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战略意图
不过好在这些事情文天祥都看在眼里,并且找了个恰当的时机给张世杰做了开导,这时候他终于想明白了,如果赵阳继续留在他身边干,那临安大捷或许就会化为泡影了。
陈宜中此时已经是七十高龄,他本来早有隐退之心,之前就曾今赌气跑回家中,如不是他母亲劝导他回来继续任职的话,估计他也不会出现在这朝堂之上了。
随后他也学起了留梦炎,向朝廷递出辞呈,希望能告老还乡。
对于陈宜中,赵阳依旧是对他恭谨有佳,而且一直是以恩师相称,对此陈宜中心中也甚是满意。
在他走后,赵阳还派出一队士兵护送他回到温州老家,对此他对赵阳也是感激不尽。
李庭芝先前已经被朝廷任命为左相,眼下临安危急解除,随后朝廷便让他接替陈宜中的位置,并且让他继续带兵留在扬州,密切注意运河上游鞑子的动静。
对于夏贵,赵阳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感,此人前半生对大宋也算忠心耿耿,但是到了晚年竟然带着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投降了元军。
而且此人在对元作战时多次当逃兵,就连李庭芝历史上在突围时,夏贵也丢下李庭芝部独自逃走,导致李庭芝大军损失惨重。
夏贵降元,镇巢军统制洪福曾今是夏家的家童,对夏贵忠心耿耿,没想到夏贵投降后,洪福宁死不降,最后竟然被夏贵诱杀了。
此种不忠不义之人,赵阳便找文天祥等人商议,历数夏贵之前在作战的中的种种,借机让他告老还乡,同时他淮西制置大使由洪福接任。
“宣琉球特使觐见”
杨破奴在京师待了半个月后,终于到了谢道清道召见。
“琉球国摄政王兼特使拜见大宋皇帝陛下,祝大宋皇帝福体安康。”杨破奴假装不知大宋朝廷之事,只是拜见了大宋皇上。
对此谢道清虽然微微有些生气,却没有表露出来,毕竟人家琉球国派出了这么多兵马前来协助抗元。
“琉球特使,快快请起,赐座。”
随后两个小黄门便抬着一张用红木打造的椅子,摆放在了杨破奴的面前。
“谢大宋皇太后赐座,恭祝大宋皇太后容颜永驻,千岁千岁千千岁。”杨破奴随后向谢道清道谢。
谢道清听惯了阿谀奉承,却从来没有谁要祝她容颜永驻,这倒新鲜了,对于她这个年龄到女人来说,最想的就是容颜永驻了,这比祝她多活几年还让她开心。
就连整个朝堂之上的大臣也感觉这琉球特使竟然如此会说话。
“特使阁下不远千里带兵来到我大宋,助我大宋抵御鞑子大军,老身和皇上甚为感激,今特备珠宝一百箱以表答谢,来人将清单呈与特使阁下。”
随后小顺子很快就从一名小黄门手中接过清单,下来送到了杨破奴到手中,杨破奴没想到谢道清竟然会如此厚礼,随后便望向了赵阳这边,想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随后赵阳只是向他微微的点了点头,表示可以将东西留下。
杨破奴接过东西后,也向谢道清和皇帝表示感谢,并且还表示,琉球王早有意愿想和大宋朝廷互通,为大宋镇守东海。
谢道清虽然早年听说过琉球王有派人来和大宋朝廷请封之事,却被贾似道拒之门外了,想不到今日~他们再次提起此时,便当场应允了下来。
琉球的事情告一段落后,赵阳便站了出来。
“启禀太后,皇上,当下我鄂州兵马已经收复荆州,而且会同义军共三十万兵马逼近襄樊一带,只是襄樊地区这时候已经被元军该成了草原,草原上步兵和骑兵作战沾不到半点便宜。
王达联军想拿下襄樊绝非易事,而伯颜此时已经带兵撤往汴京休整,虽然临安一战我军已经大败元军,但是他们主力还在,一旦等他们恢复元气恐怕鞑子将卷土重来,臣下建议,应当马上派兵北伐。”
听赵阳说要北伐后,文天祥和张世杰当即表示赞同。
文天祥随后站出来道:“臣同意赵大人的建议,元军虽然暂时北撤,但是汴京和建康之间有运河水路想通,一旦鞑子再次兴兵,也不过是半个月的路程,除非咱们真能一战击败鞑子主力大军。”
“臣复议”
“臣也复议”
张世杰和刘起来这时候也站了出来,表示暂时赵阳的意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伐之事事关重大,不知诸位大臣可有什么谏言。”此时谢道清还沉浸在此前的大胜之中,听众臣说要北伐,简直求之不得,如果能在她手中收复大宋失地,那她以后在华夏历史上岂不能留下浓浓的一笔。
屁~股决定脑袋。
此时谢道清的欲望也随着事态的发展开始膨~胀,她甚至在想,是否能收复黄河以北地区
赵阳随后又道:“启禀太后,臣早已经和琉球特使约定,琉球水师愿意为我所用,暂时改编为昌国水师听候调遣,不过北上仅靠琉球水师自然是不够的。
臣希望能调鄱阳~水师南下和琉球水师、昌国水师汇合,连同昌国军一部、神卫、龙卫二军组成北伐大军,从临安出发,北上进入黄海,直接威胁元都,迫使伯颜回师汴京和他决战。”
听赵阳一说从黄海逼近天津,威胁元大都迫使伯颜回师时,不光是谢道清感到意外,就连张世杰、文天祥等一干将领也都感到非常震惊。
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一战略,当赵阳开始提出北伐时,他们还以为赵阳是要从陆路一路向北打过去。
自大宋开朝以来,做梦都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过,派水师乘船北上,竟然可以如此近距离的窥视幽州。
简直是一条捷径呀。
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大宋朝廷数百年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过,一直到赵阳提出这个战略路线。
一语道破。
随后大堂之上大大臣开始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