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重回拂柳书院

回顾一:重回拂柳书院

回顾一:重回拂柳书院

李延清和云芊满大祁游玩,日子过得悠闲又快活。

等到他们玩累了,想要停下脚步暂歇一段时间的时候,李延清才惊觉,他们现在的位置,离拂柳书院不远了。

李延清想了想,也想回书院去看一看。他离开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书院有没有什么变化。

李延清和云芊两人手牵手,漫步在熟悉的街巷小路上。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微风轻轻拂过,带着些许的清新和宁静。

他们谈笑风生,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自在。主要是李延清在和云芊讲述,他读书那些年,他在这些街巷发生过的趣事。

随着他们的脚步越来越近,拂柳书院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轮廓逐渐映入眼帘。

李延清不禁感慨万千,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他离开了这里多年,但书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里。

终于,他们来到了拂柳书院的正门前。

让李延清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原本空旷的门前竟然立起了一块高大宏伟的碑。

这块碑矗立在门前,碑身由青石雕琢而成,岁月在其表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碑的顶部雕刻着精美的祥云、麒麟图案,寓意着吉祥和尊贵。

碑身上刻着李延清的事迹,字迹工整有力,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刻字人的用心和敬意。

李延清好奇地凑上前去,仔细查看碑上的文字。

他惊讶地发现,这块碑竟然是他离开书院后才立起来的。碑上不仅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还着重强调了他天成元年六元及第的状元荣誉。

他不禁感慨万分,心中难得的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和激动。

这块碑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的彰显,更是对拂柳书院辉煌历史的见证。

云芊也好奇地凑过来看了看碑上的文字,她看着李延清满脸自豪的样子,心中也感到无比高兴。

她知道,这块碑对于李延清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代表着他的荣耀和成就,更代表着他曾经的努力和付出。

两人并肩走进拂柳书院的大门,熟悉的景象映入眼帘。

院内的柳树依旧垂着翠绿的枝条,清风拂过,拂起一片翠绿的海浪。

书院内的学子们或聚或散,或读书或讨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青春和热血。

李延清带着云芊漫步在书院的小径上,感受着这里的气息和氛围。

岁月已经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们的眼神中依旧闪烁着年轻时的光芒。

五十多岁的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彼此的深情。

他看到了那些年轻的学子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让这份感动在心中慢慢扩散。

当他们走到当年他读书的那座小楼时,李延清停下了脚步。

他抬头仰望着那座小楼,仿佛能够看到当年自己在这里苦读的身影。

他轻轻地抚摸着窗沿,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

“这里曾经是我们四个共同奋斗的地方。”李延清轻声说道,“我在这里度过了最宝贵的时光,也收获了最珍贵的友谊。”

云芊紧紧依偎在李延清的身旁,感受着他的情感波动。

她抬头仰望着他,微笑着说:“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里都永远是你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两人相视而笑,李延清恍惚间觉得,他仿佛回到了当年那段无忧无虑、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时光。

他们手牵手走在拂柳书院的小径上,感受着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在这里,李延清找到了曾经的自己,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李延清带着云芊来到拂柳书院,一是想要看看这个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多年间的变化,二是想要把自己年少时的回忆和经历分享给云芊。

平时说的再多,也比不上带她来看一次!

两人逛了一会儿拂柳书院后,李延清便带着云芊来到了书院食堂。

他一边走,一边兴奋地给云芊介绍着书院的招牌菜,跟老小孩似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期待和喜悦。

“这里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可是我的最爱。”李延清说着,还情不自禁地咂巴了几下嘴,仿佛在回味那美味的味道。

云芊看着李延清这副可爱的模样,忍不住笑了出来。

她知道,李延清虽然这些年吃过无数的山珍海味,但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这些简单而美味的食物。

他们来到食堂,选了个空的位置坐下。

食堂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李延清迫不及待地点了几样招牌菜,还特意叮嘱厨师要多加些辣椒,因为云芊喜欢吃辣。

不一会儿,菜陆续上桌。

李延清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口中。

他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那熟悉而美妙的味道。

“好吃!好吃!”他赞不绝口,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

云芊也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红烧肉。她顿时被那鲜美的味道所征服,忍不住连声赞叹。

两人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聊着天。

李延清给云芊讲述着自己在书院时的趣事和回忆,而云芊则默默的听着。

午饭过后,李延清和云芊手牵手走出了食堂。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媚。

李延清两口子很低调,直到他们在食堂蹭了三天的饭后,才被一个致仕后来书院继续发光发热的同僚认了出来。

于是,在同僚的热情邀请下,李延清答应给书院的学子们上一个月的课。

这下好了,书院就跟捅了马蜂窝一样,祁安王来书院的消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延清上课第一天,整个教室就没剩下一点空隙,全被学生们挤满了。

这些学生不管抱着什么目的而来,总之是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的。

那可是祁安王,大祁唯一的一个异姓亲王!

