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明乡与中华
在太平洋战场上,疟疾的恐怖完完全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历史上在太平洋作战的美军疟疾发病率高达400%,反复感染极为常见,反复感染十几次疟疾的现象也不算少见,从未感染过疟疾的则可以算是凤毛麟角。
而且,由于东南亚的丢失,美军在这方面也非常的窘迫,南美的产量完全不足以支撑在太平洋的战斗,奎宁库存消耗1空之后,美国人不得不代以疗效较差且有副作用(皮肤变黄等)的化学合成药物阿的平。
对于两支没有根本差距的军队,地理气候才是第1大敌。
中圻和南圻的发展远不及北圻发达,当年法国人趁着甲午战争南方6军撤离时也曾1度夺取北圻,但让地不让名,让利不让权,最终在2十多年后完全收回权利,个中曲折难以言说。
但当真正再度踏入这片土地,攻克第1座真正可以被称作“城市”的城市,1些人的心中还是有感慨的。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102师的勤务兵,他们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安南人,多少也曾听说过几十年前这里还曾属1家,在实际中也更具热情,也更容易得到当地人的信任。
而来自于27旅、21师的战士的情绪则没那么复杂,或许有些收复故土的心思,但在1路上的陌生的眼光与困难的沟通中,很难产生较深的共鸣。
对于这方面,基本上是因为联邦政策,3个国部与中华本部之间的联系既紧密又泾渭分明。
原先的各国都是“缺乏部分特定权利的独立国家”,其行政、财政、军事、司法和君主世系都不受中国的直接控制,而在2十世纪初的特殊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合并本身也就不是什么改土归流,而是联盟体制。
其集合程度大于德意志帝国而小于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国,即部郡,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利,大体上可以分为君主、行政、财政、军事和司法5个方面。
交趾、乐浪、琉球3部拥有各自的君主法,虽然君主世袭,但国君长居北京,1切典仪均在北京举行,君主更替须有联邦会议颁发的证明。
君不临土,行政权利自然由地方主导,以地方议政局为首,产生各部首席,经中央任命,管理各部,而各部也设有御史代表中央监察各部政务运行。
财政和司法也类似,地方掌握权利,但最高财政由中央管制,御史负责监察运行。
军事则稍有特别,分为两个部分,1者从训练到作战都归属中央,归为国防军,1者则由地方负责训练,指挥与编制则归属国防军指挥和调整,在分类上则归为联邦警备军,例如102师即使如此,而这些师旅也无1例外都是采用“1xx”的编号,与国防军有所差别,不过联邦警备军并没有海空力量。
但是,与德意志帝国不同的是,各邦国在实际中的权利非常受限,只比中央直辖的省稍高1点,很多时候甚至还不如美国的州,究其原因,可以归为3个方面:
第1,左念微等人是抱着大中华国家的1统思想的,而俾斯麦等人则完全不是这样,大普鲁士与小德意志并不是1个东西,他们所进行的是普鲁士的扩张而非德意志的统1,直到1战与2战之后,在英法美苏的1系列阴差阳错的操作下,意外的帮德国人完成了小德意志的统1。
第2,在实际权利中,与德国相比,1直到如今,各部的议员在议会中都是没有权利的,他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在联邦中担任实权官员,也不能提出法案或者表决法案,1直到3十年代才有提案权,但依然没有表决权。
最后,则是力量的对比,普鲁士与各邦国和中华与各藩属的实力对比也完全不是1个层次。
除此之外,宪__法的影响也很大,1900年时全球也没有几个正儿8经的共和国,能够参考的只有美国和法国,而美国的体制并不受欢迎,法国才是共和的棋手。
于是,虽然左念微本人反对,但当时的主流意见依然是学习法兰西第3共和国的《1875宪_法》。
但3共的宪_法就是空壳,法兰西第3共和国诞生于普法战争战败,起源于镇压巴黎公社,能共和完全是因为保皇党内讧,只是为了维持共和国这个架子才有的这个法律。
在1877年的宪_法危机之后,3共的体制就彻底变成了依靠“惯例”运行的屎山代码了,拥有宪_法赋予权力的法国的总统变成了1个橡皮图章,而没有宪_法授权的总理却掌握了国家权力,甚至给予后人“法兰西第3共和国是议会内阁制国家”的普遍印象。
