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第三节汉族向西南的迁徙和发展(26)

42.第三节汉族向西南的迁徙和发展(26)

贵州汉族人口的展,与云南基本同步,也是自明初的50多万人起步,到明末为近300万人,再至嘉庆年间(1796~1820年)达到414万左右1,则人口数量和比重都与云南十分接近。

综上所述,自元初以来600余年间,在国家统一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下,在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滇黔汉族自身的生息繁衍以及当地少数民族土著族群的不断融入三大源泉的滋润下,滇黔汉族也逐步展起来。

——————————-

1《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9月版,68页,下引人口数均见此书。

11997年析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3地级市和黔江地区设中央直辖市重庆市,下辖万县、涪陵2地级市。黔江1地区,4县级市、18县、5自治县。人口3002万。

1晋·常琚:《华阳国志·蜀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刘琳校注本,194页。

2徐杰舜:《汉民族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13页。

3崔荣昌:《四川方与巴蜀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36~48页。

4清光绪《大邑县乡土志》。

1《石屏县志》。

1张永兴等:《从开远腊玛古猿的形态特征再论滇中高原与人类起源》,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2张永兴:《元谋人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人类》,载《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1裴文中、吴汝康:《资阳人》,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2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载《藏族史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3《后汉书·西羌传》。又,据研究氐和羌分别为古氐羌族群中的两大主干且相互交叉,然“氐”主要分布在甘、陕一带,故本文以讨论“羌”为主。

1《后汉书·西羌传》;郑汕主编:《西藏展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6~19页。

1“百越”之称,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又,《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自交趾(今越南北部)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2《史记·五帝本纪》。

1《史记·楚世家》。

2《后汉书·南蛮传》。

3《后汉书·南蛮传》。

4《后汉书·南蛮传》。

5《蛮书》卷十。

6宋·刘克庄:《漳州谕畲》。

1《逸周书·商书·伊尹朝献》。

2《尚书·周书·牧誓》。

3《逸周书·王会解》。

4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5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3~15页。

1晋·常琚《华阳国志·南中志》“: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

2《汉书·地理志》。

3《华阳国志·南中志》。

4《新唐书·南蛮传》。

5《蛮书》卷六《云南城镇》、卷七《云南境内物产》。

6汪宁生:《云南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6页。

1见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176页注(一)

2晋·常琚:《华阳国志·蜀志》。

3晋·常琚:《华阳国志·蜀志》。

4晋·常琚:《华阳国志·蜀志》“:(蜀国)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锡、赭、垩、锦、绣、罽、阴、犀、象、毡、既、丹黄、空青、桑漆、麻、苎之饶……”

5晋·常琚:《华阳国志·巴志》。

1晋·常琚:《华阳国志·巴志》“:其名山有涂籍、灵台,石书刊山。”刘琳注:“……‘石书刊山’者,当谓刻字于山石之上也。”见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刘琳校注本,28页。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2.第三节汉族向西南的迁徙和发展(26)

%