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读者文摘精华:秋》(11)

第三十四章《读者文摘精华:秋》(11)

第10章学佛悟道

01惊喜失态

清朝时,有一个书生,每次参加县试都不中。那时中了秀才叫“老生”,未中叫“童生”。这个书生已经过了中年,还是个童生,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有一年,他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这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爸爸,我已考取第几名了!”

老子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声小叫!”

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爸爸,你也是第几名考取了!”

老子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

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

这位老先生大概称得上宠辱

若惊了,只是这一惊非同小可,

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又有点特

别。

我们平时把宠辱

不惊视为高姿

态、高境界。要

摆出这么高的姿态还比较容易,

真到达到这么高的境界,还是有

些困难。所以平时“受宠”时,

就会惊喜不已;一旦失宠或受辱,就会惊恐不安。

02荣辱自心知

田文当相国时,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后来,国王对他起了疑心,将他撤掉,结果那些食客几乎都跑光了,只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仍然跟着他。后来,在冯谖帮助下,田文重新当上了宰相,尊荣更胜从前。那些当初弃他而去的食客,都向他表示出很懊悔并想继续追随他的意思。田文很生气,恨恨地对冯谖说:“他们当初弃我而去,现在还有脸回来?谁好意思走到我面前,我一定要将唾沫吐在他脸上!”

冯谖不以为然地说:“事物有它必然的规律,事情有它本来的道理,您何必生气呢?”

田文说:“我比较愚蠢,不明白您的意思。”

冯谖说:“活着的人一定会死,这是事物必然的规律。富贵了,宾客自然多;贫贱了,宾客自然少,这是事情本来的道理。您一定见过菜市场的情景吧?早上,人们争先恐后地挤进去,因为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傍晚,人们甩开大步走过去,不会多看一眼,因为里面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争先恐后地来投奔您,是因为您这儿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他们离开您,是因为您这儿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里的怨意顿消。

后来,那些食客陆续前来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们,毫无芥蒂。

因为得宠和失宠对自身关

系是如此之大,难怪人们

会绞尽脑汁甚至拼了命去

求宠而免辱。这就有点过头了。正如老子所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到把这条小命都拼掉了,即使想担心都不行了。那还不如带着担心好好活着。如果能进而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就更妙了!

03改变心态

有一次,英国游客杰克到美国观光,导游说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游客们听了,都觉得好奇。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杰克发现市场并非鱼腥味刺鼻,迎面而来的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着:“啊,五条鲤鱼飞到明尼苏达去了。”“八只蜂蟹飞到了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啊!杰克问那么鱼贩:“你们为什么这样开心呢?”

鱼贩说:“几年前,这个鱼市场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对什么都不满意。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我们不再为钱做生意,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艺术。再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另一串笑声。”鱼贩还说:“大家练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

美。这种工作的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鱼贩用餐,感染他们乐于工作的好心情。”

有不少没有办法提升员工士气的主管还专程跑到这里取经:“为什么整天在这个充满鱼腥味的地方做辛苦工作,你们竟然还这么快乐?”他们得到的回答是:“实际上,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致至忽略了生活本身。”

有时候,鱼贩们还会邀请顾客参加接鱼游戏。即使怕鱼腥味的人,也很乐意在热情的掌声中一试再试,意犹未尽。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了这个鱼市场,都会笑逐颜开地离开,手中当然还会提满情不自禁买下的海产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

生活真的糟糕到需要抱

怨,而是我们对生活的

企求太高;不是工作真的无聊到需要讨厌,而是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件有趣的事来做。一个不打算满意的人,谁也没办法让他真的满意,只有转变自己的心态,心灵才会变得快乐起来。

04不偏爱

战国时的秦襄王,在管理国家方面,颇有一点“以百姓为刍狗”的味道。他不偏爱百姓,一视同仁;百姓偏爱他,他也很反感。有一次,秦国郎中阎遏、公孙衍外出办事,在一座庙前看见一些人正在杀牛。他们感到十分奇怪,心想:现在不是祭祖的时节,他们为什么杀牛呢?于是,两人上前询问原因。他们回答说:“杀牛祭祀老天爷,是为了还愿。”

“还什么愿?”

“前些日子,听说襄王病了,我们就买了这头牛,来庙里向老天爷许愿:如果襄王病好了,我们就杀这头牛祭天。现在大王的病幸而已经痊愈,我们就来向老天爷还愿了。”

两位郎中听了,心里很高兴,回宫后,兴冲冲地向襄王道贺:“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

秦襄王吃惊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呀?”

