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新坦克
刚刚越过1937年,1艘客轮在巴塞罗那的港口中缓缓停住。
巴塞罗那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东北部,东临地中海,是西班牙最大的港口城市与贸易、工业、经济中心,也是著名的地中海风光旅游地点和历史文化名城。
此时此地尚且还算是和平,港口仍在正常运行,上个月,从广州起航的3艘货轮在此港卸下了大批的武器装备,而如今抵达的这艘客轮上,正搭载着来自中国的军事观察团。
观察团的规模不算大,总共2十1人,除了来自总参谋部的3名专员,6军十1人,空军6人,海军1人。
其中海军派来的也是航空兵单位,并没有舰艇单位人员参与,海军对于西班牙的海军并不感兴趣,而这场内战中显然也不太可能出现什么有意义的海战。
这些人的任务也不相同,运抵的中械装备已经6续拨负给西班牙军队,其中1部分人的任务就是随同这些武器装备前往共和军的训练单位,观察它们的表现。
而另1部分人则将各自前往共和军在各主要战场的司令部,自行决定考察作战模式、战术战略和武器装备。
刚下船,天色已渐晚,在临时办事处的协助下,众人先在1座酒店中暂时休息1下。
领队的总参谋部第4处处长张绍曾对众人进行了1些简单的讲话,叮嘱了1些重要事宜。
“西班牙局势混乱,各方鱼龙混杂,战事考察本就危险,兼之叛军及意大利方如今与我国关系不佳,你们需要十分小心,积极沟通,及时汇报情况。”
“另外,西班牙方面政局混乱,令出多门,在后方的总的命令我会替你们办好,但到了1线,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你们也要注意与1线指挥官的关系,千万不要参与西班牙方面的事情。”
正如张绍曾说的,他来西班牙的1项重要任务就是应付西班牙那破烂到家的政坛,应对各方的刁难,以便于军事观察团和战时军火贸易能够顺利进行。
虽然对于西班牙到底有多乱,张绍曾并不清楚,但这毕竟是左念微亲自提点的要事,张绍曾1切也是往坏了想。
基于其对西班牙情报的了解,再结合前清时期的政局、军事经验,张绍曾其实想的也大差不差。
不过,底下这群年轻人大概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但当夜间宵禁开始之后,1片漆黑,远处似乎还传来了1阵阵的爆炸声,身处遥远异国他乡的感觉才慢慢浮现,尽管他们身在现代化的酒店里,但周围都是长着不同面孔、说着不同语言的外国人,这样的体验依然让人在潜意识中赶到紧张和不安。
次日1早,领到备忘录之后,众人便开始奔赴自己的任务地点,这1路注定不会安宁,国民军和意大利对平民的4意攻击在国际上早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新闻,他们是从后方到前线去,所以这1路上,他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难民,沿着道路活动的民兵、强盗以及共和军士兵。
天空中划过的飞机绝不是什么好消息,爆炸声也将成为家常便饭,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眼光也不会少。
当抵达目标地点之后,众人才察觉到真正的麻烦,在很多时候,当地的部队的士兵们往往只认他们指挥官的命令。
虽然备忘录中要求他们先找当地指挥官报道,但实际中的问题很多,找不到人很常见,找到了人但对方又不给予证明也很常见。
对于具有1定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人来说,当自己的国家陷入战火的时候,却还要迎接外国的军事观察员,流血是自己国家的士兵和平民,而他们却能从中学习宝贵生命换来的经验,这是1件非常难受的事情。
因此,冷眼也是常见的。
但能来这里的也都不是1般人,这些青年军官们除了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头脑也比较灵活,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此时,远在热河的左念微也接到了张绍曾的报告,其对西班牙的近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并着重关注了德国人的表现。
1并寄回的还有1篇28式坦克的作战考察报告。
而左念微如今也正好在做这事,即将卸任的左念微将主要心思放在了军事方面,鉴于德国在西班牙的表现以及英法两国近年来的军事调整,世界局势上已经笼上了1层阴影。
虽然说,抛开6军规模恢复这1特殊情况,国防力量表面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但背后的改变并不可忽视。
