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读者文摘精华:秋》(3)

第二十六章《读者文摘精华:秋》(3)

第2章同佛陀谈心

“做人”是人活着最大的事情,是对生命的最大负责。学佛即是如此,是对生命的负责,学佛的意义在于完善并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人都有一颗佛心,人人是佛。时常与佛陀谈谈心,参禅悟理,明心见性,看透人生,取得心灵的平静。这不也是人生一乐事吗?

01放下

有一位修行非常高的老和尚,收养了一条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喂食。

老和尚在为狗送饭的同时,总是念念有词地唤着:“放下!放下!”

徒弟们觉得很奇怪,就问:“您为什么总是说‘放下’呢?”老和尚不语,让他们自己去悟。徒弟们就观察老和尚,终于发现:每天当师父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悠闲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惬意地享受生活。

徒弟把观察的收获告诉了师父,老和尚微笑地点点头说:“你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

社会,人们会为了蝇头小

利耿耿于怀,会为了一些

冲突和矛盾彻夜难眠。要想从苦难中解脱,就要超越个人的存在,拥有一颗无着心,无着心便是没烦恼的状态。佛家有云:“忧生于执著,惧生于执著;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惧。”面对贪嗔痴及诸烦恼时,我们能够悠游法界,心灵自由,就会当下自在。

02不知己是一种罪过

百丈怀海禅师有一位弟子叫香严智闲,他非常聪明,在怀海面前可以问一答十。智闲禅师自从怀海入灭圆寂后,就跟随大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学禅。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对智闲说:“听说你在先师在世之时,口齿伶俐,师父问你一句,你能回答十句,问你十句,你能回答百句,但这只是你的小聪明,光凭这些佛学常识是没有什么用的。”

沩山问智闲:“父母未生以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平时只重视引经据典、考证东考证西、收集归纳及整理资料的智闲禅师,这时回答不出来了,只好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禅房,并且用尽所有的精神及时间,翻遍了大藏经及禅宗祖师父们所留下来的语录、公案之类书籍,最后连参考书都用上了,可就是找不到“本来面目”。于是智闲只好厚着脸皮,再回来找大师兄沩山请教了。

沩山说:“我实在无可奉告。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你的话,那是我的东西(指本来面目,佛性),并不是你的东西。”

智闲听大师兄说了这番话后,总觉得大师兄可能有意在隐瞒怀海先师所传给他的“正法眼藏”,很伤心,一气之下就用一把火把自己身边多年以来塞满屋子的书籍、资料、文件统统烧掉了。

然后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巴吞含火珠般地思考这个疑团。

终于有一天,智闲在田园除草时,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嗒一声,智闲顿然大彻大悟,于是他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师兄你实在是太慈悲了,假如当初你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有一句佛语说:“愚痴的

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

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

地了解自己。”我们经常会问别人:某某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可能从没有问过自己: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不会生出烦恼。

03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

1989年的一天,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生玛莉莎·普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天堂之路》,节目说到在未来二三十年我们要戴防毒面具上街,地球将没有花草树木,小孩子也将因为严重的污染而极易死亡。在节目的最后,男主角说:“现在还不算太迟,因为有心人会做一些事来预防悲剧的发生。”

玛莉莎·普自此决定要当一位关心地球的有心人。

她当时认为自己是个小孩,没人会重视她的话,于是想到了美国总统,想请问他是否愿意协助她防治污染。她写了一封信给美国总统,在等待回信期间,她不断地猜想,总统是否认为她是个小孩子而不加理会,或他认为那只是普通的信件而将其丢弃。这个时候玛莉莎·普克服了自己的障碍,写信给报社,打电话给广告商,希望他们能将她写给总统的信刊登出来,在她写信给总统12周后,她收到回信了,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到1990年3月全美各地总共有250个布告栏,刊登了她写给总统的信。

同时,她也成立了一个叫“儿童信心”的组织。当时只有六名成员,来一起推动环保工作。她收到了美国总统的信,但那是制式的信,是写给“亲爱的小公民”,并未提到任何有关防治污染的话题。小玛莉莎·普有点生气,决定要吸引更多人来参与这个工作。

