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附录(40)
276《林黛玉日记》,一部假托《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口吻的日记体小说,喻血轮作,内容庸俗拙劣,一九一八年上海广文书局出版。***
277《板桥家书》,清代郑燮作。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家书》收书信十封。
278何焯(1661—1722),字屺瞻,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校勘家。康熙时官至编修,因事入狱,所藏书籍(包括他自己的著作)都被没收。康熙帝对这些书曾亲作检查,因未现罪证,准予免罪并还藏书。
279常燕生,他是《长夜》的经常撰稿人。《长夜》,文艺半月刊,国家主义派的左舜生等主办。
280五色旗,指1911—1927年中华民国的国旗。
281刘大杰的文章题为《呐喊与彷徨与野草》,其中说:“鲁迅的表《野草》,看去似乎是到了创作的老年了。作者若不想法变换变换生活,以后恐怕再难有较大的作品罢。我诚……”攻击鲁迅。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文学史家。当时是《长夜》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282《马氏文通》,清代马建忠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有系统的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83大骂人道主义的风潮,一九二八年上半年,创造社主办的《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上连续表《艺术与社会生活》、《人道主义者怎样地防卫着自己?》、《“除掉”鲁迅的“除掉”!》、《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等文,将鲁迅作为“人道主义者”进行了错误的批评。
284“圣人之徒”,这里指当时竭力维护旧道德和旧文学的林琴南等人。
285伦常,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当时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认为制约他们各自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不可改变的常道,因此称为伦常。
286指《时事新报》对作者的谩骂。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时事新报》表了署名“记者”的《新教训》一文,骂鲁迅“轻佻”、“狂妄”、“头脑未免不清楚,可怜!”等等。
287这里说的“劝孝”的乐府,指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公报》所载林琴南作《劝世白话新乐府》的《母送儿》篇。
288善种学,即优生学,是英国高尔顿在一八八三年提出的“改良人种”的学说。
289“老复丁”,从老年回复壮年。
290“勃谿”,指婆媳争吵。
291“万年有道之长”,久远的意思。这是封建臣子颂扬朝廷的一句常用语。
292举孝,是汉代选拔官吏的办法之一,由各地推荐“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中做官。效悌力田,是汉唐科举名目之一,由地方官向朝廷推荐所谓有“孝悌”德行和努力耕作的人,中选者分别任用或给予赏赐。孝廉方正,是清代特设的科举名目,由地方官荐举所谓孝、廉、方正的人,经礼部考试,授以知县等官。
293割股,即所谓“割股疗亲”,割取自己的股肉煎药,以医治父母的重病。
294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他是终身不娶的学者。主要著作有《综合哲学体系》等。
295《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共十八章,战国时孔门后学所述。汉代列入“七经”之一,后来又列入“十三经”。
296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一生官职卑微,郁郁不得志。著有《李长吉歌诗》四卷。
297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俄国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精神颓废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统治的黑暗。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死于华沙。
298这里借用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给他带来的苦恼,在二十九岁时立志出家修行,走遍全国各地,苦行六年,仍未能悟道,后坐在菩提树下誓说:“若不成正觉,虽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静思七日,就克服了各种烦恼,顿成“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