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咸安宫的才俊(1)(1)
和珅上过学,而且还是在紫禁城里面上的学。
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和珅与弟弟和珅琳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是因办学地点在紫禁城内的咸安宫而得名。咸安宫现属故宫的非开放区域,目前游客只能看到咸安宫的大门。
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
跻身于富家子弟中的贫寒儿
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吗?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要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和珅上咸安宫官学在先,和珅父亲病死在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生。和珅的父亲死后,是和珅的叔叔出钱继续供养他。
一开始上学,和珅还真有一些不太适应,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会欺负他。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学写了一诗,这位同学是一位大官的孩子,这诗的内容是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诗后,在下面提笔加了个\"和珅作\"。老师刚一来上课,他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乱打。
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还没有到翻身时候,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
苦学只为黄金屋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这些知识应该包括两部分:
一是学习本民族的知识。和珅是满洲人,他得学满洲人的语和珅文字。
二是学习非本民族的知识,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汉人的著作,无非是经史子集之类。
汉人的文章浩如烟海,汉人的学问学也学不完。在咸安宫官学里,和珅特别喜欢学习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他知道这些是治理中国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整日沉浸在传统的典籍之中,尤其是对儒家的经典格外下工夫。
和珅有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社会很不容易,难能可贵。
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有和珅这样的见识。试想:清朝从入关之初就开始科举考试,一直到1905年取消科考,每三年就有一批进士,可翻翻《清史稿》,考中进士的满洲人有几个?十个以内。一般的满洲人他不学这个,不是说满洲人的脑子不聪明,而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没有什么用处:不学这些,将来不是一样当官嘛,毕竟这个天下是满洲人的天下嘛!
和珅与这些普通的满洲人不同,他学得非常认真刻苦,这种知识积累为他以后迅速升官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学习少数民族的语。
和珅还学习了蒙古语和珅藏语,并且掌握得还非常好。蒙古语、藏语等族的语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来说更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汉语还要重要。
满洲人毕竟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中国,就不能单纯依靠自身武力,他就必须要和珅蒙古族、藏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结成同盟,才能够有效地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满蒙不分家\"一话的由来。
从这一点来说,和珅他不但与一般的满洲人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与一般的汉族人不同。
第三,学习乾隆的诗作文章和珅乾隆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