她写信给美国电视台《今天节目》,要求上他们的节目,而学校有些同学常常取笑她是“回收小姐”,她选择了不听他们的嘲笑,继续做她认为该做的事。1990年1月,她真的上了《今天节目》这个节目。

现在“儿童信心”有25万个付费参加的会员,会员遍布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菲律宾等国家,定期发行200万份的邮报。

她对于个人力量有两条规则:如果您看到任何问题,不能等别人来替您解决,您必须自己去解决;不要因为别人说您不可能做到而放弃,有些时候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决定,坚守自己的信念。

1995年玛莉莎·普获得温史得少年成就奖,她参加了这个盛会,发表了演说。她说:“我们常常会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或‘没人会听我的’,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为何不善用自己的力量呢?我仅有一人,但不容忽视。”

我们常听到别人说:“您

不可能做得到”、“那是

不可能的”、“不要做白

日梦”。这些都可能让你的梦想破碎,或者打消你为理想奋斗的斗志。请想象一下玛莉莎·普9岁时的决定,和她的个人力量法则。我想9岁女孩可以做到,那我们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心中的力量!

04当心迷惑

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20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于是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完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

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这一夜他仍旧坐禅养息。

半夜时分,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说不要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特意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于是作了一首诗偈:“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然后,又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佛说:“当你知道迷惑

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

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

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对人而言,如果你能把最会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的话,那么世上能让你迷惑的事情就很鲜有了,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处处清醒。无果禅师的事告诉人们,与外要不染色声等,与内要不起妄念心。世间最让人迷惑,也是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无非是名与利、得和失,还有爱或恨。世间人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

05狂妄是个杀手

清朝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就是由于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招致了杀身之祸。年羹尧从小就在雍正家里呆过,一直视雍正为自己的主人,对雍正是忠心耿耿。

雍正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年羹尧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尧。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取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羮尧本人而且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的基本都受过雍正封赏。

但是,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年羹尧自恃有功,变得目中无人,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竟然对这些同朝称臣的官员扫都没有扫一眼,骑着马就过去了。更加过分的是,他对雍正有时也很是傲慢,有一次接到雍正的圣旨,按理应摆上香案跪下接旨,但他就随便伸手接过来就完事了,看完就随手丢到了一边,让雍正很是生气。他平时耀武扬威,很是招摇,甚至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老家一趟,江苏一省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由此可见年羹尧的嚣张气焰。

自以为是功臣的年羹尧不仅待人接物傲慢无礼,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严重搅乱了朝廷的秩序。雍正渐渐对他的所作所为忍无可忍了。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然粗心大意地把字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这下找到了借口,借助这个机会抓了年羹尧,罗列他许多的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雍正令年羹尧自杀,年羹尧在狱中上吊而死。

自高自大的人总是自以为

是,等到事到临头,败局

已定,悔之晚矣。自夸自

大之人,其结果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危邦误国。因此,为人切不可狂妄自大。

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06歉让过度等于虚假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去拜访一位很久未见面的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

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

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朋友:“你为何不吃?”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你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一个问题,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人际交往中礼节不可少,

但谦让过度反而成了虚假

的客气,礼节便成了繁琐

多余的形式,而坦率真诚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思想家卢梭说:“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一个真诚的人,必定具有高度道德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认真、正直和坦率。

07活在当下

有个小沙弥,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沙弥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禅师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沙弥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沙弥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沙弥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禅师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沙弥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

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

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

是现在。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

08两面神

古罗马有一种神灵叫雅奴斯,传说他脑袋上长有前后两张面孔,一张回顾过去,另一张眺望未来。后来两面神被雕刻成石像,经历风吹雨打,终于被埋在了废墟之中。

有一次,一位先哲来到了两面神石像前,他问道:“请问尊神,您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两面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两面神哑然了。

先哲说:“要知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安在?”

