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1)

84.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1)

第一节民族教育展

一、保安族的民族教育

保安族民族教育包括经堂教育和普通国民教育。经堂教育从起源至今已历时400余年,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展起到过重大作用。经堂教育使伊斯兰教深入到穆斯林大众的生活中,使已成衰微之势的伊斯兰教重新振兴起来,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中辉煌的一页。当历史步入20世纪时,中国的穆斯林已觉悟到——我们不仅仅需要经堂教育,我们更需要国民教育与社会沟通。在这种思潮和行动的影响下,地处甘肃河州的保安族聚居地也开始积极地兴办普通国民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保安族民族教育

保安族聚居区的学校始自清朝末期。在光绪初年,有自筹资金兴办的刘家集修文义学(私学)和州署拨资修办的大河家亲仁义学(官学)。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废科举、办新学,在刘家集建立了第二高级小学、第五初级小学和甘梅的第八初级小学。当初由于社会动荡,师资力量有限,没有固定的校舍和课桌椅,教师也只有一两个人,学生二三十人,生源90%是保安族。

1936年7月,大河家开明绅士马全钦(回族)为了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在自己家中创办了“私立魁峰小学”,有学生40名。1940年,马全钦又增办“私立魁峰女子小学”,有学生34名,保安族始有女子开始入学读书。1940年,在保安族聚居的刘集乡高李村建立了高李家小学,有学生60名。1943年魁峰小学又增设三年制初中班,后改为“私立魁峰中学”,保安族始有中学生。在保安族聚居区,无论是官办还是私立的学校,对学生除了教授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等基础课外,还开设阿拉伯文课,对穆斯林学生进行基础的伊斯兰教育。1949年前夕,保安族地区各类学校共有保安族小学生93人,中学生8人。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保安族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教师力量还是学校设施,保安族的民族教育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接管、整顿并恢复了保安族原有学校的同时,又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保安族学校,重点扶持了甘梅小学、高李小学,并在甘梅小学附设了初中班。

1952年7月,建立大墩小学。1957年,保安族小学已展到3所,在校的保安族学生人数增加到340多人。1958年,在3所小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5所民办小学校,共有教员18人,其中保安族6人。至1958年,各族学生已达1283人,其中保安族学生664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1倍。1962年7月,建立甘河滩小学。1965年,保安族地区有小学4所,小学在校生440人,初级中学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安族民族教育和全国一样,受到极“左”思想的干扰,教育事业遇到极大的挫折。

1979年11月14日,经州、县批复,成立了临夏县保安族中学,校址设在原魁锋中学内,拨款22万元扩建,并决定刘集中学高中并入保安族中学。这是全省唯一一所为保安族开设的民族中学。保安族中学的保安族学生主要来自大墩、梅坡、甘河滩及刘集乡高李村一部分。保安族中学面向全县招生,并以招收少数民族为主,每年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平均占到80%以上。该校在校生最多时达600余人,其中保安族学生占27%。

1980年9月1日,甘肃省第一所保安族中学正式成立并开学上课,全校学生280人,其中保安、东乡、撒拉、回、土等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19名教职工中少数民族15名。

保安族中学是1979年经省、州人民政府批准的以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保安族的名称正式命名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是保安族的唯一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被州、县确定为重点中学。

初中在乡内招生,高中民族班在全县内招生,并对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考生降低分数优先录取。学生享受助学金。提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重视德育。高中班设形势教育课,初中班设思想品德教育课。重视制度建设,建立、推行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学校管理责任制考核细则。以“团结、文明、求实、创新”为校训。1989年有12个班,初高中各6个,学生692人(其中保安族192人,撒拉族157人,东乡族56人,回族89人,土族169人,藏族29人);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少数民族24人),1979~1993年,共毕业高中生900余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4.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