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战争

英法战争

没有任何历史事件能像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样,反映出英格兰与法兰西之间在这段时期的相互关系;也没有任何历史事件能像这场战争一样,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左右着英法两国君主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两国的君主们或以继承关系为口实,或以附庸关系为借口,或者无需任何掩饰,直取对方领土。时而,大动干戈,倾国力举兵征战。时而,小规模冲突,相互骚扰。时而,也偃旗息鼓,握手言和,以图再战。总之,为了领土和权力,两国的君主们不择手段,不遗余力,使这场漫长的战争表现得既轰轰烈烈又断断续续。英法之间为什么打这场战争?战争又为什么持续近2个世纪之久?其中有着具体的历史原因。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有权继承英国王位为由,率领他的骑士们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军英格兰。在黑斯廷斯之战中打败英国国王哈罗德后进占伦敦,加冕称王。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对英国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使英法两国间关系开始日趋复杂。

威廉征服英国后称威廉一世,但他仍然拥有诺曼底领地,也就是他同时据有英国国王和诺曼底公爵的双重身份,而诺曼底公爵在封建义务中又是法国国王的附庸,他的领地在欧洲大陆的法国一方。威廉成为英国国王意味着法国的诺曼底地区将变成英国领土的一部分,而法国国王作为这片土地的名义主人和威廉一世的领主,又预示着法国绝不会无动于衷,袖手旁观,承认这一事实。随后的历届法国国王势必要绞尽脑汁,竭尽全力挽回损失。

对当时的法国国王来说,挽回这样巨大的损失谈何容易。987年,卡佩家族统治法兰西后,日子并不好过。12世纪初以前,法国国内的封建割据局面十分严重,全国分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各领地又分成无数较小的封建领地。卡佩王朝初期,历代国王权力微弱,他们虽有国王的尊号,但其各方面实力甚至还不如某些领主强大。王室领地只是一块小得可怜的狭长地带,其中只包括两个大城市——巴黎和奥尔良。国王的领地被团团包围在最大的几个封建诸侯领地之中。北方有佛兰德尔、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东方有香槟和勃艮第,南方有土鲁兹,西方有安茹和阿奎丹。这些领地,俨然是一个个独立小王国,国王无力控制它们。

尽管如此,法国国王在整个法国境内,声誉是高于任何领主的,他手中握有两张王牌,这是其他诸侯不可企及的。

第一,他是全国的军事领袖,是全国一切贵族的领主,大家都必须向他行附庸臣服礼,并且承认他们的官职和领地是他所赐予的。第二,法国国王即位时由主教涂饰圣油,因而他被视为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两张王牌向世人证明,法王是一国之君,并有权干涉附庸的遗产继承和全国的领土。

卡佩王朝的历代君主们也正是手握这两张王牌。理直气壮地加强实力,扩张王室领地并向英国大兴问罪之师的。

由于诺曼底是威廉的老巢,而且随他出征的许多贵族领地也在其中,所以,威廉尽管作了英国的君主,他和他的臣属们对诺曼底仍毫不放松,并加紧对其管理和统治。因此,法国国王将要面临的是英格兰——诺曼底这一强大的国家,而诺曼底公爵的边界离巴黎仅20余里。法王目睹大片河山归并异邦,深为痛苦,随之便产生了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危机感。他们对此决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削弱并侵吞诺曼底便成为他们的首要国策。

法国国王首先挑拨威廉一世长子罗伯特与其父亲的关系,并支持他向其父王要求继承诺曼底公爵之位。最后,促使罗伯特与其父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威廉一世险些丧命于其子的矛枪之下。1087年,威廉一世死后,其忠顺的儿子卢弗斯的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称威廉二世,而罗伯特最终获得了诺曼底公爵头衔。英格兰和诺曼底这种分而治之的局面,为法国国王插手于英国和诺曼底提供了方便。英国许多大贵族在英吉利海峡两岸都有领地,他们要对两个君主同时承担封建义务。法王利用这一点大肆离间诺曼底公爵和大贵族与英王关系,使威廉二世统治的十三年间,国内自相残杀,贵族叛乱不已。1100年,威廉二世在狩猎时被一支箭矢射穿了脑袋,他的弟弟亨利登基,称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亨利一世深谙国家内乱根源在于诺曼底没有控制在国王手中并与法国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亨利二世在巩固了自己在英格兰的地位后,于1105年率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征伐其兄罗伯特公爵。1106年9月,双方在邓奇勃莱展开了激战,亨利大获全胜,罗伯特公爵被押送到英格兰水陷囹圄。1109年,与亨利一世作对的大主教安瑟伦死去,诺曼底境内的分裂局面结束,亨利稳固了在该地的统治地位。英格兰和诺曼底统一在亨利的王权之下。也正是在1109年,亨利一世惟一的嫡出女儿莫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德国国王亨利五世订婚。

