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五冲破黎明前的黑暗(31)
赫尔利请**写封信给罗斯福,他愿意设法使**和罗斯福商量问题,以使全世界承认**的地位。**在给罗斯福的信中郑重写道:\"这个协定的精神的精神和方向,是我们中国**和中国人民几年来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所追求的目的之所在……我们党的中央委员会已一致通过这一协定之全文,并准备全力支持这一协定而使其实现。我党中央委员会授权我签字于这一协定之上,并得到赫尔利将军之见证。\"**在这封信的最后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厚友谊的。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在击败日寇、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以及建立民主中国的事业上永远携手前进。\"。赫尔利事实上并不像允诺的那样马上将这封信电告罗斯福,而是用军邮投递,结果走了很长时间才到了华盛顿,以致罗斯福迟至1945年3月10日才给**复信。而这期间美国与**的关系已变得无法挽回。当然,赫尔利政客式的敷衍态度,只能是导致美国与**关系变得无法挽回的一个偶尔因素。
赫尔利一到重庆,就把这个文件给宋子文看了,事到此也就吹了。赫尔利原来认为国民党会同意这些条款的,但错了,他并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国民党,不了解蒋介石。
蒋介石拒不接受上述五项条款,而又提出了一个三点方案,基本原则是:**要服从国民党,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伙伴。
蒋介石的三条反建议是:
\"1.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功地迅速击败日本,切望有效地统一全中国的军事力量,以期待战后复兴中华之大业,乃同意作为战时措施,于国民大会召开之前,予以**合法政党之直接承认,并收编**之正规军为国家军队,其后,该军之薪俸、津贴、武器弹药及各项补给将获得同其他部队同等之待遇。
2.中国**全力支持国民政府进行爱国之抗战,并于战后的建设时期,将其全部军队移交国民政府,归全**事委员会指挥。
3.为**所赞成的国民政府的目的,乃是实现孙中山的主义,在中国建立民有、民享、民治之政府,并将执行旨在促进政府内民主进程之进步与展的政策。
根据'抗战建国纲要'的规定,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以及其他公民自由权予以保障,但须服从保证有效地进行抗日战争的特殊需要。\"
这个反建议的内容虽部分地反映了赫尔利签过字的五项建议的东西,例如将人权宪法实现的条款,但由于它的第二条要求**的军队移交国民政府指挥,以及最后规定\"须服从保证有效地进行抗日战争的特殊需要\"的条款,从而使**的建议(并经赫尔利修改过)变得没有实际意义。
**和**对同赫尔利达成的协议,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以及蒋介石方面可能的反映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这时,赫尔利于1944年11月17日,正式接到驻华大使的任命,从这一天开始,在同**人谈判时,他日益倾向袒护一方的作法,一屁股座到蒋介石一边。11月22日,周恩来从赫尔利手里接到蒋介石的三点反建议,仔细看过,马上得出结论,继续留在重庆是毫无意义的,于是要求中印缅战区司令部提供飞机准备返回延安。但由于天气原因,一直到12月7日才顺利返回延安。同机到延安的包瑞德负有一项任务,即说服**赞成三项建议,并请他再派周返回重庆继续谈判。
包瑞德对于他的延安使命根本缺乏信心。他说:\"我明知我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大使本人再加上两位驻华的高级美国将军,尚不能说服周恩来有一丝赞同国府的建议,何况是我呢!\"
12月8日,**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的窑洞中会见了赫尔利的外交代表包瑞德。
包瑞德说:\"我已经获悉周恩来将军无意返回重庆。\"
**回答:\"他到那里去无事可干了。\"
开场白之后,三人就国共之间的谈判问题进行了充分而坦率的讨论。主要的人是**,有时包瑞德提出一些意见,试图对毛、周有所影响,但基本上没有起什么作用。**说:\"委员长向我们提出的那三条建议的主要点是,**的部队必须服从全**事委员会的'改编'。这意味着把我们的军队完全置于委员长的控制之下,其结果将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我们的军队裁减到任何数目。此后,我们就将处于听任他摆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