两位郎中回答:“尧、舜虽是圣人,他们的百姓还不至于为他们祈祷。

现在,大王病了,百姓自动买牛为您祈祷;您的病好了,百姓就杀牛还愿。所以,我们私下认为,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

秦襄王忙派人调查,发现果有此事,就罚当地的里正和伍老各出两副销甲。阎遏、公孙衍惊讶地问襄王:“没有奖励也就算了,大王为什么反倒惩罚他们呢?”

襄王解释说:“老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不是因为我爱他们,而是因为我有权势,他们才为我所用。现在,老百姓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为我祈祷,这是他们热爱我的表现。他们热爱我,我该如何回报呢?如果我偏爱他们,就不能严格执法了。不能严格执法,就做不到令行禁止,这是亡国之道。所以,我惩罚里正与伍老,使百姓不能偏爱我,我也不必示爱于他们。这样,才能严明治国啊!”

无论古今中外,无数历史

事实证明,当权者的仁爱

对国家、对百姓带来的

好处远远没有弊端多,要想国家富强、百姓安乐,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公平的法令,然后一视同仁地执行;要想国家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今天出一条“善政”、明天搞一项“利民措施”。因为所谓善政、利民,说明当权者还是在为老百姓办事,而不是干自己的本职工作;说明法令还没有把当权者的职责规定清楚,他们还处于特权阶级,有权进行管理,无须接受监督,办事就有功,败事也无过,远未达到公平的境地。这样哪能不混乱呢?

05道德感化

春秋时期,晋国盗匪四起,国君下令各级官吏要尽全力捕捉强盗,可是收效甚微,强盗反而一天比一天猖獗了。

有一个叫郤雍的人,他的眼光很厉害,光看相貌就能辨别谁是否是强盗。

京城里负责捕盗的人,常常把他带在身边,效果十分明显,没过多久,就抓了很多盗贼,杀了他们的头。一时间,京城的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晋国国君非常高兴,有一次他和赵文子聊天,谈到郤雍这个人,称赞说:“我因为得到了这个人,让一国的强盗都跑不掉了。”

赵文子不以为然地说:“你只看到表面现象。用这种方法捕盗,虽然可以抓住很多,却无法根除。因为强盗为了躲避抓捕,纷纷逃往山林之中,郤雍是不可能到那些地方去。再说强盗的儿子因自己的父亲被杀,就会加入强盗队伍,替父报仇,与官府对着干,这样强盗就会层出不穷。再说,强盗们经常被抓,是因为有了郤雍,那么郤雍的人身安全恐怕有危险了!”

果然,没过多久,强盗们就设法将郤雍杀掉了。

晋国国君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震惊,立即召见赵文子商量对策。赵文子建议他运用贤人,施行教化。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让随会来主持政事,选拔仁人贤士施行教化,一时间全国尚学成风,强盗们逐渐金盆洗手,社会风气大有好转。

此类说明,进行思想教育

和道德感化,对治盗有一

定作用,但不能根本解决

问题。虽然晋国的风气因此好转,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之法。因为这本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06得饶人处且饶人

春秋时,秦穆公出外视察旱情。走到歧山脚下,他的马车坏了,一匹马脱缰跑了。找到这匹马时,它正被一群农夫架在火上烤着吃。秦穆公的侍从们十分生气,准备将他们全抓起来处罚。穆公拦住侍从,对那些农夫:“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让人送了一些酒给这些农夫们喝。

一年后,秦国与晋国在韩原交战。

开战不久,秦军不利,秦穆公的兵车都被晋军团团围住了,他身上七层铠甲已经刺穿了六层。在这危急的关头,晋军后面突然杀出一群农夫,他们手持各种农具,奋不顾身地击杀晋

军,救出了秦穆公。

秦穆公脱险后,秦军士

气大振,结果反败为胜,全

歼晋军,而且俘虏了晋惠

公。

战斗结束后,秦穆公要

重赏那些农夫。他们却一起

跪拜在地说:“我们是为了报

答国君的不杀之恩,不是来

求赏的。”原来他们是那些在

岐山分食马肉的农夫。

按照法律,惩罚这些农是

可以的,似乎也是应当

的,因为放纵有可能鼓励

类似的行为。但秦穆公出于同情心,放过了这些农夫,结果却为自己带来了一场胜利,岂不是意外之喜?