1109年,英国的现状和举措,对法国国王造成强有力的震动。英格兰与诺曼底的统一,实际上是这个敌对国家的势力已深入到法国的心腑地区,而英国与德国的联姻,又使法国东北部暴露在敌人盟友的觊觎之下,使法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法国国王再不能满足于幕后取挑拨煽动之策,必须登场与英国直接较量以确保法国的生存。这样,在1109年,英国和法国间长达近两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开始了。

战争的第一阶段(1109—1154年)在这段战争期间,法国尽管已与英国公开处于战争状态,但由于其实力尚不足以与英国相抗衡,故只能采取小规模战争与外交活动相结合的策略。英国则通过巧妙的继承和外交联姻手段,使法国损失惨重。

法王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继位后,积极加强国内建设,同时与英国展开战争。身陷囹圄的罗伯特公爵之子威廉·克莱托的存在,为路易六世发动战争、干预诺曼底事务提供了足够的借口。他大力支持克莱托对诺曼底的继承权要求,并出兵与英王亨利一世作战。但是,1119年一战,法军被英军击败,后经教皇调停,两国和解。1124年,两国再度动兵,英王联合他的女婿德皇亨利五世,企图由西南和东北两路夹击法国。当德皇率军准备进攻法国的兰斯城时,整个法国朝野上下为之震惊,往日一些素不忠实王室的诸侯也放弃旧嫌,一致聚集在国王领导下抗敌。路易六世为了鼓舞士气,跑到圣德尼修道院(法国人当时尊奉圣德尼为护国神),跪在神坛前面,向神祷告赐予他“黄金焰神旗”。在圣德尼修道院,藏有一面名叫“黄金焰神旗”的旗帜,据法国人传说,这面旗帜是古时由天上掉下来的,旗杆是黄金制成的,旗帜上布满金线,全旗呈深红色火焰形,所以被称为“黄金焰神旗”,并被法国人尊为“护国神旗”。

路易六世得到神旗之后,很快在兰斯聚集了20万军人。德皇亨利五世听说法军准备充实,未经战斗就撤兵回国了。

英国王室的一次被称为厄运的不测事件,使英国进一步陷入内乱之中。1120年,亨利一世的儿子,惟一的法定王位继承人,乘“白舟号”皇家游艇从法国返回英国。途中,“白舟号”触礁沉没,太子丧生。随后,有两人要求继承王位,二者的理由相仿,一是亨利一世的女儿莫德;另一个是威谦一世外孙布卢瓦伯爵斯特凡。亨利选择其女儿为王位继承人。1125年,莫德的丈夫,德皇亨利五世驾崩,亨利一世把莫德又嫁给法国的安茹伯爵。借此,亨利一世把法国北部最强大的伯爵领地与他的家庭和英格兰王位的血统世系连在了一起。

1135年12月,亨利一世安息,但斯特凡却捷足先登。

获得了英国王位。作为安茹伯爵妻子的莫德如何咽得下这口恶气,双方在后来十余年里,打得难解难分。地方贵族也依据各自利益卷入战争,使英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混乱状态。

1150年,莫德与安茹公爵杰弗里所生的儿子亨利日见成熟,率军与斯特凡作战。其母授予他诺曼底公爵称号,次年其父去世,他又兼有安茹、屠棱和曼恩的伯爵封号。至此,他所辖的领地已囊括法兰西大部分地区。作为法国国王的附庸,他经常去巴黎拜谒法王路易七世(1137—1180年在位)。路易七世是位虔诚之徒,白天做礼拜,晚上做祷告或忏悔,这使拥有大片私人领地的王后阿奎丹的埃利娜大为不满,时常抱怨自己“嫁给了一名修士而不是一位国王”。

