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两次世界大战(18)

73.两次世界大战(18)

接着,三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参加作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显然,这个协定是美、苏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相互妥协的产物。他们背着当时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了侵犯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协定。这完全是大国沙文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一种丑恶行径,是雅尔塔会议最不光彩的一页。

由于非洲、拉美及亚洲很大一部分地区战前曾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美、英认为这些地区理所当然是西方势力范围,所以会上没有涉及。雅尔塔会议无疑为战后世界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基础,因而后来人们惯常称这种格局为雅尔塔格局或雅尔塔体系。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起反攻。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召见日本驻苏大使,通告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并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本关东军动全面进攻。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先在投降书上签字。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九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签字结束后,上千架美军飞机从东京湾上空呼啸而过,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投降书的签署,正式宣告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此后,驻海外的日军陆续向盟国投降。中国战区的投降仪式于9月9日在南京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了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历时十五年的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全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结束。

联合国的成立

太平洋战争爆以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相丘吉尔为加强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统一行动,拟定了一个各国共同遵守的原则,并征得了苏联的赞同。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这个文件,即《联合国家共同宣》,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在莫斯科表了《普遍安全宣》,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944年8月21日~10月7日,美、英、苏三国和美、英、中三国先后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举行会议,根据《普遍安全宣》的精神,草拟了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章程,并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1945年2月,由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雅尔塔会议,又进一步讨论了成立联合国的问题。会议公报宣布,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反法西斯同盟国将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并决定同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北大历史课(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历史课(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3.两次世界大战(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