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5)

5.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5)

那么房玄龄对待唐太宗的态度如何呢?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唐太宗一生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明君嘛。***手下也有一批勇于进谏的直臣。可是你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直臣就会现,这些人中出身秦王府旧人的人少,“外来户”多。秦王府旧臣中排名前两位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是小心翼翼的人物,很少见到他们进谏的记载,外来户,你比如魏徵,反倒比他们要强硬得多。究其原因,估计是因为秦王府人与李世民共同创业,经历许多腥风血雨、阴谋诡计,知道这位君王的秉性,尊敬并害

怕他。而当了皇帝的李世民为了摆脱杀兄逼父的丑名,必须要使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用明君的声誉洗白自己,这种心态在客观上促成了贞观之治,坏事变好事。而明君要善于纳谏,这样才促成了一批直臣的出现。

房玄龄这个人,怎么说呢,是个能臣、循吏,但绝非直臣。他一生就

是四个字,小心翼翼。有如下表现。

第一,很少进谏。

房玄龄对李世民的态度是尽心辅佐,但是很多事看在眼里也不敢提意见,唐太宗这样形容过他:“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

“(颜色无主。《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他和长孙无忌一样,有机会进谏他也不接招。有一次一个县官向太宗进谏,说您修洛阳宫太劳民,宫中妇女流行高髻,败坏社会风气。唐太宗勃然大怒要办人家,理由是此人”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上纲上线,《资治通鉴》里记载说唐太宗这话是对着房玄龄说的,可是房玄龄什么也不敢说,一边的魏徵看不过去了,站出来劝谏太宗不要这样抬杠。还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告状说高官们都轻慢魏王李泰,那时李泰还很受太宗喜爱,太宗又怒了,大脾气,史籍记载说”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房玄龄吓得体若筛糠,这次又是魏徵站出来了,魏徵极力辩白这是谣,并趁机劝谏太宗不要娇惯子女。

太宗本人有时也对房玄龄唯唯诺诺的做法不满,有一次他直接对房玄龄说:“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你们不仅要执行旨意,旨意有不妥的地方你们也要指正啊,可你们从来都是照办不误,从不提意见,要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岗位是个人都能干,要你们干嘛?可是你看房玄龄听了这话什么表现?“房玄龄等皆顿谢”(《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还是拜谢。

第二,迎合唐太宗。

房玄龄是个明哲保身的人,有时甚至不惜去迎合太宗。举个例子,有一次太宗问他:“隋文帝何如主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隋文帝咋样啊?还记得刚才咱们说的吗?房玄龄少年时就说过隋文帝不是个好皇帝,早晚要把国家搞得大乱。可是这次不然。房玄龄知道唐太宗对隋朝两代皇帝都没好感,下面肯定要抨击隋文帝,所以他故意夸一夸隋文帝,为啥?

下属有时是要装傻的,你装傻充愣才能反衬领导英明神武啊。这是官场老油条的招数。他这样评价隋文帝:“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性格嘛不算仁厚,但是也是个励精图治的人。结果果然引得唐太宗吧啦吧啦一大堆话,大谈隋文帝是个不智而多疑之人,所以二世而亡等等。群臣频频点头。你看房玄龄这下属当得多讨巧。

第三,修改史书。

这个事前面谈到了。不多说了,一句话:以房玄龄的性格和经历来看,他是做这个事最合适的人选。

天下人虽然都很服气房玄龄的能力,但是对他的谨慎甚至胆怯也不是没有意见的,有些人就直不讳批评他。比如有一次,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出外打猎游玩,损伤了老百姓的庄稼,御史弹奏,唐太宗舍不得惩罚儿子,却要治吴王李恪副手权万纪的罪,理由是“权万纪事我儿,不能辅正,其罪合死”(《唐会要》卷六一),御史马上回敬一句:“房玄龄事陛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唐英雄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传
上一章下一章

5.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