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

17.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

他被处死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柏拉图在《申辩篇》里面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苏格拉底:自信、洒脱、崇尚理智。从他对死亡的看法来看,他相信灵魂不死,并坚信在另一个世界中会有更好的生活。

有人认为苏格拉底举止奇怪是因为患有癫痫病。《筵话篇》中记载他为了想通一个问题,一动不动地站了一整天,结果人们围着他看热闹。这种故事还有很多,就是苏格拉底会无缘无故地呆、出神。

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并且总是衣衫褴褛,赤着脚走路,满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从不喝醉。他用灵魂控制着自己的**,抵制着**,就是爱也是“柏拉图式”的。

苏格拉底身上有未来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认为品德是最重要的,犬儒学派则鄙视富人们的生活。苏格拉底整日衣衫褴褛正好符合这一点。

苏格拉底的领域是在伦理方面而非科学,他自己也承认对物理学一窍不通。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都是在谈论伦理,关于性格、友谊、勇敢,等等。他认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他认为没人会明知故犯,所以犯罪的根源就是无知,因此人们的品德离不开知识滋养。

苏格拉底的这个看法贯穿在希腊哲学思想内,与基督教相对立。基督教认为品德与知识没有关系,无知的人也可以心灵纯洁。这一区别延续至今。

辩证法并不是苏格拉底明的,这种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推导真理和知识的方法,据柏拉图记载是芝诺最先使用的。苏格拉底也采用这种方法,并将它推广开来。就连他死的时候想的都是到另一个世界中可以无忧无虑地提问题。

但是辩证法并不适合所有问题,比如说科学问题。柏拉图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用的辩证法,后来的哲学家多被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束缚。苏格拉底用辩证法引出的知识看上去都是对话者自身拥有的,只是以前没有被掘出来而已。他因此称自己为“知识的助产士”。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辩证法。比如“正义是什么”这个问题适用于辩证法,因为答案是我们或多或少知道的,只不过没有理顺而已。几何学方面则不适合,不能把推导出的定理说成是对方已知但是没有被唤醒的。

于是,我们看到,辩证法更适合逻辑性问题的探讨,而不是新事物的现。柏拉图广泛使用这种方法去探究问题,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12章斯巴达的影响

要想了解柏拉图,以及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就一定要了解斯巴达。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神话传说方面,斯巴达都深深影响了柏拉图以及后来的卢梭、尼采等人。我们将从现实和神话方面来介绍一下斯巴达。

斯巴达城邦位于中拉哥尼亚平原南部,据有伯罗奔尼撒东南部地区,都为斯巴达城。他们是外来人,占领并统治了当地,当地的居民沦为奴隶,被称为希洛特。斯巴达人的法律禁止他们从事农耕,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斯巴达每个男子都会分得一块土地,分给普通斯巴达人的份地是国有的,但是可以继承。贵族则有自己的领地。农奴不许买卖,他们附着于土地。地主每年从农奴也就是希洛特那里收取一定的粮食作为地租。希洛特不甘心被奴役,总是伺机反抗,斯巴达人则残暴镇压。有时希洛特会因为作战勇敢而被释放,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战争是斯巴达人的职业,从一出生他们就接受训练,柔弱的婴孩会被抛弃。男孩子直到二十岁前,都是在学校中接受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作战、纪律和坚强,他们认为文化和科学没有用处。

二十岁之后就要服兵役,并且可以结婚。在斯巴达,男子不结婚是犯法的。男子三十岁前过着集体生活,之后才算是成熟公民。斯巴达实行集体主义,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大家都一样。斯巴达不允许个人有生活必备品以外的资产,土地可以赠与,不能买卖。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西方哲学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学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7.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