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第五辑◎友情之誉◎(3)

58.第五辑◎友情之誉◎(3)

2003年3月13日于安康

文涛兄和他的《创业巴山》

杜文娟

1986年作者三兄弟杜文波、杜文涛、杜文凯和父母亲合影(后排右为作者)

2010年春节作者和家人在一起

我的书桌摆放着两本友人出版的书籍,一本是杜文涛的报告文学集《创业巴山》,一本是杜文娟的散文集《杜鹃声声》。***读着这两本书,如同读到了作者那颗滚烫的心,看到了作者所走过的漫漫路。

文涛、文娟是兄妹俩,我认识他们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时文涛在岚皋县广播站当编辑,文娟在省团校上学。在缺少电视的年代,广播和收音机是唯一的信息传播工具,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和纳凉取暖时,收听到省内外的重大新闻。作为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文涛,不仅要从大量的来稿中筛选优秀的稿件,而且要将写作功底参差不齐的文稿进行修改、雕饰,以使观众能入耳入心。许多时间,他将一组新闻稿件编完之后,还要深入到生产生活第一线采访,用记者的眼光去捕捉平凡生活的闪光点。他主办的“岚河之声”节目,吸引了不少不同年龄层次的听众,他们会从那个大喇叭的“嘴里”听到本县各条战线的人和事,从这一篇篇的通讯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

后来,文涛虽然从政但没有搁笔。在忙完“公差”之后,他又拿起了笔,写散文,写小说,写民间文学,写报告文学。《创业巴山》中的文稿,都是文涛从政时闲暇之余的杰作。基层的“官”虽

不大,但是,责任重如泰山;尤其是像今年遇上“**”那样的突事件,一点马虎不得。总之,县上只要有中心工作,你都得听从党的召唤。我不知道,文涛在“案牍之劳形”的政界中,还如何能保持那样一颗平静的心,去采写他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和事,去潜心写出他们思想的光辉。正如省作协冯积歧老师在《创业巴山》的序中写的那样:“他用一支笔把他熟悉的生活和人物如同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了纸上。他手下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虽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这些人物的精神上都有闪光的一面。”

文涛是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为业余作家,他用执著与追求,记录着时代的强音,他用博爱和宽容讴歌着时代的英模,他尊崇正义、正直和人的牺牲精神,因此,他的每一篇报告文学都能给人以不竭的精神力量。

在我的印象中,文娟始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姑娘——小巧玲珑,她的散文也如其人一样,透着灵秀和青春。写黄河:“我所见的那是我的爱人,是我眷恋已久的亲人,是一条蜿蜒在青藏高原深山峡谷中的清流,窄窄的,终年与雪山牦牛相伴,蓝莹莹镶嵌在沟壑千里的褐色高原……”,着笔之处无不映衬着女孩子的细腻;写地名极富想象力:“哈尔滨像条江,上海像个岛,广州像条船……西安像什么,我想到了靴子和碑,陕西的确像只中年藏族男人的靴子,厚重结实,而西安像块碑,正正规规,灰黑油亮。”多么鲜活、多么生动、多么准确的描写;写亲,令人荡气回肠:“独自流浪的时候,独自上山的时候,一眼一眼地回望,一眼一眼地向前,寻找父亲,父亲的影子总在眼前,父亲的声音总在耳畔:文娟,文娟……”这是所有失去亲人的人的共同感受,有谁读了不伤心落泪?

文涛与文娟既是兄妹又是朋友更是文友,他俩经常在一起切磋写作技巧,文涛还为文娟的散文集《杜鹃声声》作了后记。在我的记忆中,文坛上夫妻两人成为作家的并不鲜见,而兄妹都成为业余

作家并结集出书的并不多,特别是像他们兄妹俩都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的更是寥寥无几。他们成功了,靠的是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和对文学事业的不懈追求。

当然,他们兄妹俩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家庭算不上是书香门第,但知书达理的父母给了他们正确的人生坐标,他们的耳濡目染,练就了一种不屈的性格,使他们对文学才那样的一往深,那样的执著和隽永。还有,他们的成功,更离不开培育他们的文学根基的沃土,当年岚皋县文化馆主办的《岚水》是他们文学作品的起根苗之地,后来《安康日报》的周末版,更使他们的文学作品逐步走向成熟,更确切地说,是《安康日报》的香溪文学版把他们推出了安康,走向了省级乃至全国文学刊物。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巴山深处(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巴山深处(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8.第五辑◎友情之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