“呜呜……”两面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了。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两面神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人们嘲笑他只知道看到过去和未来,而不知道活在当下,于是遗弃了他……

大多数的烦恼可能不是出

现在眼前,而是发生在难

以割舍的过去和无法预计

的将来。对于过去,相信总是有些记忆令我们无法忘记,或后悔,或惋惜,或感慨,感叹悠悠岁月,回想单纯而简单的生活。对于将来,则总是无法预期,或许我们都有因为对于未来不确定而彻夜难眠的经历。这些经历总是缠绕着我们,使我们总是生活在充满云彩的天空下。生活在当下是聪明的,紧紧抓住眼前的快乐,不必再去想,不必再去问,活得轻松而愉快。一旦你跟生命保持在同一步调,其他的就无关紧要了。让我们做好每一天的人生功

课。

09贪欲令人无恶不作

过去,有张、王二人相约出

游,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二人大喜,商量结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张的对姓王的说道:“这一块金元宝,让我们二人遇到,是当地城隍老爷有眼,给我们发财的机会,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到城隍老爷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这样很好,你去买菜,我在城隍庙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欢喜这么做。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怀了鬼胎。姓张的心中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姓王的心中也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不如一人独得。

贪欲心里起,恶向胆边生。姓张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药,害死姓王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姓王的见到城隍庙中无人,准备了一把斧头,想害死姓张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张、王二人自以为想得妙计,对方绝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姓张的酒菜买来,正在向城隍爷求拜的时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头从脑后砍来!姓张的死后,姓王的欢喜非凡,正想拿着金元宝逃之夭夭的时候,忽然觉得饥肠辘辘,他想何不将供在城隍爷前的酒肉拿下来充饥。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觉天旋地转,药性发作,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张、王二人因为贪欲过大,皆想独得金元宝,因此萌发害人之意,没想到却害了自己!这是因果现报,也说明了一切罪恶都是从贪欲生起的。

《佛说八大人觉经》上

说:“众生因愚痴,不知

世间无常,四大苦空,五

阴无我。”人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不止贪爱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还贪求物质的占有,贪图美色的享受,以及贪婪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多生多劫,欠下无量的钱债、色债和命债;所以要流落生死,累劫偿还,求出无由。

物欲没有止境,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没有贪爱,真佛现前。摒弃贪爱,你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在自在宁静的生活中尽享天年。

10知足者常乐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萧衍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萧衍当了皇帝,赐给鱼弘十五顷田,一座山林,八万棵林木,但鱼弘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鱼弘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得财富、追求显达的人,因为这不应该是你的为人之道呀!”这些道理,鱼弘自然听不进去。

鱼弘担任郡守仍嫌官小,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做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做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富贵享乐。”

他让下官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高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绵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个春秋,他便一命呜呼,乘鹤西去。

佛语有云:“满库金,

满堂玉,何曾免得无常

路。”大德高僧常说:

“眼睛不要老是睁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佛语蕴涵着无限禅机,人也是灵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我们要学会“适可而止,处世不贪”。不仅懂得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这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11聪明的一休

日本的一休小和尚九岁的时候,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里看庙、用功。他是小孩嘛,大殿里待不住了,到方丈室,翻开了师父的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师父平时背着弟子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弟子看。

这天师父走了,一休实在忍不住了,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在手里玩一玩,不小心一下子给摔了。

一休把瓷片包在一块儿搁在了口袋里。师父回来就问:“一休呀,你在用功吗?”“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参禅,参一个问题,我参的非常专心。”

师父说:“你参什么问题呀?”一休说:“我在参,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

“啊!这样啊!师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常存啊?”“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我们也不应该伤悲啊!”“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了。”

“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口袋里的一包碎瓷交给师父,师父接到没有发脾气。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最

坏的东西。我们就是要有

个正念,看这些都是肥

皂泡,破了也没有什么伤心,得了也没什么可喜,更不值得我们去追求。佛在水边坐下,把脚放进水里。佛站起来转身,然后离去。水,依然流着。我看到有沙粒在阳光下发着微微的光,于是知道,此水非彼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2输和赢的故事

聪明的一休出名以后,麻烦也来了。有些人为了竞争“聪明人”的头衔,过来与他比“聪明”。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

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输

赢得失并不重要,生命的

存亡才是更重要的。这样来看,一休赢了。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

所谓的赢,他又赢到什么?得到什么?