07领导的威仪

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

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顶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间,在场面上也能摆出一副官架子来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阶层的官员们在一起吃饭,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来夹菜之间,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饭时的习惯,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两根筷子,弄得齐平。他的这个小动作,被同席的人看见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做船夫的。这还是小事。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进士出身的清廉县知事,穿的一双靴子破了,但他仍毫无愧色地伸在前面摆开了八字脚。这位捐班的船夫看见了,于是说,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这位县知事听了不但没有难为情,反而举起脚来说:“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

这是一句双关语,意思是说:我这县官的底子,是凭学问考来的,不像你老哥这个官儿是用钞票买来的,所以羞红了脸垂下头去的,反而是这位笑别人破靴子的船夫。

人的举止都是多年习惯的

自然表达。像这位船夫大

人在手心里齐齐筷子,就

透露出了他过去的职业。所以说,想当官、当老板的朋友最好平时多在举止方面进行训练,免得将来心想事成时,一不小心就露馅,让人家觉得“望之不似人君”。

08用财富推行善德

有一次,齐景公去晋国访问,在宴会上,他向晋国名臣师旷请教为政之道。师旷默想片刻,答道:“您只要对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齐景公意犹未尽。过了一会,他又问:“大师,您看我管理国家应该注意什么?”

师旷又说:“您只要对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酒宴之后,景公走出王宫,前往宾馆。师旷去送他。景公再一次向师旷请教。师旷还是那句话:“您只要对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路上,齐景公思索师旷的话,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两位弟弟:公子尾和公子夏。他们两家都很富裕,又乐于施恩,老百姓很爱戴他们。齐景公马上明白了师旷的意思:如果不赶紧争取民心,自己的权位将受到威胁啊!

回国后,齐景公下令打开粮仓赈济广大的穷苦百姓,打开金库把多余的银钱赏给孤寡之人。此外,他还命令把后宫那些没有被纳为妻妾的宫女都嫁出去。

这些惠民措施使齐景公声望日增。

过了两年,他的两位弟弟失了势,跑到外国去了。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当你

做善事时,不仅仅是受惠

者获益,你获得的利益

也跟受惠者一样多。就是用财富从事慈善事业,使他人也能享受到你的财富带

来的好处。这仅仅是一件表现好心眼的事,也不仅仅是一件获得好名声的事,它同时也是一种进取和自保的手段。

09享乐有度

春秋时,齐景公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得高兴,想把酒席摆到晏子家去共饮齐乐。晏子听说景公来了,马上穿戴礼服,站在门前等候。齐景公来后,他就问:“是别的国家发生了大事吗?是我们国家发生了大事吗?您为什么深夜来到我家?”

齐景公说明来意。晏子拒绝道:“替你铺桌席、摆餐具的自然有人,我不敢参与。”

齐景公觉得很扫兴,准备将酒席摆到司马穰苴家去。司马穰苴穿着盔甲,拿着戈,站在门口问:“外国挑起了战事吗?臣子中有人叛乱吗?您为什么深夜来到我家?”当他得知齐景公不过是想跟他喝酒时,他立即就拒绝了。

齐景公无奈,只好把酒席摆到大臣梁丘据家里去了。

晏子和司马穰苴无疑是懂得“善乐”的人,在不该享乐的时候,哪怕国君的面子也不给。齐景公在这方面就差远了。

适度的享乐有益身心,一

旦过度,好事就可能变成

坏事。很多人倒在酒桌

上、倒在牌桌上,这都叫不善乐。

10国富与民富

春秋时,贤士董安于担任赵国宰相,协助赵简主治理国家。后来,赵简主和董安于都去世了,赵襄子成了新的国家。有一年,晋国的智伯联合韩、魏两国,围攻赵国。赵襄子急忙把谋士张孟谈请来商量对策。张孟谈劝不必担心,并且说,当年董安于治理晋阳时,曾苦心经营,使城防坚固,民心归服,足可一战。

赵襄子稍感放心,便带领随从巡视晋阳。他发现粮库的粮食不多了,府库的钱财不多了,兵库的武器不多了,不禁大吃一惊,顿时害怕起来。张孟谈安慰他说:“我听说圣人治政,财富藏在民间,而不是藏在公家的仓库里;重在教化,而不是充实武装。现在请您下令,让老百姓备足三年的粮食、钱财后,其余的全部上交国库,并请民间的奇才俊士出来协助守城。”

赵襄子听从建议,下达命令后,第二天,仓库的钱财就堆得装不下了。五天后,城池已修整牢固。赵襄子又听从张孟谈的指点,把董安于当年筑在城墙中用于制造武器的材料挖出来,赶造兵器。所以,没过多久,晋阳城已是兵精粮足。赵国在晋、韩、魏三国大军的围困下坚守了三年之久,最后赵国联络韩、魏两国,一举灭掉了智伯。

国库的钱财堆得再多,也

不能说明国家富有;老百

姓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

国力强大。这就是要把财富储存于民间的原因。与治理国家相似,一家公司如果只有老板极少数高层人员富有,而员工比较贫穷,并不是真正的兴旺发达。

只有员工共同富有,才是真正的生意兴隆。

11多行善事

敝乡有一长者,在本村创办了一家大公司。他每年春节挨家挨户给本村六十以上老人送礼,价值约二百元左右。有一次,我跟表侄谈到这件事,表侄不屑地说:“他把好处给年轻人,还可以帮他做事。把好处给这些快要入土的人,有什么用?”

