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才论(8)
最后,如果从身体构造的角度分析天才,就会现天才具备几样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素质特点——单独这样的素质特点就很少能达到完美;如果多样特点同时臻于完美,这种况就更少见了。而天才却具备所有这些完美素质,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天才的出现是一个完全绝无仅有的例外形。成为天才的根本条件就是感觉能力(包括对印象的感受能力、对刺激的反应能力以及内在的神经活动能力)占据绝对优势——这是相对于生理意义上的肌肉的活动及兴奋能力和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而的,同样,大脑系统必须与神经节系统完全分离才可以达到完全对立的状态。只有这样,脑髓才可以依附机体而过上明确、独立、活泼的寄生生活,这种生活影响了机体的其余部分的正常活动,同时也提升了脑髓生活,其无休止的活动会使机体的活力提早消耗掉——除非机体也同样活力充沛,结构良好。后者同样是构成天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实际上,甚至一个健康的胃也是条件之一,因为胃部与脑髓处于特别的和紧密的协调一致的状态中。不过,要产生这样的况,脑髓必须有超常的育和超出一般的体积,宽度和高度都异于常规。但在深度方面,脑髓要稍逊一筹,大脑与小脑的比例要超出常规。毫无疑问,脑髓无论作为整体还是部分,其形状都是至为关键的,但凭我们已有的知识不能准确地判定这一问题。虽然根据一个人的头骨形状,我们轻易就可看出它的主人是否具有高贵、番茄的头脑智力。这就要求脑体的组织、质地必须达到精细和完美的程度,脑体必须由最纯粹、纤细、敏感和精选的神经物质构成。至于白物质与灰物质的比例肯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个现在暂时无法说明。对拜伦尸体的解剖报告指出:拜伦大脑里面的白物质相对灰物质的比例明显高出常人,他的脑髓也重达六磅。居维尔的脑重为五磅,而正常人的脑重只有三磅。与脑髓所占的优势相比,脊髓和神经必须异常纤细。呈拱顶状的头盖骨必须高耸、宽阔,以保护脑髓,防止外来物体以任何方式挤压它。这些属于脑髓和神经系统的特性遗传自母亲,我们在下篇再谈论这一问题。不过,仅仅依靠这些仍然不足以产生出天才,除非再加上一种强烈、狂热的性格气质,这种气质一般来自父亲的遗传,它在生理上的表现是异乎寻常的心脏能量,也就是血液循环,尤其是通往头部的血流量。先,这种方式使得脑髓固有的细胞组织膨胀加大了,这样,脑髓挤压着受到损伤的脑壁,并从里面涌了出来。其次,心脏具有的力量使脑髓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运动——它有别于伴随呼吸而一起一伏的持续运动;这种内在运动意味着随着四条大脑动脉的每一次跳动,整个脑髓组织都经受了一次震动,而在这一震动中所产生的能量是与增加了的脑髓量相对应的(总体而,这种运动是脑髓活动的一个必需的条件)。为此,矮小的身材,特别是短小的脖子也是有利于这种大脑活动的,因为路径短了,血液就能给脑髓带来更多的能量。但传送血液的较短路径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歌德就比常人高大。但如果缺少了这一遗传自父亲的、涉及血液循环的前提条件,那么,从母亲那获得的良好素质最多造就了优于常人的才具和良好的理解力,但与之相配的却是麻木、冷漠的脾性,这样的人成为天才也是不太可能的事。这种来自父亲的、构成天才的条件恰好可以解释此前我已谈论的要成为天才必须具备的许多性格、气质上的缺陷。如果只是具备了父亲的性格,但又缺乏了母亲的智力,亦即只有性活跃有余、但智力却捉襟见肘。这样的人烦躁易怒,行事莽撞、欠缺考虑。在两兄弟中,如果只有一个具有天才,那么通常是哥哥,例如,康德就是这样。这先可以用这一事实来解释:他母亲怀上他的时候,正是他的父亲充满活力和激的时候,即使另一个、源自母亲方面的条件可能会无法实现。
在这里,我想特别就天才的孩子般的性格,亦即天才与儿童时期具有某种相似性的问题,提出我的看法。在儿童时期,和天才类似,大脑和神经系统占有决定性优势,这是因为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育比机体的其余部分来得要早。甚至到了七岁,脑髓就已经达到了最大的体积和全部的质量。所以,毕夏说:“在儿童期,神经系统相对于肌肉系统的比例,远远超过其后的各个时期。但在以后的时间里,大部分其他系统都要优于神经系统。人们都知道,如果要详细研究人的神经,都会以儿童作为最佳研究的对象。”(《生命与死亡》)相比之下,生殖系统的育进行得最晚。只有到了成年后,肌肉的活动及兴奋能力、身体的新陈代谢机能,以及生殖功能才得以全面挥。到这个时候,一般来说,这些功能就取代了脑髓功能的优势地位。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孩子们普遍都具有敏感、理性、好学、易教的特点,大体而,他们甚至比成年人更有兴趣和更适合作理论性的探究。也就是说,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育有先后,他们拥有的智力超过意志,意志的表现形式就是爱慕、**和**。智力与大脑是同一的,同样,生殖系统与最激烈的**也是息息相关的。故而我把生殖系统称为意志的焦点。这是因为在儿童期,生殖系统的骇人活动还处于沉睡状态,而大脑的活动已经相当活跃,所以,儿童期是无邪、单纯和幸福的时期,是生命的天堂和逝去的伊甸园。在之后的人生中,我们对过去的岁月带着眷恋,念念不忘。我们在儿童期感觉到了幸福,是因为我们的整个存在更多的处于认知的状态,而不是意志的状态。外在新奇的事物也加固了这种状态。