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者序(1)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以下简称《技术赋权》)是郑永年教授撰写的一部解释互联网如何影响了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著作。***这部著作以英文撰写,以期向西方世界解释中国的互联网政治。东方出版社决定将其译成中文,希望其中的观察能够对中国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国家与社会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中国政治的进步。译者现对此书的大致内容和特点以及相关信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技术赋权》:内容及特点
(1)互联网对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
中国读者对郑永年教授的熟识,大多通过其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的专栏。作者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几乎深入到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外界观其特色,大多不明在这庞大的研究领域背后的真实线索。事实上,郑永年教授的学术兴趣在于研究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并且所有其他领域的问题分析视角大多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进行切入的。国家与社会在不同的问题领域中互动,从而造就了不同的行为体(actor),作者对这些行为体的角色(role)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构建了其学术分析和时评分析的基本框架。
《技术赋权》就是站在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上来写作的一部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互联网究竟如何影响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全书七章分别从不同的部分对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回答。
在第一章中,作者进行的是历史回顾和文献回顾。作者先回顾了“科学”与“民主”在中国近百年来的演变和分野,阐释了中国近百年各政治力量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并接受“科学”为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民主主义”则为“民族主义”所取代,成为建设强大民族国家的精神动力。随后,作者回顾了中国研究领域里的三类著作,它们分别是:研究后**时代国家-社会关系的著作、研究技术官僚政治运动的著作和研究中国媒体改革的著作。在回顾了这些著作后,作者分别指出了它们在解释中国互联网政治上的不足。作者在第一类文献中又做了两个归类,即互联网对国家进行赋权的观点和互联网对社会进行赋权的观点,前者包括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lessig)、詹姆斯·博伊尔(jamesboyle)、香提·卡拉希尔(shanthikalathil)和泰勒·鲍尔斯(taylorboas)等人;后者包括迈克尔·切斯(michaelchase)和毛文杰(jamesmulvenon)、杨国斌、埃里克·哈维特(ericharwit)和邓肯·克拉克(duncanclark)等人。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观察,为全书的铺开阐明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在第二章中,作者先将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并阐述了为什么展信息技术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科学的思维观念”是如何以“技术民族主义”的方式影响了近百年来当代中国的政治精英,从而推动他们利用科学技术来建设民族国家。信息技术的展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者随后列举了许多表格来证明这种展。这种展反过来催生了一个信息社会,这个信息社会使得国家和社会都受益,国家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开启了“电子政务”等一系列工程;社会精英则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拓展了商业经营水平。当然,信息技术的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展,也导致了中国网络抗争政治的兴起,这些集体行动的原因,针对的是**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在这里,作者借用了社会抗争理论的观点,来解释国家塑造的过程如何引了集体行动。最后,作者总结道,正是互联网的这种双重功能,开启了国家和社会在互联网公共领域内的互动,从而为后续几章的内容奠定了背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