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12)

47.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12)

经过几次长时间的交谈,贝特兰对于**产生了新的深刻的印象。他说,这个人物对于未来复杂多变的局势的展可能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位中国**的领袖,常常被外界描绘成一个狂热的革命激进分子。然而通过实际的接触,他那丰富的人味和幽默感,足可以推倒外界的猜想。贝特兰认为,**是中国最冷静、最有条不紊的人。他头脑灵活、思路清晰、知识渊博、讲求实际,了解民间疾苦。**的记忆力惊人,而又善于思辩。他的那种敏锐性、灵活性,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他对于目标的执著追求和对自己行动的自信心,正是一个战略家应当具备的气质;他雄心勃勃,从不气馁,经受过多次挫折,意志更加坚定,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优越的内在素质。**是中国的列宁,既有理论,又有行动。未来的中国政治领袖就在这个窑洞中。

11月初,延安降了一场小雪,天气骤然降温。贝特兰决心到前线去采访,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延安,告别了**。后来,他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以极大的惋惜告别了延安。我在那里感到温暖,在那里受到令人难忘的款待。我知道,对于许多中国青年,这陕北的一个小小山城的价值是不可比拟的。它是一个象征,象征一种从许多年的艰苦状态中锻炼出来的领导,当前的中国特别需要这样的领导。\"

詹姆斯·贝特兰在山西前线和延安先后逗留了三个月,对**、对八路军、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八路军和**的身上。通过对延安和八路军的考察,他得出结论:世界上任何军队,如果要对抗苏醒中的中国的全部力量,必遭失败。离开**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之后,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抗日的文章,如实地报道了八路军英勇抗击日本军队的战绩,揭露了日本动战争的根源,高度民主赞扬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法西斯的战斗精神,客观地评价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对中国**的领袖人物进行了群像特写,广泛宣传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抗战的外交政策。1939年,贝特兰在英国出版了他的新著《华北前线》。同年,又出版了美国版,改名为《不可征服的人们:在华北战斗农民中间一年惊险生活的日记》。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也于当年在上海问世。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人们都认为这是继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又一本详细记录中国**及其军队况的杰作,把它看做是《西行漫记》的姊妹篇。

八路军游击战术的美国实践者

如果说**同贝特兰的谈话,侧重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或者说是中国**期望中国实行的)和抗战之初他对局势的看法的话,**1938年5月同埃文斯·卡尔逊的谈话,除去谈论当时的形势之外,还特别指出,美国在中立的旗号下仍然允许大量的战略物资输出日本,这实际等于支持或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以提出这个尖锐的问题,大概是与其谈话对象——卡尔逊的特殊身份有关。

埃文斯·卡尔逊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来华后曾长期在上海和北平做报工作,1935年被调回美国,曾做过罗斯福总统在佐治亚州温泉公寓的卫队副官,与罗斯福交往甚密。所以在1937年7月他再度赴中国前,罗斯福特地同他密约将中国战场的一切直接向他报告。这次来华后任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参赞。

卡尔逊同斯诺早在1928年就已结识,并且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37年8月,他们二人,一个作为战场观察员,一个作为记者,在上海目睹了中日交战的况。卡尔逊为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而担忧,他怀疑中国能否抵抗得住日军的凶猛进攻,甚至认为中国会亡国。斯诺与之生了争论。卡尔逊不相信**的领导人是像斯诺所说的那样足智多谋,不相信**领导的军队以及边区的人民有那么高昂的士气,更怀疑**的游击战术在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中能挥作用。他很想亲身去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但又担心会被**\"当做老牌帝国主义的间谍\",斯诺向他担保,这不成问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7.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