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7)

7.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7)

\"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他去世的这一天,正是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正月初十。窗外朔风凛冽,从北方沙漠吹来的大风,挟带着沙砾尘土,铺天盖地地吹来,又狂啸着卷走了一切。这正是他的老师郝经所歌颂过的北风。《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诗的风格,说近似南宋江湖诗派。其实,他的作品有些更像他老师郝经的格调,是金元诗宗元好问的嫡系门徒。

他这短促的一生,仅有43岁。死后元朝追赠他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32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8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他的遗诗题名《淮阳集)),正取意于此。这些身后哀荣只反映元代官方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侧身天地成孤注——张世杰高宗御座

张世杰是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年不详,张弘范的族兄。张世杰小时候曾是张柔的部下,跟随张柔在杞县镇戍,因为犯了法,就逃跑到南宋。他曾在淮军中当兵,并不被人所知。一个行伍出身的战士和有土地有财产的地方豪强相比,在政治上当然会有不同的选择。张世杰和张弘范父子生活道路和见解的差异,和出身应有一定的关系。张世杰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濒临灭亡的时代。后来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兄弟的较量。

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沿长江顺流而下,如风卷残云,势如破竹,很快逼进了临安。这时,临安守卫空虚,辅佐5岁小皇帝赵显执政的谢太后下诏,要求各地起兵\"勤王\"。然而各地官员大都在忙着准备投降元朝,对诏书不予理睬。立即起兵勤王的只有郢州守将张世杰和赣州知州文天祥两人。张世杰率兵入卫临安。抵达镇江前线,张世杰在这里结集战船万余艘与元军对阵。张世杰命令以10船为一方,非有号令,不得起锚。元将阿术、张弘范以大船动火攻。宋军猝不及防,船不能前进后退,士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许多士兵溺水而死。张世杰失利,引兵暂退。10月,元兵进迫临安,此时,各路勤王兵马尚有数万之众,若与敌人决一死战也许能得胜。所以,张世杰与文天祥商议后建议与敌人决一死战。一旦得胜国事或许会有新的转机。然而,左相留梦炎和右相陈宜中都不予采纳,因为他们另有打算——投降。11月底,元军攻破独松关后,留梦炎弃官逃跑,陈宜中得到谢太后允准,派人到元军求降,但是元宰相伯颜不准。公元1276年初,元军攻破潭州后,又有十几个州县相继降元,谢太后多次派人与元朝议降而遭拒绝,南宋形势更加

危急。张世杰请求帝后入海躲避,由他领兵背城一战,陈宜中不允。不久,陈宜中暗中做了手脚,向元军送去宋朝的传国玉玺和以皇帝赵显名义写的降表。伯颜看了降表,要陈宜中亲自到元军商议投降的事,陈宜中害怕被杀,趁黑夜逃到温州。张世杰见南宋决意投降,临安难保,遂领兵南下,准备继续抗元。

南宋王室正式投降元朝,延续了300佘年的宋朝宣告灭亡。在元军进入临安以前,谢太后封赵昺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赵昺一行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温州。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温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时候曾到过这里,其御座此时还保存完好,众人于座下大哭,拥戴益王赵罡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二王就成为宋室遗民心目中仅存的希望。

都元帅府成立后,众人决定前往远离元军威胁的福建。5月1日,赵昺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进封赵昺为卫王。已经两次逃跑的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陈文龙、刘黼(fu)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主管殿前司。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来,并初具规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两宋大家族的登场与谢幕(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两宋大家族的登场与谢幕(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