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献(11)

130.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献(11)

(6)马克勋:《保安族语民间文学中的民族个性化探索》,《甘肃民族文学》,1998年第1期。

(7)杨志娟:《大河家的故事——保安族民俗文学述评》,《中国穆斯林》,2000年第4期。

(8)马忠才:《从保安族民间文学看其民族认同》,《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专刊)。

(9)马瑞:《保安族的婚礼》,《陇苗》,1981年第10期。

(10)杨克英:《什样锦——保安族的腰刀及其习俗》,《宁夏艺术》,1985年第4期。

(11)马自祥:《保安族》,《驼铃》,1987年第5期。

(12)马自祥:《保安族“花儿”的特色及格律》,《民族文化》,1987年第2期。

(13)魏泉鸣:《保安族“花儿”的格律》,《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5。保安族民俗文化及研究

(1)马建春:《保安人的婚俗》,《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2)韩毅:《保安族婚俗初探》,《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3)张大纲:《试析保安族服饰及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甘肃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4)廖杨:《保安族宗法文化刍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5)马文科、田永新、马文渊:《积石山下的奇葩——保安族》,《甘肃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6)刘秋芝:《浅析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甘肃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7)余粮才:《保安族的服饰文化及其民族心理》,《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专刊。

(8)马沛霆:《“保安腰刀”——保安族物质文化的光辉》,《甘肃民族文学》,2004年合刊。

(9)张佩成:《保安腰刀生产民俗的人类学解析——以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为个案》,《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后记

金城的冬日格外的寒冷,我翻阅着刚刚完成的书稿《中国保安族》,似乎有一股暖流注入心间,面对这些鲜活的文字,我仿佛又听见关于保安族久远的传说,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熟悉的乡村,回到我那亲切无比的乡亲之中。

保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口很少,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在其漫长的历史展过程中,和其他55个民族兄弟一起为建设伟大的祖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近些年来,保安族文化的研究也日渐被学者们所关注,不论是来自日本等国的国际学者和国内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是本民族优秀的青年学子们,都为保护保安族的语、文化,以及腰刀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作为保安族的一员,最早在工作之余我曾醉心于民族文学的创作,后来立志要把保安族文化的研究进行到底。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除了系统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外,也主持完成了关于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些项目,出版了一些相关的成果,但是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并关注着保安族文化,很多的时候却忙于公务,并不能完全深入地专心搞研究,经常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我的一个遗憾。

这本书是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策划出版的《中华民族全书》之一。最初接到编写任务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决心要好好地完成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完成的书稿也不能令我十分满意,很多需要进一步调查的民俗事象或者遗迹未能成行,最后只好将部分内容删掉,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进一步去完善。

本书的编写是在许多热爱保安族文化的人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保安族文化的全貌,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在本书各章节的撰写中,参考了许多学者关于保安族研究的观点,并且也在文中注出了他们的姓名和著作。还有一些学者的思想因为体例、篇幅等原因未能编写到书稿中,但在本书最后,我把近年来保安族研究的成果以文献的形式列了出来,以便读者检索,同时也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0.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献(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