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13知错就改

从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了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伤心得直哭。”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

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自己。

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

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

一错再错,积重难返。古

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实中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及时认识到错误,能不能及时改善它。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

14无所事事如同犯罪

宋朝时日本的僧人道元来中国留学,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寺里有一位驼背的老禅师,是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已经80多岁了。有一次,他在太阳底下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上晒。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的香菇,必须趁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看到以后,于心不忍,就上前跟老禅师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做这种事情呢这种差事可以找其他人替您老人家代劳呀!”

“他并不是我!”老禅师毫不含糊地回答说。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天的时候呀!”

“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老禅师反问道。

道元一时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禅法又进了一步。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没

有创造的生活,只能叫活

着。幸福的根本意义在于

劳动创造,在于参与人生实践中生命力的获得、完善和发挥!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15需戒骄戒躁

悟达禅师做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为他擦洗敷药,细心地照顾他。病僧痊愈后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风,特封悟达禅师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这时,悟达禅师自觉尊荣,也渐渐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达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

悟达禅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束手无策之时,忽然想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找到西域异僧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胸有成竹地指着松旁的溪水说:“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么你的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一直苦无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今后不再与你冤冤相报。”

悟达禅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膝上的人面疮已经消失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轻慢

他人,骄纵自我,这是人

性中深藏难除的劣性,

一旦产生这样的心境,那就会产生伤人不利己的心态。如此一来,难得有朋友在你身边,而你伤害了的人却会伺机而动。

16求人不如求己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禅宗的故事,名为“自伞自度”。这个故事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那个人站在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了,到最后禅师还是没有度他。他说道:“不愿意度我就早说,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讲求的不是‘普度众生’,而是‘专度自己’!”

禅师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道:“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肯定会带伞,肯定会有人帮助自己的,这种想法最是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我佛虽然慈悲,普渡众生,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度的,太懒的人,根基浅薄、福缘太差的人,想度也度不了啊!

这个故事给人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平时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修得一把伞用以自度,因为没有人会给你送伞。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求

人不如求己,除了自己

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

依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靠自己,挖掘自己,发挥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17仁者无敌

萧震是浙江温州府的一名丞官,年轻时有一天他梦见一位得道的智者暗示说,他的寿命只有到18岁。后来他的父亲奉派到四川去做总帅,萧震不想去,他的父母却令其随行,他只好勉强去了四川。

到了四川,他父亲设宴款待将士。

酒过三巡时,照例要献上一道名菜叫“玉箸羹”。这道菜的做法是先以烈火烧红铁筷子,然后刺入母牛的乳房内,乳汁流出后凝结在铁筷子上,再加上调味品,做成菜肴。

萧震偶然走进厨房,看见许多乳牛被绑着,他觉得很奇怪,询问以后,明白其中情由,大为惊讶。心想:“人们只为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竟然让乳牛无故惨遭这样的酷刑。”于是急忙禀告父亲,向他请求到了一面“禁食牌”,当场禁食此羹,并且让父亲下令永远禁止食用这一道菜肴,以免乳牛再遭惨害。

不久,萧震又梦见得道的智者对他说:“你的心地仁慈,做了一件大功德,不但免受夭折之苦,而且可以福寿绵长。“后来,萧震果然活到90多岁,无病安详而终。

佛教对慈悲的诠释是:慈

者给众生快乐,使他们

幸福;悲者拔众生苦,

使他们离苦得乐。佛教将慈悲心分为三层,一是众生缘慈悲,二是法缘慈悲,三是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一般的同情怜悯之心,法缘慈悲则是断除烦恼的圣人,对众生执著烦恼而流浪于生死起同情心,无缘慈悲是将志愿化为实践行为。