我一下子火了,责备道:“你自己不能多做善事,还瞧不起别人!”

表侄辩解道:“我不是说他人不好,我是谈办事效果的问题。”

“你想谈办事效果,那么我给你透露一点小聪明。”我说,“老人们虽然没有劳动能力,但他们有闲功夫,有一张嘴,每天走门串户,东家长西家短。

再说他们也没有别的追求,就图人家的重视,不要把他们丢在一边不管。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就会感激不尽,尽谈他的好事。这不是给他作宣传吗?再说本村不少年轻人在他的公司里上班,听了老人们对他的夸赞,工作积极性肯定不一样了。花二百元钱买到人家一张嘴,办事效果不是很好吗?”

西方哲人苏格拉底说:

“美德即知识。”这个知

识可以作“智慧”理解。

如果人们能够彻底了解自己的真正利益之所在,能够完全洞察自己行为的未来后果,那么他当然会按最有利的方式行事。而美德确实能够给自身带来最大利益,只不过有些人看不出其利益所在罢了。所以说,一个人不具备美德,往往不是修养不好,而是智慧不足。

12从齐家开始修炼影响力

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是个好高骛远的人,不到20岁时,就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以便享受至高地位带来的荣耀。家里人明白他的目标不现实,却无法说服他,只好求助于苏格拉底。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了。因为,倘若你实现了目标,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是这样吗?”

“我想是的。”格老孔大为高兴。

“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所贡献。对吗?”

“正像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又问格老孔打算用什么方法为城邦做贡献。格老孔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低下头沉思起来。

停了一会儿,苏格拉底又启发他说:“为城邦做贡献的方式,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

“是的。”

“实现富裕的途径是不是让税收增多?”

“是的。”

苏格拉底又问了一连串问题: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

格老孔表示自己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考虑过。

苏格拉底又问了一连串有关治理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

格老孔难为情地表示他对这些问题所知有限。

最后,苏格拉底又问:“国和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个家庭,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家庭,你为什么不试试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有所帮助。”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你将用什么方法说服包括你叔父在内的所有雅典人呢?”

高傲的格老孔终于明白自己确实不适于做城邦的领袖。从此,他成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如果你想说服大众,不妨

先尝试说服自己的家人。

格老孔不能说服他的叔

父,是因为他的知识、经验都有欠缺,只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提不出合理化建议。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他,不仅靠口才,主要靠丰富的知识和对人性的洞察能力。这正是说服的要点。

13修身齐家

春秋时,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宰相,将韩国治理得很好。有一天,韩昭侯向申不害请教法治之道。申不害说:“所谓法律制度,就是根据臣民功劳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赏,根据他们才能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职,根据他们所犯过失的轻重给予不同的惩罚。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信赏必罚。”

韩昭侯听了,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话。

申不害又脸色凝重地说:“现在,我国虽然建立了法律制度,您却听从左右大臣们的请求,不依法办事。本该惩罚的,左右一请求,您就不了了之;不该奖赏的,左右一请求,您就给予奖赏。这样一来,法律形同虚设。您觉得做不到令行禁止,原因就在于比。”

韩昭侯听了,恍然大悟地说:“先生所言极是!从今以后,我知道怎样实行法律制度了,也知道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了。”

过了一段时间,申不害的一位堂兄前来投靠他,想谋一个官职。申不害知道这位堂兄才能平平,本不想推荐他;但自己年幼时曾得到过他极大的帮助,兄弟二人感情甚笃。现在堂兄千里迢迢而来,自己身为宰相,怎好让他空手而归?于是,申不害找了个机会,私下向韩昭候提起此事。

韩昭侯笑笑说:“先生所说的不是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啊!我如果听从您的请求,就违背了先生教导我的话。我只好不听从您的请求了。”

申不害听了,羞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第二天起,他搬出相府住了一段时间,以惩罚自己的过失。

申不害给韩昭侯讲的道

理,堂堂正正,句句在

理。可是落到自己身上,

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就掌不住舵了。所以说,一个人不怕没有德行,就怕德行不够深厚坚牢,到关键时候出现情、理分裂和言、行分裂,影响就大了。

14修养的境界

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家中养了许多宾客,其中一位宾客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建议孟尝君将此人处死,孟尝君淡然一笑:“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宾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很不安。现在卫君与我交情很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宾客来到卫国,受到卫君的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对卫君说:“我之所以来到卫国,全赖孟尝君的推荐。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取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我愿死在您的面前。”

卫君佩服他的仁义,于是取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

如果一个人宽容大度,能

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那么遇到自己轻视和讨厌

的人,处理问题的境界就大不一样了。

古人认为“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乃是不共戴天之仇,那个宾客抢了孟尝君的女人,孟尝君非但不加惩罚,还以德报怨,这种修养功夫就很让人敬佩了!

