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第二十七章世情浇漓新茶旧茶授受相疑太上今上(4)
乾隆默默踏着已变得坚韧的绒草踱到了园边小渠旁,拣了一块洁净的青石坐下。***这里看去却甚是凄清,笔直的堤上秋草已半枯黄,连堤外的花篱也老叶萎谢,寂寞地偶尔翻动着叶片。渠水仍旧潺潺,清澈得可以见到渠底的小石沙砾和努力上游的小鱼,也有不知名的树叶和草节在水面上粼粼漂过。深暗色的树林树干像被一层寒雾淡淡笼着,除了风过叶落,幽深得看不到透底,神秘的幽静中只能听到草间小虫日——日——嗡——嗡——的——不知是求偶还是求食的嘤嘤悲鸣……
乾隆怅望着这景致,低垂了花白的浓眉,一手窸窸窣窣在另一袖筒里摸索着,半晌,取出一张薛涛纸,展开来掠了一眼,上头写道:
%%南苑凄清西苑荒,
淡云秋树满官墙。
由来百代圣天子,
不肯将身作上皇。
他默念了一遍,又装回了袖子里。怀春打破了岑寂,在旁问道:“皇上,这纸上写的啥子?您已经看过三次了。”
“写的朕就要做太上皇了。”乾隆怔怔地答道,“要由儿子来当家了。”
“我记是和大人送的,是他写的?”
“不,他写不来这样的诗。是郑板桥写的。”
“郑板桥……是个翰林吧?”
“不,翰林院里写不出这样的诗。”
乾隆又摇了摇头,旁边的思春掩口微笑,说道:“皇上都瞧得起,必定好的不得了了!这人的名字好怪,我们老家那块就有座板桥,是歪的,他那块一定有座‘正’板桥了——他必定是李白的同年进士!”乾隆听得莞尔一笑,说道:“郑板桥是本朝人,李白是唐朝人,怎么个同年法?你们会弄词曲儿,就是不读书——错了一千年……不过,唐朝有个唐玄宗,倒是和李白同年代的,年岁朕没有考定,恐怕也差不多——就是唐明皇,知道吧?”
“唐明皇我知道!”怀春惊喜地拍手笑道,“是戏祖宗,唱丑儿的。如今唱戏的开台都祭唐明皇!我们学唱妈妈说的,李白醉草吓蛮书,高力士脱靴——都是唐明皇!”
乾隆开心地笑起来,怀春思春也就为逗他一笑,也都叽叽格格连比划带笑说戏。乾隆却又变得沉郁了,抚揉着膝盖说道:“唐明皇也是雄主呢!开元之治……那是何其繁华昌盛!晚年不中用了,弄出乱子来,逃到四川。他跟前有个杨贵妃……也死了。《长恨歌》里讲的就是这事儿——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曼声背诵着,林间草树间回荡着他自己的声音,眼睛已变得有些模糊。思春忙过来用手绢子给他拭泪,笑道:“皇上这又何必?看三国流泪,替古人伤心么?——咱们不说唐明皇了。”乾隆平静了一下,说道:“说说也好嘛。他后来是作了太上皇。他在四川,他儿子在关内灵武当了皇帝,接了他回来。”
“当太上皇有什么不好?”思春见乾隆神色郑重,笑道,“唐明皇是个有福的,儿子孝顺。”
“孝顺。”乾隆面无表,“用了三千羽林军。”
“那对的,怕路上有贼劫了老爷子吧!”
乾隆想正面回答:“是为了挟制老爷子,防着老爷子再夺皇位。”嚅动了一下嘴唇,却换了话题,喃喃说道:“这里景色真美……朕从来没留意过这样儿的秋景,美得令人忧伤——淡云秋树、南苑西苑……真是太好了……我们再走动走动吧……”方欲起身,见和珅远远从南边抄着方步过来,乾隆笑道,“他毕竟年轻些,走道儿能看出来。”见他近了,又问道,“怎么去这么久?”
“怎么跟的人这么少?老年人要多热闹些,也不怕皇上寂寞!”和珅走得身上一层微汗,给乾隆打千儿行礼起来,嗔着二春说道,“这地方也太荒凉了,散步也寻个好景致嘛!”“你懂什么叫好景致?”乾隆说道,“这是朕的旨意,她们敢违?”和珅换了微笑,低声道:“奴才也是关心主子么!奴才去了清梵寺,又返回大内。大内都差不多走空了,跟嘉亲王去迎福康安回来,军机处就只留了个刘墉当班,站着说了几句苗疆的事,又到内务府催侍候主子跟前的月例银子。事儿也没办成,又惦记主子有事招呼就赶着骑马回来了——几年没骑这畜牲,直犯生分尥蹶子,颠得腿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