见一面,蹭一下福泽也是好的啊!

李延清步入教室的那一刻,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学子们纷纷起立,恭敬地向这位传奇人物致敬。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李延清的好奇,以及对他的敬意。

李延清微笑着示意大家坐下,然后开始了他精彩的授课。

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智慧和激情。

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各种复杂的学术问题,让在场的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学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李延清的讲解,时而点头表示理解,时而皱眉深思。

他们被李延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所折服,心中充满了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敬意和钦佩。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下课铃声响起。

学子们依依不舍地收起书本和笔记,准备离开教室。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学子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王爷,请再留一会儿吧!我们还想继续听您讲课!”

其他学子们也纷纷附和着,纷纷表示希望能够继续留下来听课。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挽留和不舍,仿佛不愿错过与李延清相处的每一刻。

李延清看着这群热情洋溢的学子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他微笑着点点头,说道:“好,那我就再留一会儿,与大家继续分享知识的乐趣。”

于是,在学子们的欢呼声中,李延清再次站上了讲台,继续他的授课之旅。

在李延清的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有为人处世、治理郡县的经验分享。

他总是说:“学问之道,不仅在于求知,更在于致用。”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李延清经常结合自己丰富的经历,为学子们提供生动的实例。

当谈到如何与人相处时,李延清提到了自己早年在朝为官的经历。

他说:“在朝廷中,与人交往如同走钢丝,需要平衡各种复杂的关系。我曾遇到过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协调。”

他鼓励学子们要学会倾听、理解他人,以和为贵,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讲述治理郡县的经验时,李延清更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自己在地方任职时的种种经历。

他提到了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如何妥善处理民间纠纷、如何兴办教育提高民智等方方面面。

他说:“治理一方水土,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需要倾听百姓的声音,需要用心去体会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他鼓励学子们将来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时刻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

李延清的这些分享,让在场的学子们深受启发。

他们纷纷表示,能够听到这样真实而宝贵的经验分享,实在是受益匪浅。

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李延清的课堂上,学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人生的智慧。

他们知道,这位传奇人物所分享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是他用毕生经历所总结出的宝贵财富。

他们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成为有学识、有智慧、有担当的新一代学子。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月的学习时光就要结束了。

这天,是李延清的最后一节课。

学子们早早地来到了教室,他们脸上的神情异常沉重,仿佛都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离别。

当李延清走进教室时,他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不舍和哀伤。

他微微一笑,试图用温和的语气打破这沉重的氛围:“各位学子,今天是我们最后一节课了。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很难过,但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段时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将它们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然而,学子们似乎并不愿意就这样让李延清离开。

一个学子站起来,眼含热泪地说道:“王爷,请您不要走!我们还想继续跟您学习,继续听您的课!您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其他学子也纷纷附和着,他们纷纷表示,希望他能够继续留下来为他们授课。

看着这群热情洋溢的学子们,李延清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然而,他也清楚自己不能继续逗留下去,他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于是,他婉拒了学子们的挽留,说道:“各位学子,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的陪伴和信任。

我也很想继续与大家在一起,但我的使命尚未完成,我的妻子为我们的家操劳半生,我曾答应过她,要带她周游世界,我不想食言,所以我必须离开。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的决定。”

听到这里,学子们沉默了。

他们知道李延清的决定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突然,一个学子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王爷,我们不会忘记您的教诲和关怀。我们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请您放心!”

其他学子也纷纷表示他们会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李延清的期望。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辉煌。

看着这群充满朝气和信心的学子们,李延清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

他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他微笑着说道:“好样的!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鱼跃龙门,金榜题名!未来属于你们,加油哦!”

说完这句话后,李延清转身离开了教室。

他的背影在学子们的注视中渐渐消失,但他的教诲和关怀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科举之扶摇直上九万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科举之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一章下一章

回顾一:重回拂柳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