之策而激动起来。
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来,摊丁入亩对于国家社稷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于底层的贫困百姓而言更是重大利好,不少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农民,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免于饿死。
又有不知多少原本老实巴交的百姓,只要在被官府逼粮一次,也许就会让他们成为肆虐大明腹地的流寇。
而摊丁入亩若能及时推行,或许将会让许多原本准备加入流寇的百姓,放弃谋朝错乱的想法。
然而这些所谓的肱骨之臣,深受皇恩的文武大员,竟然为了阻止这条利国利民的国策,而不惜在金銮殿上大放厥词,犹如市井泼妇一般吵得唾沫横飞,甚至有动手上演全武行的趋势。
何止是一个贻笑大方可以形容,简直就是荒谬绝伦,大明开国二百余年来未见之丑态!
见百官都向自己看来,崇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下石阶。
见到这位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竟然直接朝自己走来,百官纷纷想起了应当遵守的宫廷礼仪,立刻各自归位。
不少人都在心中暗呼,这位天子想必是被百官们的反对所激怒,甚至一些脑子缺根筋的御史言官暗暗兴奋,心想着青史留名的机会就要到了。
只要一会儿崇祯走到自己面前,自己就跪在他面前劝谏皇帝收回成命,如果皇帝不听自己就拿脑袋撞墙、或者直接跪在地上用脑袋撞地,只要稍微擦破点皮流一点血,以目前这种形式必定会被记录史册,收获无数声望!
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崇祯率先来到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面前,双眼一眨不眨的盯着对方,看着毕自严额头冷汗直冒。
毕自严在天启五年应得罪魏忠贤,而被迫致仕归里。
如今还能站在这朝堂之上贵为户部尚书,甚至是拥有入阁拜相的资格,完全是崇祯帝一手提拔。
虽然崇祯提拔他只是出于公心,看中了他处理经济事务上的才能,然也不能不说崇祯于他有知遇之恩。
而他之所以反对摊丁入亩,倒不是说因为自己的家族是大地主,倒也是出于公心。
以大明如今的财政情况,一旦废除辽饷后果将不堪设想。
甚至可以说,整个辽东下个月的军饷都要立刻断掉。
崇祯元年大明的财政收入只有不到六百万两白银,而这六百万两则需要满足整个大明的财政所需,随便想想也知道根本不够。
平常毕自严还可以设法从辽饷当中腾挪一些已做他用,补一补缺口应应急。
更别说整个辽东一旦离开辽饷,则根本无法运转,所以身为户部尚书,在大明没有更好的财路之前,带头反对废除辽饷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对于毕自严崇祯道也算了解,知道他之所以反对废除辽饷,大部分原因是出自于公心,于是脸色倒也没有太难看。
只是冷淡的道:“毕爱卿为何反对辽饷,一句话解释给朕听。”
毕自严闻言,一大堆话就要从嘴巴里喷出来,然而当目光对上崇祯那双冷淡的眼睛,到了嘴的话语立刻戛然而止。
稍微沉思了一番,毕自严总结道:“启禀陛下,一旦废除辽饷,我九边五十九万将士一时片刻便要陷入衣食无着之境地!”
毕自严上位之后,主张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所以其实户部对于九边的实际兵力有一个数字,那就是不到三十万人。
而且就这三十万人里,还有不少是老弱病残与没有清查到位的虚额。
然而朝廷对此毫无办法,每年的军饷仍要按照五十九万人的标准发放。
崇祯点点头,道:“这就是毕爱卿反对的理由吗?”
再次得到毕自严的确定,崇祯不屑笑道:“今后九边军饷全部由内帑出,至于内帑有没有那么多银子就不劳爱卿费心,总之朕今天把话放在这里就是了!”
百官闻言全都大吃一惊,九边重镇每年所需军饷超五百万两,仅仅只是一个辽东,每年经费支出便超出二百万两。
他们想不通,这位年轻皇帝难道是脑筋进了水,哪里来的胆气敢说此豪言壮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