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1)

2.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1)

在走西口的队伍中,有多少人经历了千难万险而终于成功,也有多少人从此杳无音信,在经商的路上蒸掉。他们或者失踪,或者遇害。可以想象,有太多贫穷的山西人(也有部分陕西人和河北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西去的淘金路上,当时的交通是那样落后,邮传是那般不便,其间的辛劳和酸楚,外界人很难说得清、道得明。

多年来,笔者一直注意“走西口”资料的搜集,也采访过不少知人,一些关于“走西口”的悲细节,常常在头脑中浮现。每逢想起其中的画面,眼睛就开始潮湿,眼前似乎被悲凉的迷雾所笼罩,久久不能释怀。

悲细节之一:雁门关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山脉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据说是因为这里位置太高,关城建好之后,大雁也只能从城门洞中穿过去。如果说这些只是地理上的关口的话,那么翻过这里,走西口的山西人还要面对一座座心理上的关口。

一两百年前,大多数走西口的山西人都要先经过雁门关。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这座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能在春天到达草原,他们又往往必须选择在数九寒天就开始这种漫长的跋涉。

出雁门关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个村子叫歧道地。这里是一个岔路口,路指向两个方向。如果走了右玉杀虎口方向,就是到了我们说的西口;如果走了另一条,就是北上经过大同到了张家口。而这些线路都是民间自形成的。

虽然两条路最终都可以到达蒙古草原,但漫漫长途到底该往哪儿走呢?

对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来说,遥远的蒙古草原只是寄托着他们模糊的希望。在那里,他们到底能做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大家心里并不清楚。

据歧道地年纪很大的老人回忆:走西口的年月里,有的人走到这里,往往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于是就把鞋一脱、一扔,鞋子指向哪个岔口就走哪条路,无论好与坏,他就走在那头儿……

这样的做法,不是听天由命,它更像是一种赌博,和命运、和老天爷的一种赌博。赌注就是自己的生命。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路。穿过岁月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当年他们的无助的眼神,仿佛听到他们沉重的声声叹息。黄沙漫天,朔风呼啸……

悲细节之二:还是在这个叫做歧道地的村子附近,有个很高的山梁叫做黄花梁,这是大多数走西口者的必经之地。据记载,当年这些背井离乡的远行人翻越这道梁时,留下了这样一催人泪下的凄楚民歌:“上一个黄花梁呀,两眼哇泪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呀!”歌词简单、朴实、押韵,闻者无不动容。

悲细节之三:“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河曲民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山西省河曲县老百姓艰难的生活状况,正是当年河曲地瘠民贫、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真实写照。当时因走西口在内蒙古定居的河曲人就达二十万之多,仅从1875年至1945年,就有十万河曲人走西口定居在了口外。而现在的河曲县,也不过十六万人口。

在这个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县——河曲,在这个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里的百姓都要在黄河上放上三百六十五盏麻纸扎成的河灯,来祭奠在走西口的过程中死难的亡灵。这个风俗从清代开始,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船工主持,大家十分庄重地把船开到黄河中央,然后开始一盏一盏地把河灯放下去。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不仅代表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盏灯还代表了一个孤魂。放灯的人希望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把客死异乡的灵魂带回生之养之的故乡,魂兮归来,伏惟尚飨……

悲细节之四:有一个给别人放羊的山西青年农民,看到别人都去口外谋生,寻找新的希望的田野,也动心了,萌生了加入走西口洪流的想法。

但是,他心很矛盾,因为当时正有个姑娘热恋着他,他不愿意离开她,可为了能让深爱着的姑娘能过上好日子,他又不得不去口外寻梦。于是他惴惴不安地告诉自己热恋的姑娘,要去口外谋生挣钱,然后回来娶她。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不忍回首的民族记忆――“走西口”的悲情细节(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