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战后新世界(6)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聚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越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经过武装斗争和起义,先后取得了独立。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内以临时政府的名义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并积极采取行动恢复越南的统一。与此同时,在越南南方,一直坚持**的吴庭艳,于1955年10月在美国的支持下,在西贡成立新的政府。
1961年5月,为防止吴庭艳政权垮台,美国派遣100名代号为“绿色贝雷帽”的所谓“特种部队”进入南越。1962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
1963年11月1日,美国在南越策动军事政变,杀了吴庭艳,换上了新的傀儡杨文明,并积极寻找扩大战争的借口。1964年8月4日,美国政府宣称,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和“滕纳?乔埃”号在东京湾(即北部湾)离最近的陆地大约65海里处的公海上进行巡逻时,遭到数目不定的北越鱼雷艇的袭击。美国借此开始推行“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军人数超过50万。
1968年1月底,北越动了规模空前的“新春攻势”。超过8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南越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起了进攻,其规模和惨烈程度令美国人大为震惊:无数的军事设施和政府建筑被破坏;战斗最激烈的旧京顺化几乎全毁;美军溪山基地被围困76天,因为破坏太严重,解围后不得不放弃使用。
由于南方人民武装的坚决抵抗和越南军民团结一致,美国在越南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预想效果,遭致国内外一致反对。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美国自己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滑坡,美元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击,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1973年1月27日,美国经过长期谈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宣告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的失败。
越战彻底改变了美、苏两霸争夺的格局和冷战的态势: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转为战略收缩,而苏联则处于战略攻势地位。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只有更积极地同中国等其他国家合作。
东、西两德统一
自1945年之后,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况,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实行的政策严格控制两德之间的人员流动。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国开始实施新的边境管理条例,放宽了对公民出境的管制,从而直接引了一定规模的逃亡潮,在此后不到一年间,约有十余万东德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辗转移民西欧。1989年9月,东德进一步放宽边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东德的领土过夜。更宽松的边境管理反而进一步激起了东德公民的抗议浪潮,在莱比锡等城市持续爆群众集会和游行,要求东德当局扬民主,实行改革,改善供应和服务,开放出国旅行、放宽对新闻媒介的限制。
1989年10月,在民主德国的四十周年国庆活动中,来访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公开要求民主德国领导人改变态度,实行改革,促使局势进一步紧张。东德各大城市包括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都柏林国庆庆典会场附近,七千余名市民聚集抗议,并与警察爆了冲突,数百人被捕。不久,执政十八年之久的昂纳克被迫辞职,克伦茨成为总书记,接着又成为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
新领导人的上台,并不能平息民众的抗议。在强大的压力下,11月7日,民主德国政府集体辞职;11月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集体辞职,同日选出以克伦茨为的新政治局。无奈之下,东德政府在11月9日作出决定,开放东、西德之间的全部边境,并实施拆除柏林墙。两天之内,从民德涌向西柏林和联邦德国的人数超过400万人次;两周之内,民德政府签了1000万张出境签证,而当时民德全国的总人口不过167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