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3)
仲男回到农村后,不久就是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他积极地参加了这场运动。***
这时候,他一边读书,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一方面开始练习写作,配合合作化运动,编写了大量的快板、诗歌、顺口溜、相声、民歌,同时组织了俱乐部,为配合当时中心工作服务,这使他有机会结识许多区乡和地区下乡的干部,使他得到了许多知识。
在假期里,常青放假回来,他和她共同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既密切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也挥了他们的特长爱好。
这时候,事业好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吸引着周围的人们。青年人,就像一盆火,只知道给后世创造什么,好像就不知道个人的感受,不懂得个人只顾自己的龌龊心理。
是的,今天的中老年人,都已经老了,容颜也改变了。但是,人们都不会追忆那个年代,不会记起那样的时候,都会回忆起至今还遗留在脑海中的那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们所以有今天的美好条件,正是有前一辈老人的流血牺牲,出生入死的艰苦奋斗,正是由于我们上一辈解放以后艰难困苦的磨炼的结果。
如今,一些年轻人都不愿意提起过去,不愿意讲过去,认为那是已经过时了的东西。
不对啊!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列宁曾经留给我们的告诫语。我们总不能忘掉自己的母胎吧,忘掉了自己从哪里来的。
正是由于前人的流血牺牲,正是由于上辈人的艰苦奋斗,正是他们那无私的奉献,才有今天我们享受的条件。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栽了树,后人才能享受果实。
正因为这样的付出,才有我们这一代人能唱起高消费的调子的基础,也使这个社会能够支撑下来的条件。就像一个屋子一样,经过风吹雨打,你可以搞得破破损损,但是那地基、那骨架依然存在,只是一些人已经看不到或不愿看到这地基、这骨架罢了。
仲男回乡这些年,也是刻苦学习、艰苦劳动的几年,不知出了多少汗,褪了几层皮,才使他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写作能力出乎人们意料地提高了,进步了。不像别人在这年龄段还是嘴上没毛,说话不牢,办事不行的黄嘴岔,他已经成为一个办事得心应手,非常老练果断地处事的青年了。
这时候,仲男的身体也大大育了。他身材修长,长得真像一棵直立的白杨树,他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皮肤长得又白又嫩,黝黑的一头偏背型下,有一双明亮的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的这一身装扮,虽然极普通却显得精干,落落大方。
这时候,好像就是在这时候,常青才从乡间的庙会上,从戏台子下现他的俊朗、诱人。她看到,在他坐在那一块,常常有许多姑娘坐在他的周围,都偷偷地把自己的目光送过去。
正在这时,常青也极仔细地看着仲男,却又不由得像触了电似的第一次感到了不好意思起来。她现仲男已成为众多姑娘们钦羡的美男子。
也就从那时起,常青终于被他那广博的知识,滔滔不绝的演说,意想不到的思想敏锐、看问题的深度以及惊人之见折服了。
她想起来,在学校时他虽然小小年纪,但已经能善辩,口齿流利,当时就是学校有名的朗诵演员,学校只要有这方面的内容就会找到他,大家也会想起他。这就像今日的主持人一样。就在那个时候,他的才华已经向她显示出来,过去不曾注意,觉得那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常常不以为然,如今一下子成了火花,成了铭刻在她脑海和肺腑心目中的火花。
她想起来,当年仲男在演戏或演说时的灯光里,他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常常向她流露出钦羡和惊美的光彩。她听着他的激荡的声调中源源而出的成套成套、条理明晰的道理,心中真是感动极了。
从那时起,她也不时趁隙盯着他,立时感到隐隐的快感。
的确,她也感到,这人的说话有时就是靠灵感,往往在激中,即使还没有准备的话,反而会说得出乎意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