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大开杀戒(3)

90.大开杀戒(3)

有一天,刘邦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你是一朝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你爹,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怎么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的规矩呢?”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

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经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

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

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

代沿袭下来。

作为一个新朝代的开国皇帝,刘邦需要的不仅仅是卓越的治国才能,他也需要超越常人的勇气,永不放弃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品格,顽强不息的意志。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刘邦在很多方面平庸至极,他没读过书,文化水平低,武艺也不高,更不精通高深的兵法,对指挥三军作战更是一窍不通。反观他的“死对头”项羽,在沙场上勇猛无敌,锐不可当,武艺高强,也有一些豪迈之气。

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者是“平庸至极”的汉王刘邦,并不是那个“勇猛无敌”的西楚霸王。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刘邦身上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闪光点。

刘邦乐于助人,他不过是个山野草民,而后来帮助他夺天下的大多也是出身低微的人。后来成为汉朝第一任宰相的萧何,曾经也只是县城的一个小官,刘邦帮助了他一次,两人随即就成为了好朋友。当刘邦揭竿而起的时候,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忠实的追随者。他为刘邦攻打天下尽心尽力,特别是在一个夜晚追回了一位杰出的将才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名垂千史,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邦总是对有困难的人慷慨相助,因此也就有了很多生死之交陪伴左右。如曹参、夏侯婴、樊哙等,这几员勇猛的武将个个对他忠心耿耿,誓死追随。他的一一行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诠释得天衣无缝。

刘邦善于忍辱负重,他早期起义的时候实力很弱,无法独当一面,

和各路势力相抗衡。于是他选择依附当时实力较强的项羽,当然是不

得已而为之,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寄人篱下”,但他没有表现出灰

心丧气的样子,只是更加全心全意投入于战斗中。鸿门宴上面对项羽

和范增的多番刁难,他忍下了,有惊无险地脱身。

项羽称王后,把功劳最大的刘邦撵到荒芜的巴蜀之地,刘邦同样未有任何怨。事实上,他在鸿门宴上重新获取项羽的信任,他在巴蜀之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都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但是他做到了,他为自己赢得了生命,为自己赢得了取胜的机会。所以他能做皇帝,能开创一个新朝代,他做皇帝是必然的,是无可争议的。

刘邦知错就改,别看这一点似乎很容易就能做到,其实很难,人很容易三番五次都犯同样的错误,却不悔改,但刘邦不一样,他知道同样的错误绝对不能犯第二次,否则,可能无法保全生命。他率领攻取彭城以后,沉迷于酒色,军队一下子松懈下来,等到愤怒的项羽赶来,刘邦的十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任意蹂躏,被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刘邦自己也差点儿被俘。

但从那以后,他痛改前非,卧薪尝胆,认真备战,再也不沉迷于酒色之中,最后终于在乌江边逼得项羽横刀自刎。一个人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够改正,能够改正错误比不犯错误更伟大。

刘邦爱民如子,他每次攻下一座城池,必定先安抚人心,不杀一个降卒,这种做法使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人们都崇敬他。他入咸阳的时候,和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贼,按轻重处罚;亡秦苛法,一律废除。

这使他赢得了群众的支持,百姓十分拥戴他。而项羽,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每到一处,必定要屠城,他恨透了秦朝。在入关之前,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杀子婴,诛怀王,咸阳屠城,火烧阿房宫……这些行为既残暴又愚不可及,天怨人怨,失尽人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因为这样,项羽做不成皇帝,即使他做了皇帝,也是个暴君。但刘邦就能够得到天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刘邦发迹史 神一样的无赖(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刘邦发迹史 神一样的无赖(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0.大开杀戒(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