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都柏林人》(1)

第一章《都柏林人》(1)

乔伊斯生平

我选择以都柏林为故事的场景,因为这个城市显然是麻痹的中心。我试着用四种角度:儿童、青少年、成人、公众生活,将这种麻痹呈现给冷漠的社会大众。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与法国的普鲁斯特并列为20世纪对小说革命影响力最深远的作家。

1882年2月2日,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一个逐渐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当时爱尔兰是英国的贫穷属地,如果将他为文学献身的这个特征除外,那么他一生最大的特征就是贫穷。

他的父亲是都柏林的税吏,热爱声乐,喜欢开玩笑,拥有一副美好的男高音嗓子,是个快活的人。母亲则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弹得一手好钢琴。父母亲的气质,正是都柏林这个城市气氛的缩影,给乔伊斯的文学投下鲜明的影子,乔伊斯也从他们身上继承了独特的语言感觉和音乐细胞。

乔伊斯所读的学校当然是名校——耶稣会系统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但父亲失业伴随而来的家运衰退,使得他不得不退学回家。

不过随后他就又以公费生的身份,转入另一所名校——贝维代学院就读,在那里他习得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但下定决心不从事神职。

1898年,乔伊斯进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就读,深为福楼拜、易卜生、豪普托曼所倾倒。

1900年,乔伊斯为易卜生的《当我们死而复醒时》写了一篇名为《易卜生的新戏剧》的论文,发表于《半月评论》杂志上,易卜生因此还特地向他致函表示感谢。

由这件事以及翌年他自费出版《喧嚣的时代》,批评爱尔兰文学剧场的褊狭性这个事实,可以清楚地得知乔伊斯对欧洲怀有向往和憧憬。

1902年乔伊斯大学毕业后,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打算进入医学院就读,但旋即又退学前往巴黎,在身无分文的状态下研习文学。这个时期,他看到了给予他的“内在独白”手法强烈影响的埃杜阿·杜雅尔丹的《月桂树被砍倒了》。

1903年,乔伊斯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返国,母亲临死之际,恳求儿子为她祈祷,但被他拒绝了。这个伤痛始终折磨着乔伊斯的心。

同年他也担任小学的临时教师,6月16日(这是个值得牢记的日子)认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穷家女诺拉·巴那克尔,不久两人共赴欧洲。

乔伊斯起先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所学校任教,接着成为罗马的银行职员,随后回到的里雅斯特当教师,然后又在该地和苏黎世当家庭教师,继续过着赤贫的日子。

另外他也四处奔走,想在都柏林设立电影院,之后虽然成立了,但不久即宣告倒闭。接受皇家文学基金的补助也是在这个时期。

不过当时他已经在叶芝的介绍下认识了庞德,经由庞德的帮忙,乔伊斯得以在《唯我主义者》杂志连载执笔多年的长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该书在1916年出版。同时被出版社要求删改内容而长期僵持不下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也在1914年出版。在这之前,乔伊斯曾经返国两次,但《都柏林人》与爱尔兰出版社之间产生的不愉快,使得他以后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

1918年起,他开始在纽约的《小评论》杂志连载长篇《尤利西斯》。1920年,乔伊斯移居巴黎,这部巨著最终在1922年出版。

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确立了乔伊斯的声名和地位,让他成为欧洲新文学的巨星。

1923年,乔伊斯立刻着手执笔的大作《芬尼根的守灵夜》,以“进展中的作品”为题,分别在各种杂志上连载,并且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

1939年,《芬尼根的守灵夜》出版,1940年乔伊斯移居苏黎世。1941年,乔伊斯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辞世,葬于苏黎世的弗林贴隆墓地,享年59岁。

乔伊斯一生中值得瞩目的事件,除前述的那些,还有他的眼疾、酗酒以及他的女儿露西亚的发疯。而他的作品除恋爱诗集《室内乐》、短篇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还有剧本《流亡者》、诗集《一分钱一首的诗》,以及在他去世后发现的散文诗《雅可莫·乔伊斯》。

而他从1923年起,花了15年才完成在各种杂志上分载的“进展中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则在一个名叫H.C.伊亚里加的醉汉的一个梦中,将人类史予以封闭,以毕戈的连环型历史观完成体系。

这是个壮丽的尝试,在创造新的语言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世界。乔伊斯文学上的试验不只是英语圈,就连法国的“新浪漫派”,以及南美拉丁语系诸国的新作家也深受影响。

乔伊斯的文学养料极为广大而多元,不过给予他的青年时代最大影响的,还是19世纪以后的欧洲大陆文学,特别是福楼拜的小说。正如《都柏林人》所显示出来的,作为小说家的他可以说是从自然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作风出发的。

但即使是福楼拜,在《布瓦尔和佩库歇》以及《圣安东尼的诱惑》中,也还是会显示出不同的局面。一般的欧洲文学大都显现出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再从对个别事物的探究转为对原型进行探究。

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之后开始运用以神话作为结构写作小说的方法,在狭隘的意义上,是采用爱尔兰文艺复兴的方法,但若是放在更广大的视野中去看,却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必然展开。

而象征主义的特质之一,就是对表现形式的极端执着。比如,乔伊斯就将他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小儿语为首的各种文体的变化这种形式予以成立,这个态度显现出他的决心,亦即只有经由这个方法,才能正确阐述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表现人生诸相。

他的新技法——著名的“意识流”独白、谐音和创造新的语汇,如果都视为他要将人生诸相封闭在小说中的尝试,应该是最正确的解释。

在描写恋爱中的都柏林青年心情的第一本诗集《室内乐》里,年轻的乔伊斯把从伊丽莎白王朝的诗中获得的主题,以象征派诗人维尔伦的“诗法”予以表达出来。

通过深受20世纪末欧洲文学青年喜爱的乔伊斯的短篇集《都柏林人》,可以看出法国的短篇小说,特别是福楼拜的《三故事》对其的影响。

对从文学中做出文学来的乔伊斯来说,他“贪婪”采撷的过去的文学都变成了他的东西,被赋予了新生命。乔伊斯就是经由唤醒文学本来的生命力,而成为革新派的作家的。

《尤利西斯》出版后的第二年,T.S.艾略特这样写道:“这部作品给予了我所追求的一切吃惊、喜悦和恐怖。”他认为这是一部宣告一个时代结束和一个新时代开始的作品。正如《乔伊斯传》的作者艾尔曼所说:“我们现在也还是想要做和乔伊斯同时代的人。”

乔伊斯以后的作家“全都承蒙他的恩惠”,如果硬要将他的影响力予以分类,那么情况大致是这样的:跟他有直接个人关系的作家,有伊塔罗·兹维伏、塞缪尔·贝克特,而弗兰·奥布莱恩、安东尼·巴詹斯等代表爱尔兰和英国的出色作家,则公开尊崇他为导师。

至于20世纪法国文学界新小说派的健将阿兰·罗布-格里耶、米歇尔·布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等受他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而经由多斯·帕索斯、福克纳、瓦尔达等人,乔伊斯的影响力也广泛浸透进美国文学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尤利西斯三部曲(套装共3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尤利西斯三部曲(套装共3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都柏林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