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建筑杂录(42)
“中路”两旁两条长夹道的东西,各列六个宫,每三个为一路,中间有南北夹道。***这十二个宫象征十二星辰。它们后部每面有五个并列的院落,称东五所、西五所,也象征众星拱辰之义。十二宫是内宫眷属“妃嫔”“皇子”等的住所和中间的“后三殿”就是紫禁城后半部的核心。现在博物院称东西六宫等为“东殿”和“西殿”、按日轮流开放,西六宫曾经改建,储秀和翊坤两宫之间增建一殿,成了一组。长春和太极之间也添建一殿,成为一组,格局稍变。东六宫中的延禧,曾参酌西式改建“水晶宫”而未成。
三路之外的建筑是比较不规则的。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在中轴两侧,东西两路的南头,十二宫的面的重要前宫殿。西边是养心殿一组,它正在“外朝和”内廷“之间偏东的位置上,是封建主实际上日常起居的地方。中轴东边与它约略对称的是斋宫和奉先殿。这两组与乾清宫的关系就相等于文华、武英两殿与太和殿的关系。另一类是核心外围规模较十二宫更大的宫。这些宫是建筑给封建主的母后居住的。每组都有前殿、后寝、周围廊子、配殿、宫门等。西边有慈宁、寿康、寿安等宫。其中夹着一组佛教庙宇雨花阁,规模极大。总称为“外西路”。东边的“外东路”只有直串南北、范围巨大的宁寿宫一组。它本是玄烨(康熙)的母亲所居,后来弘历(乾隆)将政权交给儿子,自己退老住在这里,曾增建了许多繁缛巧丽的亭园建筑,所以称为“乾隆花园”。它是故宫后部核心以外最特殊也最奢侈的一个建筑组群,且是清代日趋繁琐的宫廷趣味的代表作。
故宫后部虽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中轴之外,东西两侧的建筑物也是以几条南北轴线为依据的。各轴线组成的建筑群以外的街道形成了细长的南北夹道。主要的东一长街和西一长街的南头就是通到外朝的“左内门”和“右内门”,它们是内廷和前朝联系的主要交通线。
除去这些”宫”与“殿”之外,紫禁城内还有许多服务单位如上驷院、御膳房和各种库房及值班守卫之处。但威名煊赫的”南书房”和“军机处”等宰相大臣办公的地方,实际上只是乾清门旁边几间廊庑房舍。军机处还不如上驷院里一排马厩!封建帝王残酷地驱役劳动人民为他建造宫殿,养尊处优,享乐排场无所不至,而即使是对待他的军机大臣也仍如奴隶。这类事实可由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反映出来。紫禁城全部建筑也就是最丰富的历史材料。
林徽因小传
林徽因,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陆官巷一个官宦世家,原名徽音,取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与男作家林微音相区别,改名为林徽因。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1876~1925年,福建闽侯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画,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母亲何雪媛(1882~1972年,浙江嘉兴人)是林长民的第二个妻子。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岗革命烈士。
1909年,五岁的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迁居蔡官巷一宅院,并由大姑母林泽民蒙读书。8岁,全家移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入附近虹口爱国小学,读二年级。1914年,因父亲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1916年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同时受到做建筑师的女房东影响,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