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五章任务之一:气象观测(3)

20.第五章任务之一:气象观测(3)

试验气球将揭示在地球最大的陆地上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气流交换是循着什么路线进行的,同时还应揭示我们已习以为常的欧洲的多变的气候伸展到亚洲的程度,换之,高低气压已到达东欧的什么地方?在多远的垂直方向可以感受到亚洲每年的冷热变化?在地球表面的什么高度气流进行着从海洋到陆地的旅行或者相反?当地表上空的气流从低温区流向海洋,而且在这些气流上空的更高空域的相反方向出现一次气流交换时,在多高的空域会出现冬天的相反状况?

我们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些问题和其他类似问题的答案。如果成功的话,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抱此希望,即将可能现大气循环的重要规律。

通过试验气球人们不仅可以确定更高空域的风的方向,而且还可以现地表上空各种高度上的气压分布变化,同时,如果有足够的气象站,人们甚至可以把各个大气层的等压线图画出来,这种图与地图有很大不同。在试验地图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把这些尚不存在的地图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

气球的平均高度达到海平面以上7500米,而最大的高度则是目前的14700米。从轮船上释放的气球比我们的气球要大得多。我们有3种不同的气球,但即使最大的一种也不可能在15000米的高空实施清晰地观测。它们都用最好的黄色或红色橡胶制成,直径为120厘米。红色气球重30克,但必须携带90克的重量才能升空。比较大的一种重10克,须载重325克方能上天。小气球的升空速度为每分钟150米,大的为250米。因而后者在10分钟就能升到营地上空2500米之处,而营地的海拔为1595米。

早在1925年秋天,我还在筹备这次考察的时候,在亚洲腹地建立4座永久气象站似乎对我而就是具有最大的科学价值的任务。尽管在次年和1926年冬天到1927年的时局压力下第一个计划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调整,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建立这4座气象站的打算。我已经表明了这些气象站对我们获得北半球的气候和气象条件的知识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表明它从实用的角度和天气预报方面对中国将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1926年11月底至12月初,瑞典大臣艾威罗夫和我与当时的中国政府就考察计划进行谈判时,我就主动提出,在欧洲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至少一年的系列观测以后,气象站连同整套仪器设备将作为礼物送给中国政府,条件是在考察结束和欧洲工作人员撤离后,中国政府必须以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维持这些气象站的运转,而且这些工作人员还要在随后的年头里执行我们的计划——因为只有系列观测能够维持10年以上,这些气象站的真实价值以及它们对中国政府的好处才能显现出来。多年的系列观测会使确定合理的平均值成为可能,因此它能够提升这些科学观测的层次,使之与地球上最有价值的科学活动相媲美。

中国政府对我的好意报以彬彬有礼的感谢,但在我和我的工作人员离开后他们到底会如何对待这些气象站呢?

反对派一开始似乎以不可调和的态度反对我的考察,然而在一系列谈判之后我们的立场又越来越接近、还一起讨论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当我最终的条件使得中国学术界认为可以向我敞开中亚之门的时候,气象站的问题得到了它应有的关注。

在建立气象站的计划和将来接手维持其运转方面,那些原来反对我的人现在变成了我的支持者。但是他们向我提出要求,即要我带4名中国学生随团考察,他们的任务是参加4个气象站的工作。

1号气象站计划建于额济纳河,2号气象站建在哈密,3号气象站建在迪化——考察队的大本营有一段时间也设在这里。旅队的大队人马后来越过罗布泊去了察尔克力克或车尔臣,为的是在那里建立4号气象站。

从以下的事实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我的计划确实产生了兴趣,在我离开北京以前,中央气象台就要求我指示2号和3号气象站每天向北京通过电报送天气报告,费用自然由中国政府支付,我很乐意地满足了这项要求。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从紫禁城到楼兰(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从紫禁城到楼兰(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0.第五章任务之一:气象观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