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手起家(1)
※先扫小屋,后扫天下
胡雪岩(1823~1885),字光墉,原籍安徽绩溪,寄籍浙江杭州。童年时代,因家中贫穷,无力支付他去读私垫,他便在家中自学起来,时间长了,慢慢地粗通文墨。
30年代《上海半月》杂志曾刊登胡雪岩曾孙胡亚光所写的记述其曾祖父生平的《安定遗闻》,内中讲到胡鹿泉曾召集家人说:\"欲兴吾家,其唯顺儿乎。吾私蓄二千五百余金,今悉以赐顺儿,使顺儿将来有十而百、百而千倍之利益,则吾亦瞑目矣。\"从中可见,胡鹿泉颇有点商业头脑,对长子胡雪岩寄予财致富、光大门楣的愿望,这一方面固然与胡鹿泉有识人眼光有关,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幼时的胡雪岩已表现种种聪颖过人的素质。
胡鹿泉去世时,胡雪岩年纪尚小,家中虽有一点私蓄,但考虑养生送死,坐吃会山空。困于经济条件,为了养家胡口,作为长子的胡雪岩经亲戚推荐,进当地一家小钱庄当学徒。钱庄也称钱铺、钱店,是中国古代社会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前,适应商口经济展的需要,全国各地就有了钱庄。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开埠通商,钱庄扩大了经营活动,通过调拨资金,起着促进商口流通的作用。钱庄内部分工大体有内场、外场、信房、库房,等级极严,职员视上一级职司有无出缺而定升迁。胡雪岩进钱庄学生意,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由于他诚恳、勤快、活络,所以三年师满,就立柜台,成了这家钱庄正式的伙计(营业员),后来,又获得东家和\"大伙\"(相当于经理》的器重,分管\"外场\"。\"外场\"俗称\"跑街\",主要从事联络客户、放款和兜揽存款的业务。
在古代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人才有机会蟾宫折桂、升官财,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原因就在此。然而,胡雪岩的家世和店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能沿科举正途去跻身仕林,倒使他在仰人鼻息的生**验中看透世态炎凉,这对他日后的生活和脾性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胡雪岩虽不擅文墨,却洞悉世故,练达人。
胡雪岩在钱庄当差之际,正当清廷遭受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之时,军费开支剧增,而财政入不敷出,为筹钱粮,政府开捐,公开卖官鬻爵。那时,杭州城里,捐州、候补人员也多得很。他们花了钱、纳了粟,就巴望放出去当个知县、知府或道台,以便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捞回买官本钱后笔横财。但这些人当中,有的在候补期间已身无分文,有的虽然谋到了差使,上任之前却也少不了上、下打点,所以,他们往往要到钱庄先借上一笔,作为官场\"投资\"。胡雪岩作为钱庄跑街,主要就是跑这些人的放贷生意。
王有龄(?~1861》,字雪轩,福建侯官人,幼年时跟随父亲来到浙江。后来,他父亲死于任上,眷属滞留浙江,难归故里。王有龄虽在道光中叶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没钱进京。据陈代卿记载:有一天,钱庄跑街胡雪岩碰到王有龄,他见王生相不凡,却穷困潦倒,便说道:看你不是平庸之辈,为啥落魄到这般地步?王有龄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了胡雪岩,胡问他需多少钱,王说需五百两银子,胡约王第二天到茶肆,边品茗边闲谈,胡雪岩自称刚好为东家收了一笔五百两银子的款子,叫王有龄拿去快快赴京图个官职。王有龄不肯接收,说:\"此非君金,而为我用去,主者其能置君耶?吾不能以此相累。\"胡雪岩年纪虽轻,却沉稳得很,他对王有龄分析:自己只有一条命,东家索去,反而收不回五百两银子,所以犯不着这样做。他叫王有龄只管放心地把这些银子拿去,只是希望王有龄得志后快快回返,不要忘了他。王有龄携了银子北上,在天津遇到故交何桂清侍郎(字丛山,1828~1862年)。此时,邂逅王有龄的何桂清为赴云南省查办事件的星使(皇帝的使者),神气着呢。他劝王有龄不必进京,写信介绍王去拜谒与他有私谊的浙江巡抚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