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息技术和民族国家建设(4)
西化方案的失败导致了第三种选择,即学习外部世界的同时,设计出中国自己的新制度。***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对中国的领导人来说,这是最有希望的一种选择。在五四运动之后,20世纪30年代,中国精英对现代西方思想进行了非常严肃的批判。然而,科学和技术的思维观念很明显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精英之中。在应该遵从什么“主义”的问题上,他们互不认同,但是他们都认同的是,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对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科学基础的重视,明确地反映在要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上,这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尽管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有分歧,但是所有的政治力量,不论是国民党还是**,都将它们的重心放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科学基础上。
这样一种科学的思维观念,存在于民国时期的精英当中。他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建立各种机构,例如科学学会(比如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在1915年起成立的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任鸿隽任社长。其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科学》刊后,感觉仅此一杂志不能实现其“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的宗旨,1915年10月25日改组为中国科学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会社。宗旨为“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达”。1918年迁回国内,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人士。中国科学社除了学术活动外,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包括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史丛书》等。1959年秋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译者注和禹贡学会禹贡学会是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于1936年5月起组建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其前身始于顾颉刚先生在1934年2月创办的一份名为《禹贡》的半月刊杂志,它吸引和聚集了众多的历史地理问题学者。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个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禹贡”一词出自《尚书·禹贡》。——译者注)和大学。早在1924年,孙中山先生就计划在中国建立一所中央级的学术研究机构。1928年,就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一年之后,中央研究院成立了。虽然孙中山的继任者蒋介石对西方的自由主义非常抵触,但是他对科学和技术的欣赏却不应被低估。蒋介石试图通过结合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中国的价值观,来重新定义中国的国家。juliastrauss,stronginstitutionsinweakpolities:statebuildinginrepublicanchina,1927-1940(oxford:clarendonpress,1998)。例如,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国立北平研究院,1927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时,筹备委员李煜瀛提议同时设立局部或地方性的研究机构。1929年8月,行政院决议以北平大学的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建国立北平研究院。1929年9月9日,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国立北平研究院。1949年10月,北平研究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科学院接管。——译者注这在建立中国独立的科学研究制度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congcao,china’sscientificelite(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curzon,2004),p。26。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起的“新生活运动”中,这样一种科学的思维观念也表现得很明显。这场运动被认为是用于反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但是蒋介石实际上是尝试在中国建立和传播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arifdirlik,“theideologicalfoundationsofthenewlifemovement:astudyincounterrevolution,”journalofasianstudy,34:4(august1975),pp。945-980;andsamuelc。chu,“thenewlifemovement,1934-1937,”injohne。lane,ed。,researchesinthesocialsciencesonchina(theeastasianinstituteofcolumbiauniversity,1957),pp。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