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顺其自然莫妄为(1)

4.顺其自然莫妄为(1)

◎大道无形

著名哲学家、曾任北大教授的胡适曾说:“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可当得‘哲学’两个字。***”作为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世人又称老聃,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图书管理员。

老子的详细事迹,已不可考,据传,孔子曾从鲁国来到周都,向他请教有关“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谓的礼,倡导它的人早就死了,就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论留了下来。君子时运来的时候,就应当驾车出去做官,如果生不逢时,就应当隐居起来……

“我听说,富贵的人会把钱财送给朋友,有德行的人会把箴送给朋友,我不是什么富贵之人,便送几句话给你吧!当今时势,有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却给自身招来了祸患,主要是因为他们爱好讥讽别人,过分夸奖别人,还有就是自视清高、太过自傲。把那些骄气、**和做作的身段都放下吧,这些对君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我能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孔子听后受益匪浅,离开周都后回到了鲁国,他的弟子纷纷上前请教:老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可以在天空飞,鱼可以在水中游,兽可以在大地跑。会跑的,能用网捕捉;会游的,能用钩子钓;会飞的,能用箭去射。但是,龙,我不知道该如何了,它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今日所拜访的老子,就好比一条龙!”

由此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溢于表。

老子是最先现“道”的人,他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将其作为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这个“道”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不容易解释明白,于是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出,想到一个“无”。“无”即是虚空,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事物物质属性和形象的东西,但它的性质、作用,却处处和这个“道”最相像。

老子认为万“有”生于“无”,所以把“无”看得比“有”重要。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好比车轮间有了圆洞,车才能行驶;器皿有了中间的空虚之处,才能盛放东西;门窗有了中间的空洞,才能让人进出;房屋有了空处,才能容人居住……他说,具体的事物要么“有”,要么“无”。“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不可能既“有”,又“无”。

名实之争,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老子恰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第一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认知事物,主要是“名”的作用。不过,他虽然知道“名”的用处,却极力崇尚“无名”。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他认为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都可以用“名”来表示,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而天地又是从“道”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来表达,所以“无名天地之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朴素的辩证法是其学说的精华,主要见于《老子》这本书。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人创立道教后,将老子尊称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学说,以声匿迹隐、不求闻达为主旨。他在周都居住久了,见周朝的王道日渐衰微,便决定骑着青牛离开这里。

函谷关令尹喜在夜观天象时,现东方有紫气缭绕,越来越近,形似蛟龙,便知这是有圣人要来临的祥瑞,于是斋戒沐浴在此静候。

几个月后,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见后惊喜万分,诚恳地请求赐教,好让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下来。老子见尹喜气宇番茄,学识和修养都非常不错,便留下了“五千”,然后出关而去。至此,没有人再知道他的下落。而他留下的这“五千”,便是《老子》一书,世称《道德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北大哲学课(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哲学课(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顺其自然莫妄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