15控制自己的心

有一天,列子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之术。列子拉足弓弦,箭头与弓背齐平,又在握弓的手臂上放了一杯水,以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能。准备完毕,他气定神闲,把箭一支一支地射了出去,箭箭中的。

表演完毕,列子得意洋洋地问伯昏无人:“先生看我箭术如何?”

伯昏无人说:“你的箭术虽好,但并未达到无心而射的境界。假如我带你攀上一座高峰,让你脚踏悬崖,你还能这样射箭吗?”

列子想了想说:“我愿意一试。”

于是,两人来到悬崖边,伯昏无人背对着悬崖,半只脚掌悬空在外面,然后叫列子上去。此时,列子已吓得浑身发抖,冷汗淋漓,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他趴在地上,根本就无法行动,更谈不上射箭了。

伯昏无人说:“你现在面临深渊,恐惧得冷汗直冒,浑身发抖,连箭都无法拿稳,哪还谈得上射箭呢?看来,你的箭术离真正玄奥的境界还差得太远。”

有时候,我们不是才能

不够好,不是智慧有所

不及,由于不能控制自

己的心,到了关键时刻,心慌意乱,表现出来的结果跟平庸者没有两样。真正能够“正其心”的人,不仅心中没有外物,甚至连自己都要忘掉。这样,不管遇到多么危险的事,都能面不改色心不跳;不管遇到什么态度的人,都能宠辱不惊;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故,都能处之泰然。这样的人,已经称得上“大人”

了。

16打好每一锤

从前有个老铁匠,他打的铁链比谁都要结实,但他赚的钱并不比同行多。

因为打一条好铁链花的时间会更多。但他仍一丝不苟地把铁链打得结结实实。

有一次,他精心打制的一条船用巨链被安装在一条大海轮上,做了主锚链。那天晚上,海上风暴骤起,巨浪涛天,船上所有的锚链都放下了,可那些劣质铁链就像纸做的一样,全都折断了。只有老铁匠打制的铁链经受了海浪的考验,保住了全船一千多乘客的生命。

风浪过去,黎明到来。全船的人都为此热泪盈眶,欢腾不已。他们自发地聚集到老铁匠的店铺前,向他表示诚挚的感谢。自此,老铁匠打制的铁链成了名品。

世上无数灾难的发

生,都是粗率、马

虎、不负责任造成

的。世上无数失败的发生,都是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言行造成的。所以,“慎独”不仅对他有利,对自己也同样有利。只要像这个老铁匠一样,始终认认真真地打好每一

“锤”,又怎么可能默默无闻呢?

17贪欲的陷阱

古时候,菩萨转生为树神。有一次,波罗奈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在广场、大路等各个地方撒下鱼肉等许多食物,还放置许多碗,里面盛满了酒。

有一只豺,半夜偷偷地吃了鱼和肉,还喝了酒。

由于酒喝得有点过量,豺昏头昏脑的,钻进树丛,一觉睡到天亮。醒来一看,天已大亮,心想:人们看见我,肯定会打死我,现在我不能出城。于是,豺走到路边,趴在隐蔽的地方,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声不吭。后来,豺看见一个婆罗门在水池中洗脸,心想:“婆罗门都是贪财的。我如果用钱财引诱他,他肯定会答应我的要求。”

于是,豺走过去,对婆罗门说:“婆罗门啊!我有两百金币,如果你将我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不让任何人看见,带我出城,我就告诉你金币在哪儿。”

婆罗门一听,马上就同意了。他依豺所说,将豺带到了安全地方。豺说:“婆罗门啊!将你的上衣铺在地上吧!”

婆罗门一心想着财宝,把上衣铺在地上。

“你就在这棵树底下挖吧!”

婆罗门专心挖地的时候,豺爬到婆罗门的上衣上,在四角和中央涂上屎和尿,把上衣弄得又脏又湿,然后溜进坟场的树林里。

菩萨站在树枝上,念了一首偈颂:财迷心窍婆罗门,居然相信偷酒豺,一百贝壳也没有,两百金币从何来?