18莫以善小而不为

大德高僧星云大师讲了一个故事,很让人受惠。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年轻战士赶赴沙场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尽的妇人,妇人被救上岸之后,不但没有感谢青年,并且责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询问之下,妇人才伤心欲绝地道出自尽的原因:原来

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家

中留下年迈多病的高堂以及三个

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抚养。

奈何家徒四壁,贫无立锥,只好

将仅有的衣物典当得一块银元,

以治疗母亲的陈年病疾。哪知屋

漏偏逢连夜雨,奸诈的商人却以

假的银元欺骗她,在生路断绝之

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断。

青年听了之后,油然升起恻隐之心,就对妇人说:“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这里有一块银元,请您拿回去安顿家人,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请您把假的银元给我吧!”

青年拿了假银元,不经意地随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枪林弹雨之下,一颗子弹朝青年的胸膛射来,正巧打在放着假银元的部位,假银元凹陷了下去,却救了青年一命,青年于是拍手赞叹说:“太值得了!这一块银元真是千金难换啊!”

青年由于一念之善,以一块银元救了妇人一家,也为自己挣回后半生的人生。

善恶皆有报。莫轻视小

恶,以为自己不会受报

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

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19莫以恶小而为之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亲眼看到库吏从仓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他细心观察,发现竟然天天如此,于是便把库吏抓了起来。库吏不服,说:“一文钱何足挂齿?”

张秉崖气愤地说:“钱虽少,天天贪就成了巨贪,年年贪就是罪大恶极。”最后,张秉崖在库吏的供词上挥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杀贪吏,百姓难安。”最后,把那名库吏判了死刑。

这个库吏采取监守自盗

的手段是十分狡猾的。

当然,他再狡猾也没有

能够逃避惩罚。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自觉做到择善而从,拒绝“小恶”,肯做小善。莫轻视小恶,以为自己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20做话的主人

南北朝梁开国君主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尊崇佛教的皇帝,曾经三次舍身为佛。有一次,好不容易请到了菩提达摩。他恭敬地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菩提达摩说:“不知道!”

梁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个看来像得道高僧的人,竟然坦荡荡地告诉他“不知道”。他又请教了一次。菩提达摩说:“空,廓然无圣!”

什么?你竟敢告诉我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教诲。梁武帝有点不高兴了。

第二天,他问自己最尊敬的志公禅师。志公禅师说:“唉呀,他才真是个高人!”梁武帝虽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达摩回来。但菩提达摩早已经乘一苇渡江,到魏国去了。

早在菩提达摩之前,禅宗已经在迦叶的微笑、佛陀的授花典礼中,深深扎了根,种子破了壳,发了芽。当释迦牟尼在应该开口讲话时不讲话,只是拈花微笑。世尊为什么不说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佛陀的大弟子、二弟子,一切资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只将怀疑的神色藏在眼睛里。这时候,只有迦叶一个人在微笑。

迦叶,一个在如银河般浩瀚的佛经中从未曾发一言的人笑了。只有他敢笑,佛陀却把花传给了他。一个无声的讯息,一个神秘的音波,只有他接收到了。

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

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

如少说话。人常常犯一个

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就从嘴巴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制造自己的烦恼,有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

21口下留情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

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满装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证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时,钵中已盛满着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修成了正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

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

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

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中国有一句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它说出了嘴巴的厉害,道出了世上最凶狠的一种武器。还有一句话叫“舌根底下压死人”,这比积毁销骨只怕又进了一步。舌头是断石削发的利刃,软刀子杀人,杀人不见血,一针见血,见血封喉。真是人言可畏啊!