因此,当身材魁梧、容光焕发、谈吐活泼的亨利作为她丈夫的封臣出现时,她便迅速作出决定,以宗族关系不宜结婚为由与路易七世离婚,两个月后便投入亨利怀抱并与之完婚。

她的改嫁使法兰西领土的半壁江山落入亨利手中。法国宫廷对此不禁目瞪口呆。

法王路易七世顾不得与英国国王斯特凡周旋,竭力聚集其他诸侯进攻诺曼底,力图打败这个以继承和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暴发户。但事与愿违,法王和贵族们的联军被亨利击败。随后,1153年1月,亨利率军渡海,登陆不列颠岛,大挫斯特凡国王军队,迫使斯特凡签约,同意亨利为王位继承人。次年,斯特凡死,亨利戴上英国王冠,称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亨利二世不仅拥有了英格兰,而且在法国据有安茹、诺曼底、曼恩、屠棱、普瓦都、阿奎丹等地,占领法国领土的2/3,相当于当时法国王室领地的六倍。形势对法国更为严峻。

战争的第二阶段(1154—1194年)在这段战争中,法王如履薄冰,同时,励精图治,使局势得到稳定并向有利于法国方面转化。

亨利二世尽管占有庞大的版图,然而,并没有能真正控制住它。它是一些公国和伯国由婚姻、继承等各种机缘而拼凑起来的大杂烩,不可能同心协力。另外,凡是在法国领土上的诸侯,从封建原则上看也是法王的附庸,这将成为英国的极大隐患。再加上法王路易七世抖擞精神,不断加强领地的管理和经营,使王权越来越走向巩固。

亨利二世即位后,与法王路易七世纠葛不断,两国连年干戈扰攘难解难分。英王亨利为积蓄力量以便与法国进行持久作战,竟与法王媾和,并使年仅五岁的王子亨利和法王路易七世之女订婚。到亨利十五岁那年,亨利二世按英国传统习惯,立亨利王子为英国及诺曼底的继承人。第二年又应法王路易七世之请,特别在诺曼底给亨利王子举行加冕大典,然后把亨利王子接入法国王宫。从此,路易七世就以岳父的身份,寻机挑拨英太子与亨利二世的关系。太子回国后,向其父王提出要求:立即将王位让予他,或将诺曼底赐予他,二者可择其一。亨利二世认为,这种要求实属非分,当即予以拒绝和驳斥。太子便跑到法国,投靠他岳父法王路易七世,对他父王公然举起叛旗,其余王子也纷纷效仿,起而反叛。

1179年,法王腓力二世加冕。这位杰出的君主在当政期间为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王权的加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有“奥古斯都”之称。

腓力二世统治的大政方针是彻底收回英国所占领的法兰西领土。他尽管仍处于劣势,然而却善于巧妙而干练地利用英国的内部矛盾。他不仅使亨利二世与国内的一些大贵族矛盾重重,也使其家族内部的纷争愈演愈烈。儿子们的多次叛乱,曾使亨利二世一筹莫展。当时,维斯敏斯特王宫大厅里,挂着根据国王之命而作的一些图画,其中一幅画里,四只雏鹰正在捕食母鹰,最小的那只落在母鹰的脖子上,正要啄出它的眼睛。据说,亨利二世说过,“这四只小鹰就是我的四个儿子,他们不停地迫害我,甚至要把我置于死地。我现在十分宠爱的小儿子到头来将比别的儿子对我进行更严重和更危险的侮辱。”

1187年夏,腓力二世乘英国国内矛盾四起之机,首先向贝里地域发起进攻。亨利二世被迫让出伊苏曼和弗雷特伐尔,以求停战。1188年,腓力二世联合亨利二世的次子理查征伐亨利二世,迫使亨利于1189年7月在阿扎一勒一里多投降,并把格拉塞让与腓力。二天后,当亨利二世在病榻上看到在谋反的名单上还有他百般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的名字,便气绝身亡。由于长子亨利已死,亨利二世次子理查即位,称理查一世(即狮心王,1189—1199年在位)。

