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这张牌不得不打(3)

36.这张牌不得不打(3)

“大王明鉴。”

可以说在这一刻,韩信的命运出现了转折,而从现世所存的资料来看,刘邦得了韩信则成为了历史的转折。

和萧何谈妥之后,刘邦就急着把韩信召来任命。没想到萧何却说:“大王,不是我没事找碴儿,您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叫唤小孩子似的。这怎能让韩信死心塌地地跟您呢?大王决心要任命他,就选个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咱们礼仪完备地来次册封。”

刘邦心想:拜皇帝也没这么麻烦过。事已至此,咱也豁出去了,搁下这张老脸,且看看到底封的是英雄还是狗熊!于是答应了萧何的要求。

众将听说要拜大将军,都很乐呵,个个都以为主角是自己呢。等到任命大将时,全军都傻了眼:被任命的竟是韩信这小子,甚至有的都没听说过这人。

然而,拜将之前,萧何已经跟刘邦啰唆了半天,当韩信得知这一消息时,也向刘邦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修筑高达九丈的拜将台;二是拜将当日全军将士必须着新衣甲、执新兵器;三是刘邦必须亲手在拜将台上将帅印交到他手上。

在当时那种“王权至上”的社会,韩信的要求的确极为大胆,表面看来只是虚有其表,在排场上大做文章,细细参详,方知奥妙暗中藏。

古时候的元帅、将军都以军功论资排辈,而当时的韩信,没有军功,试问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军营,一个没有军功的人来当元帅,有谁会服?

刘邦是当时的“汉中王”,王权至上,他的命令是不会有人不听的,于是韩信就抓住了这一点,在拜将之礼上大做文章,以此威慑三军将士,给人的感觉是“韩信从此为将,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正所谓“欲正纪,先立威”,想要正军纪,必先立军威,若是韩信立不了军威,在三军将士面前毫无威信可,众将士对其视若无睹,那还正什么军纪?带什么兵?

论资排辈,这个习惯延续了很多年,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遗毒未清”,所以往往新一代的领导人出场的时候一时难于撑开局面,倒是可以学一学韩信拜将之举。

其实无论是不是新人出场,做好一项管理,管理者都应该“先立威,后正纪”,立威的目的在于让下属臣服,让人心一致,有了这样的条件,再定下规章制度、奖罚条例,以后下达命令、开展工作必将事半功倍。

归正传,任命韩信的仪式一结束,刘邦便开始对这位少将军进

行即时测评。

面谈一开始,刘邦直接切入主题:“丞相多次称道将军,不知将军用什么计策来指教寡人?”

在战争时期,大将是仅次于大王的关键职位,大王与大将之间测评的主题必然是围绕战略问题展开。而且,如果韩信不能够通过这次面谈说服刘邦,恐怕刘邦也会毫不含糊地换掉这位大将,不管之前萧何说了多少好话。

韩信显然已经为这次面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一句话即与刘邦澄清两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大王,如今您要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羽吗?”

韩信的“向东争夺天下”的判断,包括了两个含义:第一,刘邦关注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第二,刘邦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作为当时众多诸侯中的一员,刘邦心里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是安于现状、偏安一隅,还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呢?这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所有战略举措都需要战略目标来驱动,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体系就存在逻辑断层;而缺乏战略导向的管理体系必然存在致命隐患。

韩信的这两个判断都得到了刘邦的认可。面对韩信提出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很干脆:“当然。”这实在没啥好隐瞒的。

两人达成共识之后,自然就谈到了一个问题:谁是挡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

明确对手,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敏锐的眼光。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敌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对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刘邦发迹史 神一样的无赖(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刘邦发迹史 神一样的无赖(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6.这张牌不得不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