22慈悲方能解开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将牛贱价出售。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饮水,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条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贩售。

有一个农夫,贪着便宜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农夫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打得伤重而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纷纷议论,消息传到了频婆娑罗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就亲自前往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前世,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双方约定,要付老妇人租金。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们索取欠款。

三个商人担负着沉重的行李,在不远的地方被老妇人追上了。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只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不了你们,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要杀害你们,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陀继续说道:“那条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怨恨的可怕,三个商人的行径固然可恶,但还不至于遭受杀身之祸的报应,而老妇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个毒咒,不止将自己咒进了因果报应的罗网,而且加速恶化了彼此本来还不算严重的因果关系。

因为怨恨,彼此注定了将

展开一场长期而难以止息

的“冤冤相报”悲剧,

而在这场悲剧,或即将接着上演的悲剧中,注定了将没有人是赢家。因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了别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23不必回头看骂你的人

《三国演义》第103回里,诸葛亮率大军出征,司马懿中计吃了亏,就闭关不出。诸葛亮先是多次令人到曹军阵前辱骂,但魏兵却采取“骂不还武”的办法,怎么也不出兵。诸葛亮乃取巾帼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骂司马懿不像个男人。司马懿看完信后,并不嗔怒,反而关心起诸葛亮的寝食生活状况。从来使口中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于是更据守不出,蜀魏双方在渭水一带相持了百余日。结果,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蜀军不得不撤回汉中,司马懿防御成功。

如果说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气死曹真是因为后者的气度太窄的话,那么,司马懿受辱不嗔则是有容乃大。司马懿的“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一语送终诸葛亮!诸葛亮享年54岁,其短寿难道跟“轻摇三寸舌,骂死二三人”无关吗?而被骂的人死与气恼,不也值得后人引以为戒吗?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

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

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

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被骂。至于骂人,不管多少,也都会有的。有修行的人可以管住自己不骂人,但管不住别人骂自己。

24欲行平路先净己心

明朝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为官,有一年,山东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东指挥军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后被朝廷重赏,官升一级。但就在自己的事迹被民众广为传诵的时候,董京却出人意料地向朝廷交代曾截留过朝廷下放的救灾银两,并把截留的银两如数退了出来,要求将功赎罪,不要升官。

董京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所到之处,尸首遍野,人去屋空,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灾民悲惨的现状。灾民的不幸遭遇,使我坐立不安,深感过去截留救灾银两之罪过。

在抗旱救灾中,汗水冲走我身上尘土的同时,也洗去我心灵中的污垢,所以我要在获得荣誉的时候揭发自己,以减轻内心的愧疚,求得宽恕。”

经过一次生与死、血与泪

的亲身体验后,人的心

灵会得到净化,精神会

得到升华。后来,董京成为明朝不可多得的清官。凡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私心杂念就是魔鬼。世间人要及时清理自己的私心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清除魔鬼的一面。否则,当魔鬼的一面统领全局时,人的心灵家园就会迷失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淹没在灵与肉、泪与笑的搏击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了。堕入无边苦海,自救已经来不及了。

25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一天,信重武士向白隐禅师请教:“真有地狱和天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我是一名武士。”信重武士答。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禅师大声说,“哪个愚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信重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白隐禅师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信重武士勃然大怒,“哐”地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白隐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

着信重武士说:“地狱之门由此

打开!”

一瞬间信重武士恢复了理

智,觉察到自己的冒失无礼,

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躬道

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地对信

重武士说:“天堂之门由此敞

开!”

大乘佛法常说:“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又说:

“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

萨。”你想升天堂入地狱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你心想升天堂,别人没法拖你下地狱;你要下地狱,别人也无法硬拉你上天堂。

26快乐和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有个年轻人与情人约会,他来的很早,就在树下转来转去。这时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禅师来到他身边,拿出一枚纽扣对年轻人说:“你将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要多远有多远。”

年轻人想,我该不会真遇到罗汉大仙了吧!他试着将纽扣一转,情人出现了,正向他递送秋波。他心里想要是现在能进行婚礼,那就更好了。他又转了一下,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鸣,悠扬醉人。他抬起头,盯着妻子的双眸,又想现在要是只有我俩该有多好。他悄悄地转动了一下纽扣,立刻夜阑人静……他飞速地转动纽扣,他有了儿子,后来又有了孙子,转眼间已是儿孙满堂。然后又四处为官,到处受人吹拍,年轻人真是喜上心来!纽扣转到最后,年轻人已是老态龙钟,衰卧病榻,几个不孝儿孙把家产挥霍一空,还狠心地把他扔到荒郊野外。又饿又累的老人终于仰面跌倒,被乌鸦老鼠咬成一堆破烂。

