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第五十九章外交技法(4)

410.第五十九章外交技法(4)

虽然现实中有人计划不履行约定,但终究不具备令列强外交团认同的实力。***因此,如今只有堂堂正正地开国才是对新帝时代的真正祝贺,才是粉碎列强野心的外政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庆喜完全做到了。他开通了此后百年日本外交的道路,令日本终于步入正轨……

确如家康重生!

因此,对此事理应最感高兴的便是二条摄政和新帝身边的宫廷重臣们。然而,由于夺权主义者的阴谋活动过于猖狂,使得国体的尊严愈加淡薄,竟致使关键人物二条摄政也心生动摇。

对当时的日本而,最重大的问题便是外交。只要能够暂时解决这一问题,便能抽出余力来慢慢整顿内政,令日本恢复安定。

然而,对于重视“夺权”胜过日本安定的人而,这种安定才是敌人。一旦保持安定,任何革命都无法成功。所谓革命是为了民众之类的说法,事实上只不过是自说自话地玩弄理论罢了。

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得出如此奇怪的结论——外交问题是日本最大的国难焦点,德川庆喜则漂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政治手腕格外出色,因此必须尽快将其打倒。

而且,在内政改革方面,庆喜也绝不逊于当时的忧国大名和志士们。他早已不再仅仅执著于“幕府的存亡”一事上了。

他曾明确表示:“如今已非幕府中兴时代,而是效仿家康重新创业之时。”

但问题在于,不管是朝廷内部还是反幕势力,其外交智商均过于幼稚,难以委托大任。庆喜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些势力得到充分培养之前,只能由自己暂掌政权,故而才有此次外交团的谒见。

当然,从内部来看,此次谒见并非毫无问题——二条摄政身为新帝意志的代理者,主持朝议,在此事上却总是敷衍而行,迟迟无法作出决定。

然而,庆喜似乎以为,先帝缔结的政府与政府间的条约不能重新审议或取消废弃,此乃外交惯例,只需向摄政说明即可。

正如法国公使的忠告所,若不承认既有条约,便是彻底的革命政权,列强自然会以武力相向。

(为了避免战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且,若将萨、长视作敌人,还可以采取先行开放下关和鹿儿岛两港的手段。借用如此手段便可拖延神户和大阪开港,自然也将引国内的手足相残。

法国公使洛奇认为此乃最佳战略,庆喜则不以为然。再次播撒内乱火种,何益之有?当此关头,更重要的是期待真正以朝廷为核心的成熟政权的出现。

然而,事态进展并不会如此顺利。目光短浅的稚童堕落成狂热的夺权者,其妄动之举令关键人物摄政也惊惧不已。朝廷内部骚乱再起,认为庆喜的举动完全属于越权行为的呼声不断。

众人向庆喜起攻击,认为年幼的新帝自然无法理解如此纠缠不清的外交问题,庆喜因此便愈轻视天皇,擅自专断条约之事。

肇事者仍是萨摩。萨摩的大久保强迫近卫内大臣,逼其要求摇摆不定的摄政再次表示朝议仍未同意庆喜的请求……

所有问题都是因所瞄准的目标不同而爆的谬论。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对于日本在列强的步步紧逼之下面临怎样的国难,他们完全不明白。他们将庆喜视作眼中钉,相信只要打倒庆喜即可,极尽偏激地盲目行动。

庆喜宣布履行条约,决定先行解决一个难题,自此大原三位便心急如焚,匆忙上书。书中列举了十二条不可开港的理由,十分有名,关于内容则无须赘述。

大久保一藏也主张道:“若准许幕府所请,则有损朝威,宜先行延后,等待岛津大隅守进京。”(《大久保利通传》)并频频以此理由劝说近卫家,妨碍庆喜。

劝说的一方无知,被劝说的一方也很愚蠢,当真令庆喜欲哭无泪。

庆喜以为,摄政至少应该明白条约已经无法取消。更重要的是,不知廷臣们对强行任命的“征夷大将军”到底作何想法。

政令若分由朝廷和幕府颁布,现实政治将一筹莫展。于是,下定决心的先帝才会传达如此圣意:“纵然中纳固辞,此次务必令他应允!”终于令庆喜同意就任将军。先帝当时已经病笃,不久便驾崩,因此此举也本非正常况下的所作所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德川庆喜 最后的幕府将军(上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德川庆喜 最后的幕府将军(上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10.第五十九章外交技法(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