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改造中国与世界”(一)(3)
**的出世,给毛家带来了喜庆。***母亲文氏唯恐第三个儿子又遇不幸,便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并开始吃起了“观音斋”。**出世不久,就被寄居到唐家土乇的外婆家。在唐家土乇的后山,有个龙潭溪,溪内有一股清泉,四季流水不断。在潭边矗立着一块巨石,高二丈八,宽二丈。人们称这巨石为“石观音”,并经常来此祷告。外婆为了小外孙能长大成人,便要女儿七妹抱着外孙来到“石观音”前烧香叩头,拜巨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取容易抚养之意。因**排行第三,故有了“石三伢子”的乳名。1959年**回韶山,在设宴招待乡亲父老时,还开玩笑说,今天该请的都请到了,就差那“石干娘”没来。
在外婆家,**还按母亲的旨意,认七舅母为干娘,意在托福,因为七舅母孩子众多,被认为命中多子多福。母亲文氏为**的成人费尽了苦心。
对**影响较深的,还是母亲那高尚的品德。她性温和,心地善良,富有同心,且乐于助人。每逢荒年旱月,她就悄悄地送些米粮接济贫苦的乡亲们。这同过于自私的毛顺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在母亲的影响和支持下,少年时代的**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性。
至今,在韶山还流传着许多**助人和同穷人的故事。
1919年10月5日,**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不幸逝世。正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的**昼夜兼程赶回韶山,为母亲守灵。他对着暗淡的油灯,回忆着慈母的件件往事,悲痛中写出了一篇哀恸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理分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并作泣母灵联两副: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不久,**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又高度地赞扬了母亲的品德。他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说他的母亲正是这后一种人。
在**的心里,对父亲、母亲的怀念和深,始终没有淡漠。1921年春、1925年夏和1927年初,**回到韶山时,都要来到父母合葬的墓前凭吊。1936年,**在陕北对斯诺多次深地谈到他的父母亲。1959年6月25日,**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故乡。在旧居里父母的照片前,他伫立凝望了好久,然后对随行的人员说,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他的父母得的都不是难治的病症,却都过早地去世了。第二天清晨,**踏着露水来到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松柏,深深地鞠躬致礼,静默良久,并表示,下次再回来,还要来看看两位老人。
走出韶山
**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土乇的外婆家度过的。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大小20余口人,生活也比较富裕。在一大群孙男孙女中,多了个“根基不稳”的小外孙,外婆自然是对他格外宠爱。**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同表兄弟姐妹们一块嬉戏,一道去放牛、打猪草等。从6岁开始,他就来到田里帮助劳动。
1902年,**9岁了。父亲把他从唐家土乇接回来,送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受启蒙教育,塾师邹春培。**同旧时所有私塾学生一样,先是从《三字经》读起,接着读《论语》、《孟子》、《诗经》等。**天资聪明,读书很用心,塾师教过的书,他都能背得。由于他自己学会了使用《康熙字典》,一些先生没有教的书,他也能读懂。在学习上,他不需要先生太劳神,因此,大家都叫他“省先生”。1904年秋,**转学到关公桥私塾,塾师毛咏生。1905年春,又就读于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周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