一度是腓力二世同盟者的理查,年轻骁勇,作战中勇猛异常,素有“中世纪骑士之花”之称。腓力认识到,他对法国必将构成比老王亨利更大的威胁。1190年,这两个君主都率军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理查在东征中战功显赫,与腓力二世矛盾渐起。1191年,腓力二世以患病为借口返抵法国,乘理查远离国内之际与理查幼弟约翰串通,准备向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进攻。理查得知消息后,调转马头火速回返。然而,途中却被曾同他在十字军东征时结怨很深的奥地利公爵俘获。捕获这样一个高级俘虏,意味着能得到大笔的赎金。翌年,奥地利公爵把理查转交给德皇亨利六世。这对腓力和理查的弟弟约翰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约翰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旋即向国内宣布,理查已死,他全副武装,要求继承王位。

几个月后,有确切消息传到英国,理查还活着,但德皇要求15万马克的巨额赎金,这相当于英国王室2年的收入。

必须在伦敦准备好10万马克,理查才能获释。理查对此表示同意,仍忠实于理查的政务会贵族们也接受了这个条件。

与此同时,另一方的腓力和约翰也在积极活动。他们出价8万马克,要求把理查关到1194年9月29日的米迦勒节,或者海关他1个月,就给德皇1500马克,或者以10万马克的代价把理查买到他们手中。

1194年,德皇为表示自己信守与理查最初订下的诺言,在把英国的油水榨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心满意足地释放了理查。约翰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害怕,把德皇的这一举动称之为放出了“魔鬼”,立即逃往法国。理查返回伦敦后再度登基,加冕仪式比以前更为隆重。同时,筹集金钱,招募骑士,准备渡海与法王腓力二世一决雌雄。

战争的第三阶段(1194—1223年)这段战争中,英王理查曾占据主动,但当其弟约翰继位后,形势急转直下,法王收复了大陆上的绝大部分领地。

最初,理查与腓力二世在法国领土的战争以奇特方式进行着。谈判一直未中断,每年都有一次停火,而每年在天气和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重新开战。后来,理查发现在昂德利附近塞纳河转弯处有一刃峭壁拔地而起,扼守着通往鲁昂的咽喉。这一地带按以往的协议和主教的要求是不许设防的。理查则在此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堡,他称之为“漂亮的城堡”和“我美丽的女儿”。这个有3道墙的巨石建筑,由外围工事、桥梁和卫河组成。理查高兴地说,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腓力怒不可遏地说:“即使这座城堡是铜墙铁壁,我也要攻破它。”理查反唇相讥地说:“即使它的墙是用黄油垒起来的,我也能守住它。”随后,理查出兵攻打贝里、都兰、里亚赞,节节获胜。不料,1199年他在里亚赞惩戒一个桀骜不驯的诸侯时不幸阵亡,腓力二世绝路逢生,摆脱了困境。

1199年,理查的弟弟约翰继位(无地王)。腓力二世像他以前帮助理查反对亨利二世,后来又帮助约翰反对理查一样,现在又帮助狮心王理查的侄子布列塔尼公爵阿瑟反对约翰,并与约翰多次发生军事冲突。1200年,约翰为了息事宁人,与法国订立古莱和约,法国得到了诺曼底的韦克森、埃弗勒、奥弗涅和贝里的几处地方。约翰的侄女布朗什·德·卡斯蒂尔嫁给法国王储路易。

腓力二世并不就此满足。由于约翰强娶阿奎丹吕西尼昂家族于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萨贝拉,与该家族发生冲突,吕西尼昂家族向法国国王法庭提出控告。这是腓力二世梦寐以求的插手机会,他摆出领主调节附庸间关系的姿态,下令传英王约翰到法国出庭,约翰拒绝这样的传票。1204年4月,腓力二世对英王约翰进行缺席审判,以不忠为罪名,剥夺他在法国领地的一切权利,于是法军立即进入诺曼底。1204年夏,双方进行托——加耶之战,法王占领了诺曼底。

1204—1206年,约翰在与法国的交战中连遭惨败,特别是1204年,腓力二世攻下了理查修建的“美国的城堡”,接着又夺取了安茹、曼恩、都兰,甚至布列塔尼。1206年,约翰签订了停战条约。至此,英国在海外的领土只剩下了基恩和加斯科尼以及英法之间海峡中的一些岛屿。

1213年,英王约翰同教会分裂,得罪了声名极高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使法国国王和教皇结成强大联盟。约翰由于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他要么屈服,要么应付法国在英诺森三世所能调动的军事和宗教力量支援下的大举入侵。约翰在此强大压力下被迫屈服,教皇英诺森三世高兴地取得了胜利,并对约翰和英格兰王国给予特殊的保护。这使约翰一变又成为教会的宠儿。这时,腓力二世已用巨大代价聚集了军队,准备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十字军的名义侵入英国。他认为自己被英诺森三世这个宗教盟友出卖了,感到忿忿不平。