然而,3共的先天缺陷在中国实际上不存在,或者说不算是先天缺陷,因此《元年国宪》几乎能够发挥出全部的力量,而这个力量直接导向1个方面——总统权力大的超乎想象。
总统可以自由任免总理和部长,并且在实际中也完全可以做到,这在其他所有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法国只能提名总理不能任免,美国总统不能自由罢免部长,也很难自由罢免国务卿。
抛开不能世袭,大总统权利直追德皇,而在1910年后,为了制衡总统,左念微又主导了国会改革,才算是改变了这1局面。
而在彼时因《郡国法案》不完善,而由总统特令直接执行的种种事情也就成为了惯例被延续了下来,比如各部政府理论上应该是由议政局和考试产生,但为了协助各部惯例派出的中央派员1直没有撤去,甚至变成了御史制度的1个外展;还有教育方面的“同书不同考”,各部采用与中央1致的教科书,但国家考试并不相通。
这都造成了实际感觉中的区别和联系。
而对于如今尚在法国人手里的印度支那来说,这种割裂感就更不必说了——国家、母国与祖国并不统1,兰芳人的国家是兰芳,母国和祖国却未必是。
明乡与中华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不必多说,只需看看他们的反应即可——
金兰是1座近代城市,也1座殖民地的城市,这里有政府机构、有现代学校、有火车站、有工厂,甚至还有电车,但这些都与这里的原住民没什么关系。
法国人太少了,除了这些军人,整个金兰也没有多少法国人,相反,由于此地是1座大型商埠,华人的数量很多,从港口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这就让第4支队的后勤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之前路过的那些城镇完全不同。
在攻占金兰城区1周后,石华川等人终于与越盟的人见上了面,同时也对东边的战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来者包括心心社的成员,还有国际支队的代表,越盟高层已经知道了第4支队的情况,但大部分人还是不清楚的,因此当得知东边出现了1支援军时,大部分人还是很欣喜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疑惑为什么会出现1支这么强大的军队,只是他们大部分人已经没有功夫去想这些了。
双方高层的密谈不为人所知,西贡当局虽然知道1些消息,但又不能说出去,因而法国人1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增兵,从非洲,乃至本土调集了军队前来镇压。
结合越盟方面的情报,军情局预估法军兵力已经增至十5万,但其中各地仆从军占了大多数——
殖民军等法军嫡系大约在3万人左右,分属印度支那6战队(殖民军,属于6军)、特遣步枪队(法国真正的海军6战队)和本土6军,后者占多数。
来自非洲的法军接近1万,军情局的报告显示,他们可能是法国临时组建的第2非洲步兵师,主要组成是来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土著和黑脚殖民者。
而数量最多的还是越南兵,法国人在交趾支那组建了交趾第1、3、4、5散兵团,总兵力接近2万,较为精锐,其余的就属于凑数的了。
但同样是凑数的越盟军队也没好到哪里去,只能说比那些凑数的越南伪军强1些。
目前越盟自己最主要的部队是第1、2军,也就是两个师,总兵力接近2万,而其他部队总数则接近十万,还有较多的游击队,但缺乏战斗力。
国际支队是目前越盟的绝对主力,不包括第4支队,国际支队刚刚完成了1轮整编,将部队拆分为3个3个旅级单位,总兵力接近1万8千人。
这些部队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重武器,机枪、迫击炮都缺,身管火炮就更不必说了。
而他们的敌人,法军前两个部分的军队大部分都配备了较多的m1897野战炮,炮兵素质也超过越军,在大部分战斗中,法军的炮兵1旦展开,就会对越军造成严重的打击。
而空军、海军和装甲部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甘莫林的大采购,法军如今已经开始替换老旧的雷诺17坦克,因此也有1些雷诺坦克被运到了越南,用于镇压革命。
而石华川也了解到,早年间来到越南的那批坦克早已经废了,新来的则稍微好1点,其中大部分具备实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