左念微再次来到热河的试验场,在上个月的试验中,来自各家的坦克经过了1轮考察,目前只剩下绥远重型机械厂和首都第1重型机械厂的产品。
首都第1重型机械厂和南京第2重型机械厂研发的两款重型坦克都称不上好。
前者的设计是典型的间战期设计,空重42吨,3座炮塔,分别是1门75mm炮和两门20mm炮;后者重39吨,搭载1门95mm炮,且装上了7架机枪,而且两辆车的越野性能也艘堪忧。
对于这玩意儿,6军自然是敬谢不敏,6军对于重型坦克自然是又爱又恨,没有人会不喜欢这种钢铁巨兽,但6军的实际需求又让6军不可能在重型坦克上花太多的心思,这就让6军的眼光颇高,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设计能力,而两家机械厂也只能无奈摊手。
但在中型坦克方面,倒还是有1些能看的设计的,在经过1些测试之后,6军方面提出了1些改进意见,双方回去敲敲打打,又带来了改进之后的产品。
1型车来自首都第1重型机械厂,空重17.3吨,焊接炮塔,铆接车身,乘员5人,即驾驶员、航向机枪手、炮手、装填手和车长;
武器为1门48mm长身管炮,以及并列机枪、炮塔顶部机枪、车体航向机枪,共3挺7.5mm机枪;
悬挂为板簧、独立式,即5个大直径负重轮,转向机构为普通的差速器式;
动力为1台220匹马力十缸风冷汽油机,6个前进档与2个后退档,理论公路最大时速每小时40公里。
2型车来自绥远重型机械厂,绥远重型机械厂是个小厂,规模不大,主要生产拖拉机,坦克生产的规模与歆记的汉阳拖拉机厂其实差不多,这次能拿出这样的设计,也确实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2型车空重17.7吨,采用铸造炮塔和铆接车身,乘员同样是5人,外观上,脑袋看起来比较圆;
武器方面,车上搭载75mm短身管炮,也1样搭载了3挺机枪;
悬挂为平衡式悬挂,两个负重轮1组,1边3组,值得1提的是,它的换挡机构还可以选配气动辅助设备,操纵时会很省力,但是维护、检修工作要麻烦很多;
动力方面没什么特殊的,同样是220匹马力汽油机,都是南京第2重型机械厂的产品。
相比于首都第1重型机械厂,绥远重型机械厂的技术要差1些,没有焊接炮塔的能力,因此绥远厂直接选择铸造炮塔,与绥远钢铁厂1起攻克了铸造技术,整体性能倒还可以。
这1次的改动主要在装甲和火炮方面,在装甲方面,军器局给出的要求是能在500m的距离上防御37mm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或75mm野战炮的延时高爆弹。
这方面的设计经修改之后,两家大同小异,6军比较看好的绥远厂的装甲为车体正面装甲厚24mm,车体侧面24mm,炮塔正面厚28mm,炮塔侧面24mm,炮盾为40mm,车长指挥塔4周均为20mm。
对于这个设计,6军方面已经比较满意了,而且绥远厂的布局也做的比较好,不只是纸面战神,放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错的设计了。
火炮方面,首都第1重型机械厂使用的48mm长身管炮是沈阳6军兵工厂的产品,与6军现役的48mm战防炮能够实现弹药通用。
而绥远重型机械厂的75mm短身管炮干脆就是把75mm山炮。
6军对于弹药通用十分重视,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除了后勤部要骂娘外,工厂调整产线也是需要时间的,这都会影响产能,影响作战。
历史上的德国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很容易被忽视的是,他们的很多火炮实际上不能通用,只是口径1样,弹药并不能通用。
德国人在大战期间搞出了上十种同口径却只能单独生产的炮弹,pak40反坦克炮用75×714㎜弹药,4号坦克的kwk40坦克炮用75×495㎜弹药,而豹式坦克的kwk42坦克炮用75×640㎜弹药……
75mm山炮很有意思,它的后座行程短,可以节省不少的炮塔内部空间。
而在威力方面,虽然22倍径的75mm山炮身管短、初速低,但是口径够大,打穿甲弹也能在5百米上击穿25mm的钢板,对付1般的坦克绰绰有余。
而且,大口径的火炮对付掩体碉堡的效果更好,75mm山炮杀爆弹能装733g梯恩梯,对土木工事的效果确实那可比只能装150g梯恩梯的48mm杀爆弹强多了。
这次的火炮调整主要是采纳了左念微在前1次试验中提出的思路。
1切以实战出发,南洋地区的英国人和荷兰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经的装甲部队,现有的火炮能够轻松撬开他们的脑袋,而各种土木工事就要多多了,对付他们可就不能靠那些37mm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