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办大学的红与黑4(3)
现在当女儿的仍在瑞士读书,但她已经不要父母寄钱了,自从那次不欢而散的见面后,她自认为与\"不可能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父母之间\"距离太大\",于是决定即使大学毕业后也不会回国了。当爸的与当妈的在瑞士看到和感受的一切已经使他们伤透了心,也决定不再上心女儿的事了。\"再上心也没有用\"——夫妇俩最深刻的体会是:含辛茹苦抚养16年,不如在国外放飞一年半载。孩子虽然还用他们的姓氏,但人却已经不是他们家的了,也不可能是中国的了。
女儿仍在逢年过节时从瑞士寄来一个写有中英文的贺卡,但她的父母看了后感觉不到半点亲。
其实,在众多少年出国留学生中,类似上面的况并不在少数。专家认为,由于现在少年出国留学的年龄比较小,大都是初中、高中生,几乎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虽然看起来,他们个个长得颇有成人样,说话办事也有几分成熟感,其实恰恰这一代孩子最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个人自控意识,特别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生的认识,基本处于空白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的高压,稍稍懂事就被课堂上无休止的灌输和课后如山的作业包围了,他们除了教室、家庭、电视节目外,基本没有任何独立生存与独立思维的条件可。
这些貌似青春与健康的孩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当他们走出国门后,接受的又是松散式的教育形式,在那种高度开放的条件下,孩子们一下感受到的是全新的和彻底的放松,所以最容易无目的无防御的接纳异国他乡的新鲜事物。这就使得他们常常在缺乏任何抵抗能力的况下,被西方社会一些不良文化、不良习性甚至是不良的政治观点、民族意识所侵袭和腐蚀,最后变成连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国都认不得的\"中西混杂儿\"。
\"我们把孩子送出去最担心和最后怕的不是多花钱,而是怕他拿回一张外国文凭,失去的却是中国人的本质。\"
从一位家长自内心的担忧,我们不能不对未成年者出国留学引起警惕。在知本社会和科技水平迅猛展的时代,拥有一张高等学历的文凭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人的精神素质是第一位重要的,没有了正确的民族自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即使人人都变成了博士,我们的世界和社会也未必是最幸福和最美满的。有位社会学家指出,少年出国留学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从另一条途径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入学率低、教科内容单调呆板等,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后,利用和促进社会力量鼓励民众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与文化包括民族、人文等等方面学习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但在少年出国留学中如不加以科学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就可能出现良莠不分、盲目消极和适得其反的效果。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家长们不要单一地为躲避孩子参加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或者纯粹为混个\"洋文凭\"而把子女送出国。因为毕竟国外教育也参差不齐,一些国家的高学历知识未必在中国就有用武之地。而同样的知识和能力,以低于10倍的投入就能在国内大学获得。特别需要引起中国家长和学生警惕的是,国外的某些投机分子一直在打中国下一代的主意,当他们看到中国人对大学教育的那种痴迷程度,往往设下种种烟幕让你钻,到头来,就是全家跳进太平洋也无济于事。
西安市的蓝先生就是这一教训的典型。他在前几年接待一个美国旅游团时认识了一位美籍马尼拉人,这位\"热心\"的马尼拉人听说蓝先生因上高三的儿子成绩偏差,急着要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以雪将来无学可上之耻,于是便称他的一位朋友在芝加哥某教育学院当院长,可以帮助蓝的儿子办理留学手续。蓝先生当然非常高兴和感谢,向这位马尼拉\"友人\"交了一万元美金,办妥了儿子去芝加哥留学的手续。一转眼就是两年,儿子说他已\"毕业\",准备回国。蓝先生对儿子说,你既然在美国读的书,干脆在那儿找个工作,等几年再拿个\"绿卡\",我们全家人也好一起移民到芝加哥。儿子对他说,别隔着大洋想美事了,我那个学校在美国根本没人承认它的学历,我哪儿也找不着工作,假如不回国的话就只有等着挨饿。蓝先生这才知道上了大当,再托熟人一打听,人家对他说:美国人开学校跟香港人注册公司一样简单,出上几百美元就可以了,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国家承认的,尤其是芝加哥,在美国也是出了名的\"卖假文凭\"的地方。不信,你出300美元,用不着把孩子送出国,我照样可以弄回一个\"芝加哥某某学院\"的文凭来!蓝先生和儿子吃亏大啦,先不说儿子这两年花去的几十万元,单看看儿子拿回的课本学的那些东西,蓝先生就差没气歪鼻子:一本书上说,西安曾是中国西部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