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三 讲海上明月张九龄(1)

1.第二十三 讲海上明月张九龄(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是咱们中国人思念亲友、思念爱人时常常吟诵的两句诗,那种清凉、温馨、又带有一丝哀怨的感让多少人唏嘘不已。这两句诗的作者就是今天咱们讲座的主人公张九龄。

张九龄,一个让人在千年以后仍然频生感触的人物,他的宰相生涯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他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他的黯然谢幕是那个时代走向衰落的象征,他虽然能洞察凶恶,但是却无力阻止唐朝这条航船滑向漩涡。阅读他的历史,就是阅读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说,张九龄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符号。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今广东韶关人。韶关地处粤北,是连接岭南与内地的枢纽,一方面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一方面又能通过南海感受异域文化,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促生了张九龄这样一个伟大人物。

在张九龄之前,岭南不是没有出过英才,有,但很少。岭南总体来说在文化上属于极不达地区。经济上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很落后。以至于长时间是官员流放之地,那时候唐朝官员都不愿意去岭南,去岭南等于被贬官或者被流放了,所以岭南地区选拔官员都另有一套体系,叫作“南选”。甚至于有的官员连岭南的地名都不愿意听到,听到的话就觉得不吉利,比如唐朝后期有个叫韦执谊的宰相,就不爱看到岭南地名,看见就闭眼睛。当了宰相,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地图,他忙,也没细看那是什么图。过了几天闲下来了,他仔细一看,竟然是崖州地图,崖州就是海南岛,属于岭南。韦执谊一下子傻眼了。后来他得罪被贬官,刚好被贬到崖州,最后死在那里。

所以张九龄的横空出世就显得十分夺目,他的成功告诉大家——岭南也有英才,而且是英才中的英才。我们为什么说这么一大段关于岭南的内容呢?因为岭南因素影响了张九龄一生,后面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

张九龄自小聪颖,书读得多,而且善于写文章。有关他的少年时期,还有个有趣的记载,少年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训练使用信鸽的第一人。根据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张九龄少年时驯养过传书鸽,与朋友通讯,就将书信绑在鸽子腿上,然后把鸽子放飞,张九龄把这些鸽子称为“飞奴”,在张九龄家乡这事被传为美谈。这是中国历史上使用信鸽最早的记录。至于是不是世界第一就不好说了,因为唐代的《酉阳杂俎》和《唐国史补》记载波斯和狮子国(即斯里兰卡)的商船也使用信鸽,广州在唐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中外文化交流很频繁,韶关和广州同属今天广东省,所以信鸽这事儿究竟是外国人影响了张九龄,还是张九龄影响了外国人,现在缺乏证据,还不好说。但无论如何,说张九龄是中国的信鸽明人这一点没有问题。

十三岁时张九龄上书当时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书信后深为其文采所折服,连声说这孩子以后前途不可限量。果然,后来张九龄参加科举高中进士,担任了校书郎职务。校书郎负责在政府内校勘、整理图书,听起来是不是挺无聊的,而且级别也很低,张九龄当了进士怎么当个这官啊?其实不然,校书郎级别虽然低,但却是唐朝进士们日后高升的台阶,一定要是出类拔萃者才能担任,竞争非常激烈,唐代一大批著名人士都是从担任校书郎起步的。所以张九龄这个起点相当高。

后来张九龄官拜右拾遗,在这个位子上张九龄干得很出色,尤其是选拔人才的工作,古来知人善任是难事,但张九龄博得了广泛赞誉。

很快他就引起了一个大人物的关注——张说。张说当时位高权重,官拜中书令,他非常器重张九龄。曾经这样评价张九龄:“后来词人称也。”(《旧唐书·张九龄传》)未来是文坛领袖的意思。对张九龄来说,张说对他有知遇之恩。张说器重张九龄到什么地步呢?他们俩不都姓张吗?张说主动与张九龄通谱,就是算作一家人,虽然咱是两家,可是保不齐五百年前是一家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唐英雄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传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二十三 讲海上明月张九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