在这个故事里,豺隐喻社

会上那些偷盗行骗的坏

人。我们看这个故事时,

肯定觉得这个婆罗门太傻了,居然相信一个坏蛋。这是因为我们此时对这二百金币没有贪欲的缘故。如果受到现实中某个坏蛋二百金币的引诱,脑筋是否还有这么灵光,就不一定了。否则,生活中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受人利用。

18乐极生悲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奢侈享乐,滥施刑法。儒士侯生和卢生认为亡国征兆已现,就结伴逃走了。秦始皇听到这件事,大怒道:“我厚待卢生,给他高官厚禄,他竟敢诽谤我。我听说读书人喜欢说怪话,迷惑百姓。”于是,他下达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命令。

后来,卢生不知去向,侯生却被逮住,秦始皇准备用酷刑处死他。行刑前,秦始皇亲自召见侯生,大怒道:“你这个老东西太坏了,竟敢诽谤我,还敢来见我!”

侯生面无惧色,说:“我听说自知必死的人一定很勇敢,您肯听我说几句话吗?”

秦始皇说:“你还想说什么?快说!”

侯生说:“我听说从前大禹立了一块‘诽谤之木’,目的是鼓励人们批评他的过失。现在您奢侈无度,失去了治国根本;荒淫放荡,已走上穷途末路。

宫室楼台,一座接一座修建;珠玉宝贝,堆积成山;绫罗绸缎,塞满仓库;美女歌妓,数以万计;歌舞音乐,从未停止;美酒佳肴,摆满眼前,奢侈放荡到了极点。然而百姓财穷力尽,苦不堪言。你不肯自我反省,还痛恨别人的批评,用残酷的刑罚压制人民。人民变成了哑巴,你也变成了聋子,所以我们离开。我们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为您的国家灭亡感到可惜啊!”

秦始皇沉默良久,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侯生说:“那时您春风得意,受到天下颂扬,自以为了不起,上瞧不起五帝,下看不起三王,丢掉朴实的本质,追求奢侈的享受,哪听得进别人的忠言呢?您亡国的征兆已经出现很久了,我们知道说也无益,反而自取死亡,所以才逃走。现在我已经死定了,才把这些话告诉您。虽然不能使您免于灭亡,也能让您有自知之明。”

秦始皇说:“我还可以改变吗?”

侯生说:“大势已成,您坐下来等待亡国吧!即使您想改变,能做到像尧、舜那样吗?如果不能,改也无益了!”

秦始皇长叹一声,下令释放了侯生。

古人讲的“乐极生悲”的

规律,总是不停地上演,

原因在于那些人只懂得追

求“禽兽之乐”,或者说感官之乐,而不懂得追求精神之乐。虽然旧的时代灭亡了,在新的时代,“乐极生悲”的规律也不会失效的。对那些身处富贵中的人来说,还不到可以掉以轻心的时候。

比如现在比较严重的“仇富”心理,就很值得警惕。

19盗亦有道

宋国的穷人向氏去向齐国的富豪国氏请教致富之术。国氏说:“我擅长偷盗。第一年我家就衣食不愁了;第二年便丰衣足食了;第三年就富甲一方了。

我用偷来的钱救济本乡的穷人,他们衣食富足了,也很感谢我。”

向氏得到了致富秘诀,非常高兴,就去打洞爬墙,偷人家的财物,不料没过多久就被抓住了,不但赃物全部收缴,连原本属于自己家里的东西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了自己,就去国氏家抱怨。国氏问他是怎样偷盗的,他把详情说了一遍。国氏听了,哈哈大笑道:“怎么能这样呢?你太不会偷盗了!我告诉你我是怎么偷盗的吧:天有四时,地有蕴藏,我偷盗天的寒暑冷热、地的肥沃、云雨的润泽,用来使五谷生长。我收割庄稼,并用来建筑我的围墙,盖起我的房屋。我猎取陆地上的飞禽走兽,钓取水泊中的游鱼龟鳖,这些东西没有不是偷盗的。但我偷盗的东西都是自然产物,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不会给我带来任何祸害。你偷的那些金银珠宝、珍品古玩、谷物钱财都是别人的私有产物,你偷得越多,罪过越大啊!”