年轻人看得头皮发麻,心底直冒冷汗,像泄了气的皮球。正当他万念俱灰的时候,禅师收回了纽扣,于是年轻人又回到了那棵生机勃勃的树下,继续等待着他可爱的情人。

世俗的快乐找不到永恒的

幸福,因为时间使任何东

西都是无常的。快乐不

长久,悲伤有尽头。得意时不可贪恋,失意时不可气馁。谁能说得到就一定是福,失去就一定是祸?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的事是常常发生的。因为喜欢而拥有,就拥有了快乐;因为喜欢而失去,就失去了快乐。在你拥有快乐的同时,你也就拥有了怕失去快乐的恐惧。而在你失去的同时,你也就没有了这份恐惧。

27慈悲的力量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里做佛事,当船正要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喂!等一下,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说:“船已经开了,不可以再回头。”

梦窗国师说:“船家,船还没有走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撑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说情,就回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哪里知道这个将军一上船,看到船里坐着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梦窗国师说:“和尚!闪开一边去,把坐位让出来!”

这一鞭重重地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血汩汩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把位子让了出来。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船开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了船,走到江边,默默地把凝结的血块洗掉。

这位蛮横的将军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于是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人心情总是急躁些。”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骄

慢粗鲁的将军?是慈悲的

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

化解嗔恨为和平,转变暴戾为祥瑞。在慈悲之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感化。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刀枪武器、权位势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的话,那就是慈悲。

28能救人的人都是菩萨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傩,在摩揭陀国一片林子中,见一小和尚在念经,不少地方都念错了,他就走上前指正。

小和尚冷笑道:“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这是我师父当年亲口所教,绝不会有错。”阿傩受此刺激,决计离开摩揭陀国,去毗舍离城。

正在渡恒河时,摩揭陀国国王率数千兵马急速赶到,要请阿傩回去。毗舍离国王听说阿傩前来,十分高兴,又听说摩揭陀国国王带兵来追,便也带来大队人马,准备把阿傩抢回去。摩揭陀国军队驻扎在南岸,毗舍离国军队驻扎在北岸,两军相对,杀气腾腾。

阿傩恐怕一场残杀因自己而起,便从舟中腾空而起,化为火球寂灭。

尸骨一分两半,一堕南岸,一堕北岸。于是二王各得一份,举军恸哭,不再相争,各还本国,建塔供奉。

佛家有语云:我不下地

狱,谁下地狱!为了平

息一场残杀,阿傩不惜自

焚,最终分身二国,一半堕南岸,一半堕北岸,这与当年释尊割肉喂鹰一脉相承。阿傩的死平息了一场战争,而且使战争的双方能从中感悟到佛家慈悲的精神,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29甘于寂寞

有一个小和尚,当初来剃度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两个月后,他又说忍受不了红尘的喧哗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老和尚一时间心软,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

这样闹腾,到今天他上山来“皈依佛门”已经是第六次了。这让老和尚很是烦恼。突然间老和尚恍然大悟,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老和尚把他叫来,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干脆不用信佛,脱掉袈裟;也别到红尘厮混,做个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凉亭那里开个茶馆,也省得两边跑这么麻烦。”

那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还真的在凉亭那儿开了个茶馆,讨了个老婆,开开心心地过活起来。老和尚实在是高明,像这种半拉子的还俗和尚也只能安排他做半拉子的事情。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是

极高远的心态。耐不住

寂寞,就不会有这样的

境界。曾经怀疑,世上是否真有经得住寂寞的人。越是伟大的人,越是对寂寞充满恐惧。金钱、地位,说来都是人们不甘寂寞的毒药,它的后果使人难以抵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读者文摘精华:春夏秋冬(共4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读者文摘精华:春夏秋冬(共4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读者文摘精华: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