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刀尖上行走,富贵险中求――走西口晋商不乏武林高手(1)

31.刀尖上行走,富贵险中求――走西口晋商不乏武林高手(1)

当年,那些长袖善贾的晋商们,不辞劳苦地常年走口外,使货畅其流,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展。

但是,在口外淘金,有着很大风险,甚至有性命之忧。在口外,不仅仅是冒风雪严寒,千里走沙漠,遭受自然之苦,而且常遭受盗贼抢掠,轻则损失钱财粮物,重则丢失性命。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和攻防的双重功能。由于晋商外出经商在数千里外,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险阻,如盗贼的袭击。因此晋商历来重视武术,不少人练就武术用以强身和防卫盗贼,甚至还参加军事斗争。如: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山陕盐商为抗击日本海盗入侵,曾选善射骁勇的五百名商兵防守扬州。

隆庆元年(1567年),江苏松江倭寇压境,山陕诸商骁勇者曾“协力御之”。

明代泽州人工珂,“服贾远出,一日抵大江,夜,邻被劫,珂奋身往救,盗惊散”。

清初,在苏州的山陕客商有善射者达三十八人之多。

清代忻州人卢英锐,在阿克苏经商。道光八年(1828年),张格尔叛乱部队破喀城。卢英锐自绘地图,进谒军门,陈进取形势。几天后,清军以此图攻克喀城,卢英锐以功被赏蓝翎五品衔,补固原提标后营外委将,当上了武官。

如上述的晋商尚武事例,可谓举不胜举。

在走西口的数百年岁月里,需要护卫的晋商们,不仅带动了镖局行业的展,也催生了一批心意拳和形意拳大师们。

中华武术的百花园中,心意拳和形意拳是其中的奇葩。心意拳和形意拳的起源和展,都与山西票号的老巢祁县、太谷县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得到了晋商的鼓励与支持。

心意拳属少林支派,创始者是明末清初的山西永济人姬际可。姬际可初创心意拳有反清复明的意向,然壮志难酬。后传艺曹继武,曹继武又传艺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下令禁武,在他乡无用武之地的戴龙邦,只得返回故里,

在家乡潜心研究心意拳,但绝不外传,只授子侄及内亲。

嘉庆七年(1802年),戴龙邦去世。他临终前再次叮嘱其子戴文雄(二闾):心意拳绝对不能外传。

这个戴二闾,武艺得其父真传,是嘉庆、道光时期最为著名的心意拳大师,并以保镖的身份闻名遐迩,声震武林。

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隶深州(河北深县)人李老农因久闻戴二闾大名,便变卖部分家产,到祁县寻找戴学武,但遭戴拒绝。李却心诚意坚,以租地种菜为生,每日为戴家送菜,三年来风雨无阻,不取分文。二闾感其心诚,为其所动,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式收李为徒,传授心意拳。

李老农学武出师后,又随师从事保镖业五年,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接受太谷县富商孟孛如之聘,到孟宅担任护院。

咸丰六年(1856年),李老农征得师父戴二闾同意,收太谷车二(车毅斋)为徒。同治二年(1863年),李老农加入太谷镖行,因忙于镖务,将弟子车二托付师父戴二闾栽培。

车二得戴氏真传后,经常与师父李老农、师弟贺运亨、李广亨、弟子李复祯等一起切磋武艺,并对心意拳术有所改革创新,自成一路拳术,便以形字代替心字,从此有了形意拳。此拳套路严谨,拳法多变,风格独特。太谷城内,习此拳者日渐增多,形成了一个新的拳派。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日本武林高手板山太郎在天津设擂。板山气焰十分嚣张,国人皆盼我武林中人教训此人一通。车二为了国家武林荣誉亲赴天津,以形意拳大败板山太郎。车二名声大振,清政府授予其“花翎五品军功”,以示嘉奖。

晚清,李老农的五位弟子车二等在太谷县传授形意拳,民间有“五星聚太谷”之称。此五人武艺高强,太谷成为形意拳名流荟萃地,故太谷也被认为是形意拳的祥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1.刀尖上行走,富贵险中求――走西口晋商不乏武林高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