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诸葛亮所造“木牛流马”(1)
根据史书记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确实制造过神奇的木牛流马。在那个科技欠达时代能造出如此先进的交通工具,确实是个奇迹。
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231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演义》则对木牛流马叙述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其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明了一种十分神奇的运输工具,名之为“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耗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不污染环境,非常之绿色环保。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或许诸葛亮就是受了鲁班的启,才制出了木牛流马来。
那么,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机械呢?《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段记载,尽管对木牛形象作了描绘,并且下文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下来,后人难以复制。
三国归晋之后,陈寿将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编辑成《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多次引用《诸葛亮集》。所以,《诸葛亮集》中的这一段文字,应该是可靠的。
多年来,对木牛流马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综合分析认为,以下三种说法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木牛流马是普通独轮推车。
《宋史》和明代王圻所著的《稗史类编》等史籍,认为木制独轮小车在汉代称为鹿车,诸葛亮加以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北宋才出现独轮车的称呼。
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卷七七五所引的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是最早记载“鹿车”的典籍。其曰:“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陆游的诗《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中也提到了“鹿车”:“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这种说法认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在鹿车的基础上改进的,和后来的独轮车没有太大的差别。
从考古现来看,在四川的渠县出土有蒲家湾东汉无名阙背面的独轮小车浮雕,还有燕家村东汉沈府君阙背面的独轮小车,大致再现了“木牛流马”的模样。这两种独轮车都很独特,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独特的运输功能。木牛有前辕,引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而流马没有前辕,行进时不用拉,仅靠人推。
有论者认为,三国时蜀汉偏处西南一隅,马匹有限,并且多被用于骑马作战,运粮运草主要靠人力。这样,普通独轮推车“木牛流马”便应运而生,挥了很大的作用。至于“木牛流马”称呼,是因为独轮车不用牛马,一个人就能推着走,为不吃草的牛(木牛)、能流转的马(流马),这与今天称拖拉机为“铁牛”、摩托车为“电驴子”的道理一样,是一种比较形象的叫法。
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其实就是普通独轮推车而已。
二,木牛流马是奇异的自动机械。
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史料记载这里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据考证,诸葛亮当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马总共用过3次。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出,走过250公里的栈道,到达前线祁山五丈原。当地的老人曾这样描绘过传说中的木牛流马:“木头做的马头,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再组上马腿,肚子中间安上齿轮,木马后边有一个扳手,操作时一压走一步,再一压走一步。”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马是有齿轮的,而且似乎也运用了杠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