真正爱财的人,凭正当手

段致富并赢得人们的尊

敬。如果用损人利己的手

段获得赃钱,那是玷污钱财,而不是真正的爱财。

20忠国忠民

冯道在后唐皇帝李嗣源手下做户部侍郎时,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便将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自己住在茅草屋里,当地的官吏送来的东西他都没有接受,当时契丹也仰慕冯道的大名,想出奇兵把他抢走,由于边境防守严密,没有得逞。

冯道后来被李嗣源任命为宰相。有一年,全国丰收,李嗣源很高兴地与冯道谈起此事。冯道却忧心忡忡地说:“我以前在先帝庄宗幕府做事的时候,有一次奉命出使到中山去,经过井陉县。那里的地形非常险恶,路况又不好,崎岖不平的,我深恐摔下来跌死,所以两手紧紧地抓住缰绳,两腿用力夹住马身,小心翼翼地走,才侥幸没有出事。等走过了这段险路,到达平坦大道上的时候,心理上放松了,手脚也放松了,不料却狼狈地摔下马来,跌了一大跤。所以我想到,身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从事天下国家大业的时候,大概更要时时留意。”

李嗣源被泼了一盆冷水,讪讪地问:“今年虽然丰收了,老百姓的粮食够吃了吗?”

冯道说:“农家在歉收的凶年,很可能会饿死。如果丰收了,则所谓谷贱伤农,谷米多了,卖不出高价,还是吃亏受损。所以无论丰收或歉收,农民的生活都很苦。我记得进士聂夷中曾经有这样一首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首诗虽然浅白,却写尽了种田人家的实在情形,在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农民是最辛劳也是最困苦的,这是身为人主不可不知道的。”

李嗣源是个大老粗,立刻命令旁边的人把聂夷中的这首诗记录下来,时常朗诵给他听,以示不忘农民的疾苦。

冯道活到七十多岁,其一

生大概可用他自己所说的

两句话来概括:口无不

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像冯道这样的人,大概从来没有为哪个帝王死节的心情,但他能够尽忠职守,能够忧国忧民办好事,就是一个大大的忠臣,比那些平时不作为,亡国了拼一死的所谓“忠臣”要货真价实多了!

21不厌生死不涅槃

据说,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的人孝养父母、信仰佛法,心中十分向往,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他来到舍卫国,看见农夫父子二人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跟前,将他咬死。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仍然接着干活,连头也没抬。

这个婆罗门大为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农夫说:“人的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的成好坏失,都是自然规律,忧愁啼哭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

水也不喝,不是跟死人一样吗?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个话: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农夫的家,见到他的妻子,便说:“你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他以为那妇人会号啕大哭,谁知他却说:“人生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儿子也一样啊!”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道:我听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才想来这儿学佛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种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

他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的想法呢?”

他如实向佛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着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就懊恼、痛苦得难以自制。”

佛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瞋、痴三种烦恼侵扰,不能自拔。

如果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的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都能成就佛道啊!”

这个婆罗门恍然大悟!于是他决定皈依佛法,精修出世法。

在这个故事中,农夫夫妇

的儿子死了,他们却表现

得平静如水,毫无悲哀,

这种反常的举动确实让人想不通。即使经佛解说,仍然难以想通。其实,我们用不着把所有的问题都想通,也不可能办到。既然如此,就用不着多想。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人和事,用不着按自己的标准批评或肯定,只需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仅此而已!

22女人是老虎

有一首歌,唱得很幽默:“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老虎会吃人,你见了千万要躲开……”

这首歌取材于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继承衣钵。可惜世上的人都被欲望污染得太坏了,他找来找去,找不到干净人。最后他到孤儿院去领养了个幼儿,带上山去当小和尚,什么都不教给他,让他自然成长。小和尚成年后,什么都不懂。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也不懂,于是道友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老和尚回来后,看见小和尚居然知道这些俗礼,气得不行了:唉!花了十几年的心血,一不小心,白纸般纯净的一个孩子,被那家伙教坏了!

老和尚心想,既然他已经学了世礼,不如带他下山见见世面。下山之前,特别提醒小和尚,要小心一种叫老虎的动物,模样儿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的,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要赶紧躲开,否则会吃人的。然后师徒俩下山去了,在城市里逛了一圈。

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山下什么东西最可爱?”

小和尚说:“老虎最可爱。”

这个老和尚千防万防,怕小和尚受到老虎“伤害”,谁知就像那首歌唱的,“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

欲望是如何产生的,至今

还是一个尚未搞清的问

题。但正如佛祖所说,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欲望会催发爱意。因为有爱,就有追求,爱美人就追求美人,爱财富就追求财富,爱权势就追求权势,爱名声就追求名声,爱生命就追求长生。因为有追求,就有竞争,情场竞争,商场竞争,官场竞争,名场竞争。因为有竞争,就有成败,胜者得意洋洋,负者垂头丧气;然后就会产生厌憎、痛恨、嫉妒、抱怨等多种情感,人也变得像地狱的饿鬼一样,要多苦就有多苦;而且总是一种苦未尽,另一种苦又接踵而来。

23出家

有一位将军,厌恶了沙场的血腥

厮杀,也许是惧怕了死亡,找到大慧宗杲禅师,要求剃度出家。宗杲禅师说:“现在国难当头,正需要你们这些忠义之士抗敌救国,你怎么能临阵脱逃呢?”

