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滏口陉
镇远军将邺城包围,这种新型的投弹车派上了用场,他们向邺城投掷了无数的招降传单,发起了宣传攻势。士族、达官贵族、各级将士、商户、平民百姓看到从天上落下这么多纸片如同下雪一般,都以为是天神责罚他们,吓得躲在屋内不敢出门。当看到传单上控诉成都王司马颖背信弃义、受齐王冏蛊惑沦为叛军为祸西炎,企图依托邺城负隅顽抗,号召他们奋起反抗。镇远军承诺十五日内不攻城,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考虑,他们紧张的情绪才渐渐稳定下来。
原来是镇远军施放的传单,城内的达官贵族、军民百姓开始走亲访友私下联络起来。镇远军围城,原本以为司马颖的数十万大军能守住邺城,能保护好他们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但现在看来好像并不稳妥。天上飘下的传单是怎么回事儿?万一落下的是箭矢或是别的什么东西呢?如果支持司马颖守城,一旦城破,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搭进去了,谁敢如此冒险?一时间邺城内的士族、富商等大户人家的立场开始动摇,一股强大的暗流开始涌动。
“王爷,让末将等出城迎战吧。”赵襄、石超等一众将领集体请战。
卢志的离去让他后悔不已,怪自己的耳根太软,别人一劝就没了立场。
到底战还是不战?失去了卢志这个智囊,他反而冷静下来,学会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思考。
十五日的限
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完全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首先加强城内的治安巡逻,不得有人起头闹事,一旦发现马上抓捕,其次司马跃的二十万府兵、司马腾的二十万并州兵、司马模的二十万青州兵、王浚十五万幽州兵很快就能到达邺城,他们和镇远军一定会开战,到时候完全可以观察双方的实力,如果战况联军占优或者与镇远军打得难分伯仲,自己再出城迎战也不迟。如果镇远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自己打开城门投降便是。
想到这里,司马颖嘴角不自觉地微翘,露出一丝得意地笑容。
……
司马跃达成目的便借口需要亲自指挥军队,已经离开了邺城,在濮阳郡的范县与司马模、苟晞汇合到了一处。面对滔滔黄河,征集了上百条木船后,迅速搭建了浮桥,数十万大军向邺城快速推进。
……
巍巍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绵延八百里。千峰高耸,百岭逶迤,绵亘蜿蜒于豫州、并州、冀州三郡交界处。多条河流横穿山间,形成贯通太行山东西部的峡谷深壑,其中有八条峡谷关隘成为三郡之间来往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称为太行八陉。从并州到邺城必须走太行八径之一的滏口陉。
滏口陉两侧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峭壁陡立,山河纵横交织,山坳盆地点缀其间,几乎每隔三四十里地便有一个村寨。山势连绵起伏,道
路崎岖,有些地方积雪堆得很厚,非常湿滑。司马腾率领大军艰难跋涉,即使多为骑兵,每日只能走百余里地,如此这般也把将士们累得够呛。
派出的斥候还没有音讯,说明这条道上平安无事。
一路上鲜卑铁骑和自己的嫡部摩擦不断,从他们骄纵蛮横的态度上看,鲜卑人从心底里瞧不起西炎军队。遇到涉水区域,他们纵马飞快掠过,将小心渡河的汉人骑兵身上溅了一身水,被湿了一身的儿郎们气的哇哇大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拿他们没有办法。
司马腾早就下令全军,切勿与鲜卑人发生争执,无论什么原因,必军法从事。因此西炎军队和鲜卑铁骑组成的并州兵并不和谐,反而颇为仇视,这将成为与镇远军对战时很大的隐患,而司马腾却毫无觉察。
司马腾根据飞鸽传书推算,大哥已经和三弟已经渡过黄河。大哥在信中一再强调勿轻敌,他实在想不通大家都是骑兵,镇远军再厉害能厉害到哪里去呢?镇远军真正的核心战力便是那些骑兵军团,从镇西军和司马冏的部下收编的残兵败将只能充充人数而已,算不得战力。镇远军主力镇守关中和洛阳已经分散了兵力,真正能作为机动兵力的也只有十几个骑兵军团,二十余万人左右。
而自己便有二十万骑兵,其中包括五万精锐的鲜卑铁骑。幽州刺史王浚也从慕容鲜卑人那里借到了
五万骑兵,共二十万人马,沿着太行山顺势而下。幽并二州便组成了四十万骑兵大军,何况还有长兄和三弟的四十万步兵外加邺城的三十万守军,镇远军何惧之有?
也难怪鲜卑人蛮横骄纵了,连自己如此计算后,不禁飘飘然起来。如果此次邺城之战顺利,大哥将成为西炎的第一权臣,自己和三弟、四弟的富贵指日可待!
前方地势开阔起来,一身戎装的司马腾挥起马鞭,大声叱道:“驾!”
胯下坐骑加快速度向前跑去。
……
“哥,咱们为何不在滏口陉的最窄处伏击并州军?”李唯向并肩站着的李耀问道。
李耀察看着地形,冷笑道:“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司马腾用兵之法不比咱们差,行军途中势必派斥候侦查,如果他们的斥候发现这里有埋伏,他们一定会折返回去走其他的路,咱们埋伏在此就白费力气了。其次,滏口陉道路狭长,二十万骑兵足足可以延绵二十里,这里山势险要,埋伏不了多少兵马,形成不了大的包围圈,只能歼灭其一小部分,大部分敌军可以从容撤退,咱们不就白白损失一次机会了吗?还打草惊蛇,放走了司马腾。”
李唯心中叹服,微笑道:“哥,您的意思是要活捉司马腾?”
“不然呢?只消灭几个小喽喽,回去怎么见李赫大哥?”
“那您认为咱们在何处设伏为好?
”李唯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