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3)
一九一九年,黑塞开始在瑞士定居下来,并于一九二三年正式加入瑞士国籍。***
无论身在何处,创作依然在继续。但战争的残酷现实,让黑塞的思想不得不在痛苦与摧残中几经幻灭。
要如何从心灵的流亡中,获得精神的最终解放?
时间漫漫,在不断的淬炼与挣扎中,他已经懂得了如何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探索那命悬一线的途径。而文字,正是探索的最佳工具。在他的一些中期著作中也可以看出,其间他很是醉心于尼采的哲学,且对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
他的长篇小说《悉达多》,就用诗意与孤意并存的笔调,探索了一个关于流浪,关于追寻,关于皈依的故事。
悉达多,他是古印度的婆罗门之子,不仅拥有英俊的外表、优秀的品行、超群的智慧,以及高贵的血统,还有幸福的家庭与忠实的伙伴。世间的一切神佑仿佛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尽管如此,他却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与心灵的安宁。
后来,当三个苦行僧经过他身边时,他被他们身上的气息所迷恋,于是毅然决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踏上自己的修行之旅。“你的灵魂就是你的世界”,就那样,清空自我,清空感与身世,去远方,孤独地寻找灵魂的新生。
多么奇妙,当你雾中漫步!
触目是兀石孤树,
树树各不相见,
每棵都同样孤独。
当我的生命犹彼光华,
我的朋友遍布世界,
如今,雾幕低垂,
我一个也看不见。
你难称智者
若你未识黑暗,
它无声地、挥之不去地
把你隔于万物的彼岸。
多么奇妙,当你雾中漫步!
生命与孤独何殊,
人人互不相识。
个个同样孤独。
——《在雾中》(欧凡译)
当生命的大雾降下来,孤独地降下来——
我们必将轮回。必将成为造物的恩宠。我们的一颗凡心,必将携带着尘世的污垢,去滋养圣河彼岸的洁白莲花。然后,采撷那一缕永恒的芳菲,将其风干在点燃灵魂之火的祭台上。如此,我们获得的神性,方可不被黑暗侵染。方可漫过时间与空间的堤岸,永不泯灭……
是的,我们的心灵由躯体包裹。苦修,即是一场由身及心的过程。非常痛苦。但自有意义所在。书中的悉达多深知,他必须从那种痛苦中寻求真理,得获智慧,蒙受解脱。
悉达多离家后,他进行了长久的漫游,又跟随先驱学习禅定。在修行之时,他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七天只进一餐,坚持深刻的冥想。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卧于荆棘之上,让**与心灵尽量达到极致的艰苦。数年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得到想要的救赎之道。
既然如此,他又决定彻底反其道而行。他走进繁华的都市,与名妓恋爱,并通过最世俗的手段,成为了一名富商,整日享受极致的物欲。可是,他依然对生活厌倦,且在锦衣玉食的奢靡中越鄙夷自己。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一个人活着,心灵究竟要如何与时间共处。
在与恋人的最后一次欢爱后,悉达多再次抛弃了所拥有的一切,去了河边,他想用提前终结生命的方式,获得最终的超脱。然而,就在他的绝望达到顶峰的刹那,他突然彻悟了。
通过灵魂与**,他终于得知,堕落是必须的,经历贪欲是必然的,追逐过财富,体验过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都是为了学会怎样去抵御它们。
那一刻,他也终于学会了怎样热爱这个世界。热爱,即是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热爱,即是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婆罗门书》中对《悉达多》的评价是:一九四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美丽的“流浪者之歌”,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终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