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1)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和作家。她是中国人民的最诚挚的朋友。她一生追求进步,坚持真理,以犀利的笔为武器,始终不渝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
斯特朗1885年生于美国中西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22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曾经参加了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运动。她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她曾六次来中国访问。1925年她次来华,大部分时间是在广州度过的,也就是在这时她结识了宋庆龄和其他许多人物;她第二次来华是1927年,主要在武汉采访,向世界报道了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的事件;第三次来华的时间是1936-1937年间到晋西北进行了采访,见到了朱德总司令;第四次来华是1940年底,这一次她在重庆采访了周恩来,并根据周恩来的谈话精神,报道了皖南事变;第五次来华是1946年6月,这一次她重点访问了延安,采访了**,次向世界表了**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是1958年,她72岁时决定到中国定居,直至1970年她安然长眠,在中国连续度过了12个春秋。
斯特朗女士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热爱中国的一切事物。她对中国的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斯特朗的名字,与中国革命斗争历史密切相联。她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支持和友谊已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斯特朗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记者,她与斯诺、史沫特莱一样,都以报道中国事件,报道延安和**而著名。
1946年6月29日,斯特朗女士登上了美国海军航空运输队的飞机,她的出境申请理由是到中国去写一些关于联合国善后救济署、红十字会和美国商务方面的文章。
7月26日,她到达上海,然后继续赶往北平,很快见到了她的侄子罗宾斯,住在灯市口大街28号美国传道理事会大院里。斯特朗很快就知道,迪克西使团的飞机经常在北平和延安以及其它一些地方观察飞行。只要机舱有空位,有时可以捎上记者。因为美方的这个小组的官方立场是保持中立,对于有合法身份的记者,不管政治背景如何,他们都没有理由拒绝搭乘。斯特朗急忙通过宋庆龄与**作了必要的安排联系,于7月31日搭机飞往延安。
她抵达迪克西小组的总部后,立即分到了自己的窑洞并喜欢上这种简朴、清洁和实用的住房。她见到朱德总司令后,马上谈了自己遍访**控制地区的计划。这个计划迅即得到了批准,并建议她在延安呆到8月底,尽量多采访一些人一些地方,还安排她采访一位未曾见过面的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时间原定于8月5日,因一场暴雨引起山洪,只好推迟一天进行。
8月6日下午,斯特朗从迪克西观察组大院乘上一部卡车,车子由泥泞的河岸驶下,在河石间小心穿行,走出河谷后到达杨家岭。陪同她前往的有两位身份特别的翻译,一位是负责延安新闻宣传工作的陆定一,另一位是黎巴嫩血统、与斯诺一起到达延安的马海德大夫。他们一行来到一个陡坡前,这里是**居住的地方。
**正在等候客人,他的小女儿抱着他的腿站在旁边。他穿着一套深蓝色棉布制服,裤膝上缝有一大块补钉。斯特朗的第一个印象是,毛身材魁伟,像一位中西部的农民那样举动缓慢、稳重,具有一种为深沉而机灵的理智所支配的天然活力。
**这时住了四孔窑洞,窑洞前是苹果园,紧靠窑洞边有一棵枝叶十分茂盛的苹果树,树下放着一张桌子。见到客人,**热而随和地请她和翻译坐在苹果树下,安娜·路易斯在这种环境下,紧张的绪立即放开了。她仔细地打量着**。这样写道:
\"他举止缓慢、有力而从容,很像一位美国中西部的农民。他那略带扁平的圆脸上,有一种平静而含蓄的表,微笑起来则显得生动而幽默。在蓬密的黑之下,宽阔的前额和敏锐的眼睛,表明他思想活跃,富有洞察力,很难有什么东西能逃过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