将军说:“我并非贪生怕死,而是真正看破了红尘。请大师慈悲,收留我作弟子吧!”

宗杲禅师打量了他一会儿,淡淡地说:“你业习太深,恐怕还不能真正放下。”

“我什么都能放下!家庭、名誉、地位、权力,我都厌恶了,请您即刻为我落发吧。”

大慧宗杲禅师笑而不答,起身离去了。将军只好无可奈何离开。但他并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又来到寺院,恭恭敬敬地站在方丈门外等候。宗杲禅师打开房门,看见将军,已知其来意,却佯装不知,问他这么早来干什么?将军口占一偈:“为除心头火,清早礼师尊。”

大慧宗杲禅师也说出一偈:“凌晨离梦乡,不怕妻偷人?”

将军顿时恼羞成怒,骂道:“你个老秃驴,说话太伤人!”

宗杲禅师哈哈一笑说:“你既要出家,何怕妻偷人?轻轻一撩拨,怒火又燃烧。施主现在还不宜出家,以后再说吧!”

将军红着脸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提出家的事。

这位将军厌倦了沙场征

战,也许真的想放下,但

不是什么事都能放下。他

既怕“妻偷人”,就得尽丈夫的义务,供给她吃,供给她喝。那么就得去工作。等到生下一堆小孩子,光是工作还不行,要拼命工作多赚钱。他别的工作不擅长,还是得去打仗。一打起仗来,更是不由自主,事情更多。

24但凡尽心

有一天,一个学僧来请赵州从谂禅师开示禅的真谛。赵州反问:“你吃粥了没有?”

“吃了!”学僧老老实实回答。

“去食堂洗钵盂去!”第一位学僧听到这些似有开悟。

一个新来的学僧也来请赵州从谂开示禅的真谛,赵州问他:“你来多久了?”

“今天刚到!”

“你吃过茶没有?”

“吃过了!”

“到客堂报到去!”

一个随赵州从谂修学了十几年的学僧不满地说:“弟子前来参学,十年有余,不曾蒙受老师开示,今日想辞别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故作惊讶地说:“你怎可如此冤枉我,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有一处没有教导你?”

学僧听了,若有所悟。

赵州又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这个学僧终于恍然大悟。

赵州从谂禅师开示的禅

理,耐人寻味:每个人只

需要顺从本心,自然而然

地做自己想做又该做的事就行了。如果不想做或不该做,就不要做好了。如果认为只能对现实屈服,做不想做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去做。因为想做不想做的事,等于想做的事,何必愤愤不平、满腹抱怨呢?总而言之,只要顺众本心,自然而然,没有多余的想法,心灵自然清净,也就近于佛道了。

25莫学小鸟笑大鹏

朱温没有当皇帝之前,可怜得很;妈妈带他三兄弟给人家帮工,他自己也要去干活。老板一天到晚骂他:“你这个家伙个子大大的,活懒得干,还光吹牛。”

朱温给骂急了,就说:“你们这些

人都是乡巴佬,光知道盖房子,置财产,我们大丈夫做事,你懂个屁啊!”

老板很生气,要打他,老板的妈妈说:“不能打,这个孩子将来前途无量,要好好对他。”

老太太问朱温:“你这也不肯干,那也不肯干,究竟想干什么?”

朱温说:“我想借杆打猎的枪,到山里给你打打猎,弄点好菜给你吃吃。”

老太太说:“好吧,你要什么都行。”

后来朱温当了皇帝,对老板的妈妈好得很,把她同自己的妈妈一起接来,尽心照顾。看到那个老板恨不得把他宰了:“你这个家伙,眼光那么小,瞧不起人!”

人生的变化,难说得很。

有富甲一方而倒闭的人,

也有一贫而洗而发家的

人;有权势灼人而落马的人,也有出身卑贱而显贵的人,哪能以一时境遇而定评呢?像小鸟一样嘲笑大鹏,就更无必要了。当然,有“大鹏”般志向的人,也不必瞧不起那些追求普通生活的人。

那也是一种追求,那也是一种生活。不一定当大鹏就好当小鸟就不好。两者都是一种生活选择,无所谓好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读者文摘精华:春夏秋冬(共4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读者文摘精华:春夏秋冬(共4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读者文摘精华:秋》(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