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2章汉代风云人物第二讲晁错(下)(3)

8.第2章汉代风云人物第二讲晁错(下)(3)

忠心耿耿又有什么问题呢?忠心耿耿的人往往会有这么一个问题,我既然是一心为公的,谁反对我,就是一心为私,我既然是忠臣,谁反对我,那就肯定是奸臣,他就会以自己来划线了,他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了。***而一个人不能够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兼听则明嘛。那么你要兼听的话,你就不能说我是一心为公的,你们是一心为私的。晁错就是这样,这是不是有问题呢?

第三个问题,就是他那个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我们以前也认为是一个很高尚的品德,当然我们某些时候是需要一往无前,需要奋不顾身的,也需要执着,需要认死理,但要看什么人,什么事儿,什么况,比方说你做学问,执着是好的,为什么呢?追求真理,一个学者,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执着,一定要认死理,我认准了这个,我就这条道走到黑了,我不碰到南墙,我绝不回头,也许就在我探索过程中,我还没有碰到南墙的时候就找到真理了。但是政治家不行,政治家必须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让步的时候让步,该迂回的时候迂回。而且政治家要考虑的问题,一件事不仅仅是该不该做,而且还要考虑能不能做,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这是一个政治家所需要的素质,他得看三步。而晁错是执着,坚持,认死理,只看一步,削藩就是对的,就是要做,能不能做,他不考虑,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也不考虑。

而汉文帝是考虑的,所以他一再向汉文帝上书,汉文帝不采纳,后来晁错给汉文帝上书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狂夫之,而明主择焉”,就是说我是一个很狂妄的人,我说了一些狂话,请英明的皇上来做出决策。汉文帝批示是什么呢?汉文帝批示说:“狂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莫过于此”。就是一个国家最糟糕的是什么?是提意见的人其实并不狂,但是做决策的人他糊涂,这就糟糕了。所以汉文帝是政治家,他是清楚的,他很清楚建议归建议,决策归决策,建议没有狂不狂的问题,什么建议你都可以提,但是决策有英明不英明的问题,决策不能不英明,这个道理文帝懂,景帝不懂,景帝不懂的结果是什么呢?采纳晁错的削藩策,而且让晁错自己来主持这项工作,这一下子麻烦就大了。

画外音:

晁错一心为汉室尽忠极力主张削藩,但是到头来却成为平息叛乱的牺牲品,自古以来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忠心有道,削藩是一件有关大汉的江山社稷,千秋大业的大事,是一件很难做的事,像晁错这样一个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来主持削藩是完全不对的。

易中天:

为什么说晁错来主持削藩是不对的呢?削藩不是他的政治主张吗?他提出这个政治主张就让他来推行不是很合适吗?我们要看削藩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儿。

画外音:

对于削藩之事,宋代的文学家苏东坡曾在《晁错论》中写到,“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一个王朝最难对付的隐患是表面上看天下太平,实际上潜伏着危机而且难以预测,如果坐观其变,静待其时,则恐怕到时候政治已经彻底糜烂,局面已不可收拾,如果强行着手消除隐患,则承平日久,天下无事,谁又相信我们说的危机呢?所以削藩是一件很难做的事。

易中天:

那要怎么办呢?只有那些特别的、杰出的、优秀的那样一些人才,才可以担当这样一个重任,而晁错不是这样一个人。也就是说削藩其事是其事,晁错其人非其人,削藩这件事做是该做的,让晁错来做是不对的。因为按照苏东坡的观点,做这件事要有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第一个条件,知其当然,就是事先把这个事想得清清楚楚,这个事的来龙去脉,厉害关系,我如果做的话可能会怎么样,我如果要做的话应该怎么样,全部都把它想清楚了。晁错想清楚了没有呢?没有想清楚。我们看到他提出的就是一个口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只有这八个字,没有看到他做什么可行性研究,有没有看见他提出可操作方案,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没有了,所以不具备第一个条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2章汉代风云人物第二讲晁错(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