在生命的曙光中,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闪耀着新鲜、魔幻的光芒,是多么诱人。在儿童期,我们也有过渺小的**、犹豫的意志和无足轻重的烦恼,但这只是对占优势的认知活动的一个小小的平衡。儿童那清澈、无邪的眼神让我们的精神为之抖擞,甚至个别儿童的这种眼神达到了一种庄严、静观的表——拉斐尔笔下的天使就有这种令人赞叹的表,所有这些况都可以得到解释。所以,人的精神能力的育总是超前于对它的需求。大自然完全是根据法则在行事。在智力占据优势的时候,人们为应付将来的需要,收集和准备了充足的知识,虽然此时将来的需要对他们来说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儿童的头脑智力一刻也不停歇地在活动。孩子们满怀热地琢磨和把握所有的现象,然后小心地把获得的认知储藏起来,以备将来之用,就像蜜蜂会额外采自己需要之外的蜜一样,它们也是为将来的需要而考虑。确实,一个人到了青春期,从整体上来说,对事的看法和掌握的知识要超过以后所学到的东西,即使他以后会变得博学多闻。这是因为他早年获得的直观知识是他一切知识的基础。孩子的可塑性(成形性)到青春期止同样占据着优势。当可塑性完成了它的分内之事以后,它的力量就通过转移投入到生殖系统之中。这样,**就伴随着青春期而来,意志也就逐步取得了上风。在主要是求知好学、理论探索的儿童期过去以后,充满着骚动不安的青年期到来了,人们时而冲动、暴躁;时而又悲伤、忧郁。随后就进入了充满激烈和严肃的感的成人期。正因为小孩没有那种包含着不幸和灾祸的**,所以,他们的意志活动是非常有节制的,并从属于认知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无邪、聪明、理性等特质——这些是儿童期所特有的。几乎已经不需要我多说,儿童与天才相似的原因就是:充足的认识力超过了意志的需要,导致纯粹认知活动占据了优势。事实上,每个小孩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孩子。这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先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天真和质朴——这是真正天才的一个基本特点;这种相似的特征还有另外的表现方式。某种孩子气也就自然包含在了天才的性格之中。根据里默的著作《歌德的谈、事迹》,赫尔德和其他几人与歌德的观点稍微有些不合之处,说他总是童心未泯,像一个大小孩。他们说得一点儿没错,但他们拿这个说事儿却是没有道理的。人们也说莫扎特的一生都像一个小孩(尼森所写的莫扎特传记)。舒利希格罗尔在莫扎特的悼词中这样写道:“在艺术上他成熟得很早,老早就是个大人了,但在其他所有方面他却始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由于如此,每一个天才都是大小孩,因为他审视这一世界的眼光永远那么奇特,仿佛眼前总是陌生的东西,总是充满悬念的戏剧;他永远怀着一种纯然的公平公正的兴趣。所以,他就像小孩一样,不像世俗的平常人干巴、乏味的严肃且一本正经,而这些平常人兴趣的出点只是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对什么东西能引他们的注意更感兴趣。谁要是终其一生,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永远像一个大小孩一样纯粹,而是被成人的特性,诸如严肃认真、成熟冷静、老练事故、现实理性等完全统领的话,那么,这个人可能是世上的一个能工巧匠,是一个颇具实干精神的人,但他却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天才。实际上,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他把小孩所特有并擅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有效地保持终生。对于很多平常人来说,小孩的这种特性确实能够维持至青年时期;例如,在很多学生的身上,一种纯粹精神智力层面的努力和某些反映出天才特性的古怪悟性仍然表现的非常明显。不过,大自然自有它的展轨迹:人们经历了如幼虫成蛹般的蜕变过程,到了成人期就变得异常顽固执拗了。我们在若干年以后重新又见到他们时是多么的震惊!歌德就这个原理表过一些精妙的论,他说:“小孩决不信守自己的诺;青年人极少信守自己的诺,如果他们真的信守诺了,那这世界也不再对他们信守自己的诺。”(《亲和力》)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把王冠高高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宣扬要把它奖励给那些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人,但是,王冠最终却被授予了那些被当做工具使唤的人——为实现某种低下、卑微的目的而沦为工具,或者说,授给了那些懂得欺骗这个世界的人。据我们的观点,正如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青春韶华的美妙一样,每一个人也都曾经有过青春的灵巧和聪慧;每个人在年少时都在领悟、认识和学习方面表现出某些显著的智力特性;一些人到了青年期仍然具有这种智力特性,但在这以后,这种特性就随着青春美消逝不见了。只有极少数天资迥异的人,才可以将这种少年时的思想特性和青春美保留一生。甚至到了耄耋之年,还可以看出这种思想特质或者年轻时的美貌风韵所刻下的痕迹。这才是真正的天才,或者真正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