他根本不想放弃唾手可得的猎物,聚集起来的贵族也还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怒气未平。

失去诺曼底以后,约翰开始实行在大陆上结成反腓力二世联盟的宏伟计划。由于法国王室兼并了英国在法国领土的绝大部分领地,声威大震,打破了以往西欧各方势力的均衡,约翰很快与佛兰德尔伯爵,布洛涅伯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结成同盟。1214年,英国和其盟友们从东南和西北两路向法兰西夹击。

法王腓力二世正摩拳擦掌,拉开架式要与英国一战。双方交手后,英王约翰的军队一击即溃,腓力二世的儿子路易率军乘胜追击,攻入英国本土并拿下伦敦城,英国危在旦夕。这时,许多投靠法国国王的英国贵族又纷纷转向,支持英王。后来在教皇干预下路易退出英国。

在东北线,与腓力二世对阵的是以德国皇帝为首的人数众多的联军。1214年7月,法军与联军在布汶展开一场激战,腓力二世在法国城市民众支持下大获全胜。英国要夺回在大陆失去的领土的愿望被彻底打破。

腓力二世乘势加紧国内建设,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借镇压阿尔比教派之机向南方扩张。这样,到1223年腓力二世死去时,法国一度成为西欧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

战争的第四阶段(1223—1303年)这段战争中,英法之间明争暗斗,发动的大多是局部战争,围绕的中心问题主要是争夺英国在法国的领地基恩和加斯科尼。这一问题最终也没有得到解决。

1226年,继位仅三年的法王路易八世早逝。其子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登基。许多大贵族对他不满,不久便组成反王室贵族联盟,引发了公开的内战。英王亨利三世参与变乱,曾两度率军侵入法国。但是,贵族联盟本身松懈,大贵族各有打算,步调不一。亨利三世因与英国贵族矛盾重重,只能以微弱的武装力量在法国活动。桑特一战,路易九世击溃了英王亨利三世的军队。英法签订相互让步的和约。路易九世承认基恩和加斯科尼等地仍为英王领地;作为交换条件,英王亨利三世承认路易九世在诺曼底、安茹和普瓦图的权利,同时,也承认自己是路易在基恩的属臣。

英法的和平条约无法消除两国间潜在的敌意。1293年,两国水手在英吉利海峡的冲突,导致了圣马赫海战。此后,法国宣布占领加斯科尼公国。当时的法王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位)要求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象征性地交出加斯科尼的几个重要堡垒,承认他作为最高领主的合法权力。爱德华一世一一照办。可是,腓力四世一旦得到这些要塞就再也不肯放手。爱德华意识到,如不采取武力,就会丢掉在法国的属地。

1294年,爱德华对法国宣战。这次战争本身没什么重要特点。英国人在加斯科尼发动了几次进攻,在英吉利海峡彼岸的沿海地区频频进行袭击,还曾围困波尔多。战争初期,英军打得很积极,但后来因国内矛盾渐起和财力窘迫,其热情和力量渐渐不支。腓力四世又演腓力二世故伎,以领主名义召英王爱德华一世来巴黎受审,英王拒绝。腓力四世率军进攻加斯科尼并取得节节胜利。

英国此时与苏格兰的矛盾日见激化。从1295年起,英王与苏格兰人的战争时起时落,从未熄灭,因而也使英国对法国的战争不得不多次停战。1295年,苏格兰王巴里奥派使者到法国,谋求结盟,以便摆脱英国的控制。这一倡议得到法王赞许,双方议定:法王每年向苏格兰资助5万镑,苏格兰每年用四个月的时间从事反爱德华的战争。

爱德华一世无力对法国和苏格兰同时作战,而必须集中精力首先解决迫在眉睫的苏格兰问题。1297年,英国被迫与法国休战。法王腓力四世由于在同佛兰德尔作战失利,再加上忙于和罗马教皇的斗争,也乐于同英国议和。

1303年,英法双方签订《巴黎条约》。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还给英国,并把女儿嫁给英国王太子。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延续了近两个世纪的战争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已使英法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上一章下一章

英法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