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章畲族概况(4)
五是“闽人”后裔说。***陈元煦认为畲族无论生计方式、图腾还是操持的语,都与古越人毫无共同之处,因此畲族不可能是“越族之苗裔”。他认为闽、越乃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闽族系福建土著,越族乃福建的客族,畲族先民应为“福建土人”“古闽人”。
六是“河南夷”说。肖孝正、钟玮奇等通过大量的畲族族谱的研究,认为高辛氏是皇帝正妻雷祖的长子,畲族的祖先龙麒则是高辛氏的第五个妻子刘君秀的儿子。龙麒后来生三男一女,分别为盘、蓝、雷、钟(女婿)四姓,四姓的郡望分别为“南阳”(盘姓)、“汝南”(蓝姓)、“冯翌”(雷姓)、“颍川”(钟姓),都在河南境内。因此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
七是“多元一体”说。针对畲族源于武陵蛮、越人、闽人、南蛮、河南夷等单一族源的观点,谢重光则提出“多元一体”新说。认为畲族族源主要包含百越后裔、南迁武陵蛮和入畲而被畲化了的汉人三大部分,畲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仍是一个悬案,尚无定论。就个人来说,笔者更倾向于“畲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相合,也更符合民族的形成和展规律。
第二节人口状况
畲族人口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散杂居少数民族之一,散布在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境内。其人口展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人口及分布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畲族总人口为70。96万人,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居住较为集中的聚居区有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贵州和湖南等7个省份。其中:福建畲族人口为37。52万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53%,主要分布在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罗源、连江、顺昌、建阳、建瓯、宁化、永安、上杭、漳浦、龙海等53个县市;浙江17。8万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25%,主要分布在景宁、丽水、云和、文成、泰顺、平阳、苍南、遂昌、龙游、武义、桐庐等29个县市;江西7。8万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11%,主要分布在贵溪、兴国、永丰、吉安、铅山、吉水、资溪、弋阳等18个县市;广东2。7万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3。8%,主要分布在潮州、河源、增城、博罗、惠东、丰顺、南雄、乳源等15个县市;安徽2400多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0。3%,主要分布在宁国市;湖南2891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0。41%,主要分布在桂东、汝城、炎陵等县;贵州有4。2万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5。9%。
二、人口的演变
在1956年以前,虽然汉族文献中有大量“畲民”“畲瑶”“畲军”等记载,但畲族只是一个自在的族群,并没有获得国家的承认。而且由于社会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民族歧视,畲族人很多都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因此,虽然早在唐代,蓝万兴、蓝奉高等领导的畲民起义军就曾屡挫唐军,体现了强劲的实力,但新中国成立前的畲族人口一直是一个谜。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推行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经过科学的民族识别,畲族人口经历了几次较快的增长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经过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闽东、浙南、广东等地大量畲族人民恢复民族成分,成为畲族人口增长的第一个**;二是20世纪80年代,闽西、赣南、珠三角等地又有一批畲族人民恢复民族成分,构成畲族人口增长的第二次**;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贵州恢复黔东南4万多居民的畲族身份,成为畲族人口增长的又一个小**。
改革开放以来,畲族人口展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不论在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正朝着人口现代化方向演进。1982年畲族人口为37。20万人,1990年达到63。47万人,净增加26。2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28万人,平均每年递增6。91%;2000年畲族人口达70。96万,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了7。49万人,增长率为11。80%,平均年增长率1。08%。其增长率表面看来是相当高的,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通过社会增长(指更改民族成分和民族通婚子女选报为畲族人口数值)来支撑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以1982~1990年畲族人口的高增长率为例,自然增长仅占15。5%,社会增长达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