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领袖卷之毛泽东(5)

5.领袖卷之毛泽东(5)

经过探索真理和生活实践,**日益认识到,“亲师而外,取友为急”。***他到长沙求学后,曾结识了几位好友,但觉得自己身边的朋友还太少,决心突破第一师范的狭小圈子,到更大的范围去结交更多亲密的同伴。早在1915年9月,他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出《征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他联系,指明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启事张贴各校,开始虽然只有五六人应征,随后他同各地许多学生和青年建立通信联系,逐渐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其中有蔡和森、何叔衡、萧子昇、张昆弟、罗学瓒、陈昌、陈书农、罗章龙等十余人。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已毕业的。**后来回忆说:“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他们没有时间谈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和这一批志向远大的青年,出没在湘江之滨,橘子洲头,岳麓山上,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畅谈国事。他在1925年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段经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后来,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便成了这批青年聚会的地方。他们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无数的讨论,到1917年冬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更严密的组织,于是和蔡和森等起组织新民学会。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家里召开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由**参加起草的会章。会章规定,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会议推举萧子昇为总干事,**、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昇赴法留学,会务由**主持。新民学会成立时会员仅十余人,1920年底已展到五十余人。是年,学会的宗旨也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新民学会在**的谋划和领导下,由一个青年进步团体逐步展为革命团体,其骨干成员的政治思想大都由民主主义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为组织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筹建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许多会员成了中国**运动和中国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

1918年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后来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第一师范。第一师范是一个好学校,替我打下了文化基础。又说:在这个时期中,我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我也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活动的经验。**结束学生时代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夕,一场革命风暴就要来临。建党前后

新民学会成立后,**经常萦绕于脑际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挥团体的作用,“创造新环境”,“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他从第一师范毕业后,立即同蔡和森、张昆弟等搬到岳麓山湖南大学筹备处,设工读同志会,进行“新村生活”的试验。他们计划在农村从事半工半读,一面自修,一面工作,同时研讨社会改造问题,幻想过一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新社会生活”。他们在岳麓山下的村镇未找到合适的“新村”试验场所,只得住在岳麓书院半学斋,每天自学之外,过着脚穿草鞋,拾柴挑水,用蚕豆拌和大米煮着吃的清苦生活。然而,这种“乌托邦”式的“新村”计划是难以实现的,很快就放弃了。

1918年6月下旬,**接到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的来信,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正在倡导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为了组织湖南大批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同蔡和森、萧子昇等在湖南一师附属小学召集新民学会会员开会,讨论会友“向外展”问题。会议认为赴法勤工俭学很有必要,应尽力进行;决定立即在湖南组织和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推举蔡和森去北京了解况和进行联络,**和其他会员则继续留在长沙做动和组织工作。蔡和森到京后将联络的况写信告诉**等,要求他们动众多的青年来京,以造成一种巨大的声势。他急切希望**能尽快入京,指导和主持这一工作。他在信中强调:“吾辈有一二人驻此,自以兄在此间为最好。”“只要吾兄决来,来而能安,安而能久,则弟从前所虑种种,皆不成甚问题。**接信后,偕同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萧子昇等二十多名准备赴法的青年8月19日抵京。这是**第一次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当时,他们八人住三间小屋,每屋有一炕通铺,“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异常清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共党史人物传领袖卷之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共党史人物传领袖卷之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领袖卷之毛泽东(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